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纪念长征胜利四十周年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编辑部
1975.10.19
今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满怀革命豪情,纪念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第二年十月,红二方面军会同红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至此,三支主力红军先后结束了战略大转移,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红军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的历史功勋,永远铭刻在祖国各族人民的心中。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永远鼓舞我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一代一代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奋勇前进。
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长征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毛主席这个英明的论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时,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没有军队建立了军队,没有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根据地,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发展了革命的大好形势。一九三一年,由于王明篡夺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在红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在白区几乎损失了百分之百,使红军被迫转移,进行长征。在党和红军最危急的关头,遵义会议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路线,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才保存和锻炼了红军的骨干,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胜利结束了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回顾长征的历史,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论革命的道路多么曲折,执行毛主席的路线,革命就胜利,就向前发展;离开了毛主席的路线,革命就受挫折,就失败。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搞修正主义的,都是投降派。自称“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的王明,完全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先“左”后右,最后叛国投敌,当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走狗。张国焘反对北上抗日,主张南下逃跑,最后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当了可耻的叛徒。刘少奇、林彪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这就告诉我们,要搞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对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斗争,就要反对投降派。
长征是非常生动、非常丰富的两条路线斗争的教材。党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级。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现在还是这两个可能。今后五十年或一百年,还有两条路线斗争,一万年还有两条路线斗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荣传统,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认真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积极参加对《水浒》的评论,进一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通过学习和批判,使全国人民学会在复杂的斗争中识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这是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最可靠保证。
搞团结还是搞分裂,是长征中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王明搞宗派,“以我为核心”;张国焘恃仗人多枪多,另立中央。他们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不得人心,不可能不垮台。毛主席提倡要搞“五湖四海”,不管是那个山头、那个方面军的,不管是北方、南方的,都要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下团结起来。正是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了各路红军,长征才以敌人的失败和我们的胜利而告结束。要继承和发扬红军团结战斗的光荣传统,讲路线、讲大局、讲党性、讲团结、讲纪律,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促进安定团结。
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红军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气概也是史无前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英雄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正象毛主席教导的,“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象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现在,我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之红军长征时候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不能丢。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怀念在长征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向继续战斗在各条战线的老红军,致以亲切的问候。当前,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准备打仗而努力奋斗。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 (载《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九七五年十月十九日,社论) |
来源:载《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九七五年十月十九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