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也谈海瑞和《海瑞罢官》
樵子
1965.12.15


读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我觉得姚文元同志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运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而是运用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观点。由此,便导致了否定一切历史人物的倾向。

先谈海瑞。考其为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直言敢jiàn@①,刚直不阿。上疏嘉靖,痛斥其种种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二,关心民生疾苦。在应天巡抚任内,施行过“一条鞭法”、轻徭、退田、治水等措施,对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制止豪强的兼并,发展生产,起过好的作用。三,作风廉洁朴素。在贿盗公行的明代中叶,他是一个较为难得的正派人。

正因为他有这些特点,所以才在民间获得赞颂。但是,统治者们对他的态度,却是逮捕下狱,罢官闲置,你上疏,他弹劾,务必去之而后心甘。谁爱谁憎,了了分明。

具体谈到退田,由于史料上未为我们开列明细账,我们很难判断究竟谁得利益较多。但是,贫苦农民是否一无所得,姚同志也提不出具体证据来。

不错,海瑞“退田”的极终目的并不是反对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而是为了缓和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但是必须看到,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远见的帝王士大夫,为了本阶级的长远利益,可能被迫地向农民作出某些让步,反对土地过分集中和横征暴敛等搞法。海瑞的动机也不例外。正由于他要为皇上收拾民心,巩固根基,就不能不在一定限度内,给农民一点好处。姚同志说:“海瑞从来没有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只是想缓和这个矛盾。”这话很正确。可惜自相矛盾,即既然承认海瑞想缓和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又说在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焦点──土地问题上,不给贫苦农民一点好处,只让中小地主独占其利,那末试问:矛盾何从缓和?远见何能体现?

再谈治吴淞江,明明史实俱在,姚同志也企图一口否定,要表现了他的非科学态度。当然,海瑞治河是否进度有如此之快,是可研究的。但姚同志仅从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着眼,而看不到广大农民要求治水、发展生产的热望,显然不符合人的因素第一这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然而,仅就海瑞这个历史人物而言,说是说非,问题还不大,但姚同志大有一笔抹杀一切历史人物的倾向,这便更应当研究了。

不错,国家及其执政者都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封建社会的官吏就是地主阶级向农民阶级专政的代表。但是,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牵涉到具体的人、事,并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解决得了问题的。试问:在统治阶级中,各个阶层、集团、个人之间,在压迫人民的策略、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是否还有促进与促退之分?开国“明主”与亡国昏君,忠臣与奸贼,“清官”与贪吏,是否还有是非之分、好坏之别呢?

如果把李世民和秦二世,岳飞和秦桧,郑所南和吴伟业,史可法和洪承畴,都划上一个等号,称为“一丘之貉”,那能算得了是阶级分析呢?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十卷,第四○一页)。研究历史人物也是如此。不把他们放在一定历史范围之内,不以条件、时间为转移,而抽象地谈论什么好和坏、是和非,那末,不是颂古非今,就是否定一切。

谈罢海瑞其人,附带谈谈《海瑞罢官》这出戏。

一九六一年我有机会在北京看过演出,觉得很好。现在读了姚同志的文章,仔细一想,得到了不少启发。

吴同志的剧本的确有较大的缺点。第一,虽然戏中也写了海瑞的出发点是“忠君爱国”等封建思想,但从其行动来看,未免太“现代化”了。一个封建官吏,决无那么高的“处处为百姓”的思想水平,吴同志确有美化古人之嫌。第二,把农民群众写得太消极,除了哭啼叫喊以外,一无作为。他们与海瑞对比,似乎就是英雄与群氓的关系了。吴同志为了美化海瑞,贬低了广大群众对他的推动作用,是不好的。

但姚同志说剧中写了“退田”、“平冤狱”,就是借古讽今,也未免太过火。本剧的主题是除霸。在封建社会里,地主恶霸的所作所为,不外乎霸占民田、奸淫妇女、草菅人命等等,抽掉了这些具体事件,霸也无从霸起。昊同志之写平冤狱、退田,明明是为了揭露徐阶父子和贪官污吏的罪行,是为了表现“除霸”这个主题的。姚同志硬把古今两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强牵在一起,指责吴同志是借此发泄对党的不满,指责他的这出戏是一株毒草,实在难于令人同意。

据我的看法,就历史人物海瑞来说,他当然不能超越本阶级的局限,但在当时的封建官僚中,不失为一个比较关心民生疾苦的好人。作为历史剧的《海瑞罢官》,存有较重大的缺点,但并没有如姚同志所指责的严重政治错误。

 (原载《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讠加拣右


来源:原载《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