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翻案不得人心
《人民日报》编辑部
1976.03.10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一个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正在全国胜利发展。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指出:“翻案不得人心。”毛主席的话,充分表达了广大革命人民反对复辟倒退、坚持继续革命的强烈愿望,揭露了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本质,鼓舞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

这场斗争是资产阶级挑起来的。去年夏季前后,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右倾翻案风。刮这股风的人,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篡改党的基本路线,否定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文艺革命,否定科技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否定老、中、青三结合,否定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账。他们的翻案活动,是有理论、有纲领、有组织的。他们的矛头对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对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着广大革命群众。不回击这股右倾翻案风,岂不是容忍修正主义泛滥,资本主义复辟吗?

从清华大学开始的革命大辩论,给右倾翻案风以迎头痛击,大得人心,赢得了全国各族广大人民热烈的支持和拥护。广大革命群众、革命干部,认真学习清华大学的经验,在党的领导下,批判“三项指示为纲”,使刮翻案风的党内走资派完全陷入孤立的境地。事实证明: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即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大众,是要革命的,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他们不喜欢搞修正主义的大人物压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他们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要求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把社会主义革命推向前进。搞修正主义,翻文化大革命的案,人民群众是决不答应的。

毛主席最近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毛主席这个极其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反修防修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强大的思想武器。毛主席在这里明确指出,走资派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的资产阶级。从合作化到批资产阶级法权,社会主义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党内资产阶级的抵抗。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存在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总会在党内出现走资派,出现新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走资派还在走”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煽起右倾翻案风的那个人,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前追随刘少奇搞修正主义、对抗历次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过而不肯改悔的走资派。他口头上说什么“永不翻案”,一旦重新工作,旧病复发,又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了。这种人,从来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毛主席曾经指出的思想至今还停止在民主革命阶段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正同《水浒》中的宋江虽在农民起义队伍中却代表地主阶级一样,走资派名为“共产党员”,实际上代表党内外的新旧资产阶级。我们要记住,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危险是修正主义,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重点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每一个大的社会变革以后,总会有人象孔老二那样跳出来搞翻案,搞复辟。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伟大革命,也必然会出翻案派。这次翻案和反翻案、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继续和深入,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这样的斗争,今后还会继续下去。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进行。不搞串连,不搞战斗队。要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学习毛主席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关于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一系列论述,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认清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领导干部要站在运动的前列,带头学,带头揭,带头批,带头反击右倾翻案风。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牢牢掌握斗争的大方向,团结起来,集中批判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修正主义路线。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都要记住毛主席关于“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些教导。对少数执行了错误路线的领导干部,要帮助他们转变立场,欢迎他们改正错误。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把各项工作包括工农业生产都搞得更好,警惕阶级敌人的捣乱,警惕有人用破坏生产来破坏革命。要通过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一步促进安定团结,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伟大成果。

让我们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行到底!

 (载《人民日报》一九七六年三月十日,社论)

来源:载《人民日报》一九七六年三月十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