文章全文:

国务院批转安置工作座谈会纪要
1966.04.29;(66)国农办字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


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关于安置工作座谈会纪要,现在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安置部门的任务主要是动员不能就业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把他们很好地安置在农业战线上。同时,把业余教育抓起来,以便加强对下乡、在乡知识青年的政治思想和生产技术教育,尽快地把他们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纪要”中对如何抓业余教育总结了六条经验,可供各地参考。

关于结合安置工作举办半农半读学校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经验,只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点,不可多办。同时,应该坚持社来社去。已经办起的城来社去的半农半读学校,办完一期之后,也应当改为社来社去。各地农业、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各地应当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的劳动力要统筹安排,并且要注意给动员下乡上山的工作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要经常对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爱护下乡青年的教育,防止和纠正歧视、排斥行为。对迫害、污辱下乡青年的违法乱纪行为,应根据中央历次指示的精神,严肃对待,认真处理。


安置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召开的安置工作座谈会,从三月二十三日开到四月七日,共十六天。到会的有各大区农办、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安置办公室和十五所学校的同志,共五十人。

会议学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有关教育工作的指示,对如何结合安置工作推广业余教育,试办半农半读学校,交流了经验,进行了座谈;检查了今年安置计划落实和执行情况,研究了当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会议是在谭副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会议期间,谭副总理分大区听取了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促进安置工作革命化的会议,更加明确了方向,鼓舞了干劲,开得好,开得及时。

一、安置工作必须进一步突出政治。到会同志认为,几年来安置工作的发展是正常的、健康的,当前的形势是大好的。自一九六二年到去年底,全国下乡上山的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共一百五十八万余人,其中知识青年近百万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初步稳定在农村,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其中上山开发山区、占领山头的有二十二万八千多人。他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了改天换地的斗争,涌现出不少“大寨”式的安置点。广大下乡上山青年在农村党团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在三大革命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发挥了作用。有些思想红、劳动好的先进分子,得到了基层组织和贫下中农的信任,有的入了团,有的入了党,有的被选为基层干部,他们立志要在农村干一辈子。但是,由于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跟不上,多数人感到当农民就是“吃饭、睡觉、挣工分”,作为不大,下不定当一辈子农民的决心。还有极少数人因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较深,好逸恶劳,很不安心,有的甚至被牛鬼蛇神引入歧途。

到会同志一致认为,毛主席早在一九五五年就提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哪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主席对安置工作的最高指示。过去我们对主席这一指示理解不深,贯彻得不好,没有把安置工作落脚到“大有作为”上。总理多次强调,对下乡青年要做到“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究竟“底”在那里,过去我们认识不大明确,因而在工作上存在着抓物质生活多,抓培养教育少的偏向。现在认识到,使下乡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就是“底”。今后,必须以主席思想挂帅,把突出政治放在首位,在抓好政治思想的前提下,促进生产,抓好生活。

到会同志用大量事实说明,只要突出政治,把下乡知识青年组织起来,开展业余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例如,学习毛主席著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加“社教”,编写“三史”;参加民兵训练;办民校、夜校、文化室,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种试验田,种样板田,培育良种;植树造林,嫁接果树;防治病虫害;观察气象;推广新技术,改良农具;学习机械修理、土木建筑、电工、铁工、理发、缝纫、防病治病、防治兽疫,边学边用;制订生产规划,建立土地档案;帮助社员写信、算账、记工分;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展文娱活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等等。经验证明,凡是这样做的地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出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既出高产,又出人才,青年革命精神焕发,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二、为了适应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适应下乡、在乡青年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要求,各级安置部门应以抓好下乡青年的业余教育为主,把安置点当成学校办。如何办业余教育,这次会上介绍了几个典型经验:华中农学院函授部,协同安置部门,突出政治,面向农村,依靠地方,组织七名教师,深入安置下乡青年的社队,建立了七个函授点,加上原有分散的老函授生,共有学生一千一百余人。教师巡回教学,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花钱不多,收效很大。河北省安次县路营大队,以民校为基地,党支部委员带头,组织回乡青年和广大社员学习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四年来坚持常年学习,边学边教,边学边用,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并培养出各行各业技术人员六十余名,初步做到了农机具修理和人、畜治病“三不出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面貌也有很大改变。辽宁省凤城中学与月亮湾生产队挂钩,集中安置本校毕业生,学校派教师轮流下去蹲点,帮助学生先安家,后建校,办了一所月亮湾业余大学,使下乡青年既劳动又学习。一年学习七百个小时,青年精神面貌很好,干劲很足,去年全队粮食总产量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一。同时,也促进了全日制中学的教学改革。黑龙江省肇州县新兴大队结合安置下乡青年办学,突出阶级教育,改造了落后青年,变落后点为先进点。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四年多一百一十二万斤。江苏省邗江县通过函授大学,组织全县下乡、在乡青年学习政治和生产技术,生产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样板田做什么就学什么,把样板田、教学、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去年仅防止烂秧一项,全县即节约种子三十万斤。山西省太谷县选派一名农业技术员,带领二十一名城市青年到任村公社牛许大队插队落户,办了一所业余农业中学,组织所有下乡、在乡青年学习政治和农业技术。一年多来在繁殖良种,防治果树病虫等方面收到很大效果,为全大队生产出玉米、小麦、棉花等优良种子,成为全县科学实验和业余教育的样板。上述这些经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

