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普及大寨县
《人民日报》编辑部
1975.10.21


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胜利闭幕了。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普及大寨县的号召,并确定要在一九八○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次会议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促进国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在一九六四年发出的伟大号召。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别是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来,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不仅大寨式的社队遍及全国,而且涌现出三百多个学大寨的先进县。农村人民公社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连续多年丰收,粮、棉亩产跨《纲要》的省、市、县不断增加,南粮北调的局面开始扭转。我国粮食和大部分农副产品基本上保证了国需民用,八亿人民有吃有穿。广大农村欣欣向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前程似锦。这一点,就连我们的敌人也是无法否认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从明年开始,我们将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未来的五年,对我们国家极为重要。我们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要对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有所准备。在这段时间内,把更多的县建成象昔阳那样的大寨县,对于实现毛主席为我们规划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宏图,进一步落实“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意义。有了坚强的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有了稳固的农业基础,我们国家就更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

建成大寨县,县委是关键。县委既是领导机关,又是执行机关。有一个好的县委领导班子,能够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就能把公社、大队都带动起来,使学大寨运动遍及每个角落。每一个县委都要认清形势,看到农业学大寨运动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重要阶段,都要加强自身的革命化建设,担当起建成大寨县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要象大寨和昔阳那样,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始终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农村的主要矛盾。要“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大寨的同志说得好:“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我们要从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认识大寨的经验,象他们那样,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不放,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大寨的这个经验,是带根本性的。不学这一条,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不敢批,不敢斗,要建成大寨县,是不可能的。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执行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要象大寨和昔阳那样,发扬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大干社会主义。学大寨,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一场伟大的改天换地的斗争。进行这样一场艰巨的斗争,没有干劲,不行;干劲不大,也不行。毛主席为我们制订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有没有干劲,干劲足不足,也是路线觉悟问题。有的同志“年年喊大干,就是怕流汗”,在他们那里,年复一年,山河依旧。有的同志满足于“贡献不大年年有”,在他们那里,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增长很慢。不改变这种精神状态,要建成大寨县,也是不可能的。

要象大寨和昔阳那样,在领导班子里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经常进行整风。要结合本县实际,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对照大寨县的标准,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改变懦夫懒汉世界观,克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错误思想,揭露矛盾,找出差距。要经常查一查: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认真批了没有?大干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真正树立起来了没有?领导深入基层蹲点,带头革命、带头劳动,真正做到了没有?总之,学大寨真学假学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整风搞好了,思想政治路线端正了,建成大寨县就有希望。

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是一个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全党同志,全国人民都要关心和支持这个运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要进一步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把农业真正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领导。越是工业发达的地区,越要抓好农业。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省都解决了。在一个省、一个地区,能不能尽快普及大寨县,省委、地委的领导是起决定作用的。省、地都要有普及大寨县,加快农业发展的全面规划,并且订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那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县,要一个一个地摸清情况,解决问题。对先进的县,也要帮助他们找差距,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学大寨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形势大好,形势逼人。全党同志,全体贫下中农和公社社员,国营农场职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全国各行各业的同志,让我们认真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作出新贡献!

 (载《人民日报》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社论)

来源:载《人民日报》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