根据这几个点的经验,对如何结合安置工作推广业余教育,到会同志提出以下几条意见:(1)突出政治,大学主席著作。业余教育必须把学习主席著作放在首位,引导青年结合三大革命运动活学活用主席著作,在实践中逐步改造下乡、在乡青年的世界观,使他们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心壮志。(2)在地方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领导下,安置部门积极帮助社队制订办学计划,协同文教、卫生、农业、科委、农垦、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为下乡青年业余学习提供教材,培养教师,巡回辅导,示范教学和指导科学实验。(3)依靠群众,民主办学,能者为师,边学边教。干部带头,以下乡、在乡知识青年为骨干,广泛吸收农民群众参加学习。先普及,后提高。(4)为当前生产服务,作什么,学什么,学用结合,立竿见影,坚持常年。(5)农业“三站”和大专院校下伸到农村办的学校,应积极带动和支持业余学校;安置了下乡青年的国营农、林、牧、渔场,应大力开展业务教育,并帮助附近安置点办好业余学校。(6)县、社应派出得力干部通过蹲点试验,树立样板,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一般。

到会同志反映,自从国务院下达了一九六六年安置计划以后,不少地区出现了结合安置工作大办城来社去的半农半读学校的苗头,值得注意。办学和安置是两回事,不能把办学当作动员方法和安置方式。今后应先动员下乡上山,经过一两年劳动锻炼后,再由社、队选优保送入学,否则包袱愈背愈重。本着这一精神,各省已经办起来的城来社去的学校,应进行整顿,对不合条件的学生,应动员他们去插队;对留校学生应当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锻炼,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并向他们讲清楚,将来毕业后到公社去当农民。办学经费仍按国务院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批示的标准从安置费中开支。

会上吉林省延吉县东盛公社黎明大学,广西自治区五塘实验区耕读大学和河北省宝坻县农业劳动大学都介绍了办学经验(详见附件),大家很受启发。会议认为,各地安置部门可以协同有关单位,试办一所黎明、五塘或宝坻式的劳动大学。初办时期,招生不超过一百人,由社队选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下乡、在乡优秀青年入学,社来社去。办学经费,建议由地方经费开支。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安置工作必须结合办业余大学,把安置的青年组织起来,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技术,学习科学知识等,使被安置的青年很快地安定下来,很快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三、一九六六年安置计划,绝大多数地区已落实到基层。今年的动员工作,抓得早,进度快。据会上的初步统计,到三月底已下去八万三千余人。但各城市的工作很不平衡,有的市贯彻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行动较快,有的市偏重在城市安排就业,行动迟缓。因此,有的省、区有完不成计划的危险。当前动员和安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意见是:

(一)有些大中城市在劳动力的计划管理上,存在着分散现象。到会同志反映,有些城市的街道工业、服务队和生产自救小组大量招人;半工半读学校发展很快,招生很多;有些市属企业以“预备学员”和职工子女“顶替”的名义,招收了大量青年;有些城市未就业的女青年逐年增多,多的达百分之九十;有些街道基层干部有意打埋伏,动员下乡时没有人,招工时人很多。更严重的是有的城市到农村招收下乡青年。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下乡上山的动员工作,也影响了下乡青年的巩固。会议认为:对城市劳动力的管理,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贯彻面向农村,支援农业的精神,通盘筹划,合理安排。城市用人单位,凡是能用女青年做的事,尽量多用女的,以免造成社会问题。

(二)有些地方对以插队为主的安置方向,坚定不够,建集体所有制的新队,办半农半读学校和办国营农场的劲头越来越大,要求调整计划,追加经费指标。会议认为,以插队为主的方向必须坚持,不能动摇。今年的安置计划,暂不调整。

(三)有些地区仍不断发生歧视、打击、污辱、迫害下乡青年的违法乱纪事件,有的已作处理,刹住了歪风;有的尚未引起领导重视。更严重的是有些地方既不上报,也不检查处理。还有些地方的检察机关和法院,对严重污辱和迫害下乡青年的案件,不告不理,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会议认为,这些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建议各级人委加强对安置工作的领导,经常对基层干部进行思想和法纪教育,责成有关部门注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知情不报、拖延不办或包庇坏人坏事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四)有些地区对“重在表现”、“同工同酬”、“劳逸结合”政策贯彻不力,致使有些家庭出身不好和社会关系复杂的下乡青年受到歧视;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劳动“底分”过低,加之生产队派工不合理,同工不同酬,生活不能自给;有些年少体弱的青年,因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而影响健康,特别是有些水田地区,百分之八、九十的女青年患妇女病,甚至发生死亡事故。建议各级人委对安置下乡青年的社(场)队,加强政策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扭转上述偏向。并建议各级农林政治部,把下乡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五)与会同志认为,安置工作必须面向农村。建议各大区安置办公室归农口领导;各省、自治区安置办公室除直属省委、人委领导的以外,其余也归农口领导。

(附件略)


来源:根据中央文件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