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为“放”而争
《光明日报》记者
1957.04.10
在几个民主党派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对于为什么要“放”,“放”的范围和步骤等问题,争论很多。有些问题,已获得共同的认识:有些争论,仍悬而未决,有待来日。
继往开来
要贯彻执行“放”的方针,就必须了解“放”的意义。
为什么“放”?一位搞戏剧工作的人说:“这是为了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的百家争鸣。”
很多人认为这种理解太狭窄了。由边疆来的一位老先生说:“这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方针。不但有利于现在,而且谋福于子孙。”
经过两天的讨论,有人综合了许多人的意见,认为正确的贯彻“放”的方针,将产生八个伟大的作用。(1)今后对工作的讨论和争论,必然日渐加多。众人之智,是为上驷之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会做得更好。(2)人民民主生活,将日渐扩大,并且会活泼而健康的发展。(3)将会有效的培养自由争论的风气和互相批评、互相学习的习惯。(4)在争论中煅炼自己,提高别人。从而促进人的思维活动,发扬人民的聪明才智。(5)对于资产阶级思想,有了深入批判的可能,从而帮助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6)对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造成了穷途末路的形势。(7)艺术和学术的昌盛繁荣,可期日而待。(8)总结这一工作经验,是又一次丰富革命的理论宝库。
有人说:“为什么‘放’,是要由积极的意义来看的。不然,就会偏颇。”不少人是闻“放”而心花怒放了。
但是,估价不足如此,因而争论不少。
不同的理解
人总不免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一个师范学院的教授,听了一些人的发言之后,慨然而叹:“在北京可以畅所欲言,希望春风能渡玉门关,我们那里也能如此就好了。由此看来,所以要“放”,是因为过去太紧了。也可以说,为了纠偏吧!”
这个意见,引起了不同的争论。一个人说:“理解政策,不能由个人的遭遇出发。境遇不顺利的人,就会有‘春光虽好,终是他乡之色’的感情。正因为有问题,所以中央又一次提出‘放’的方针。‘放’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促使春风渡玉门。”
类似这样的意见,引起了“放”是目的,还是手段之争。
认为“放”是目的人,解释是:“‘放’是为了揭露矛盾,辨别是非,解决矛盾,得到真理。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首先是要为‘放’创造条件,再即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后两者才是手段,用以达到前者的目的。”
认为“放”是手段的人说:“‘放’是手段,是为了达到扩大民主,繁荣学术的目的。若不如此解释,岂不是为‘放’而‘放’了。”
还有人说:“你们这些话都不对。‘放’是手段,争论也是手段,教育也是手段,一切都是手段。若问目的,是‘明辨是非,统一认识’。不如此,不能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争论深入,得到较多人同意的意见是:“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放”,可以达到繁荣学术和发扬民主的目的。“放”是手段了。为了要“放”又必需为“放”创造条件。所以要创造条件,又是为了达到“放”的目的。
虽然争论告一段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对于“为什么要‘放’”的理解,还是存在着分歧的意见。
何处是边沿
“要‘放’就应该大放。做到无所不‘放’,才能真正放得开。”这是一种论调。
什么叫大放呢?指的是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报刊上公开讨论。具体的意见是:“学术的讨论,当然是无所不能谈。政策问题,除了军事、外交之外,其他有关文教、财经、政法等政策,都是可以在报刊上争论的。事实上不是已经有很多的政策问题,在报刊上进行争论吗?”持有这种主张的人,还补充说:“不过,政策的讨论和学术的讨论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在辩论的过程中,政策还必须执行,不能因有不同的意见而中止。”
反对的人说:“在报刊上公开讨论,一定会引起一部人的思想混乱,对政策的执行,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有意见,可以在政治协商会议上,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以及采用个人提意见等等方式来解决。没有必要在报刊上公开讨论。”
这个意见又遭到反问:“任何工作都和政策密切相联,政策不能在报刊上讨论,现实问题都不能在报刊上讨论了。这是和‘放’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说服谁。如何办?有人提了一个意见:“那些可以在报刊上公开讨论,那些不宜于讨论,无法一一规定。只有以对政治负责的态度,在实际讨论中逐步明确吧!”
为开路设想
如何为“放”开路,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
有人说:“要使大家能迅速的放得开,最好能找出大胆放手的典型事例,用典型推动全局。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有任何摆手摇头的表示。”
理论上通了,实行时也不会不发生问题。因此,有这样一种主张:“不要多在理论上讨论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为‘放’开路,鼓励大家做,是当前第一要着。”
如何鼓励大家去贯彻“放”的方针。有人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用一年半载的时间,尽可能发表大家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言尔志。在这一段期间内,不要“交锋”,不要争论。这样,就可以逐渐畅所欲言。第二步是,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再相互讨论。这是培养风气,培养习惯的好办法。
有人不同意说:“发表的意见,不会都是正确的。一年半载没有争论,没有批评,必然会使一些谬种流传,遗害匪浅。”
主张先“放”后“争”的人说:“现在‘放’的障碍主要是有顾虑,说穿了,即是有人怕。因此,开放之初,一争就放不出来了。不如先造成风气,养成习惯为上策。”
另有一些不同意的人说:“顾虑固然有,更重要的是教条主义和不民主的作风在作祟。要扫除这种障碍,只有把教条主义和不民主的作风都揭露出来,公之于世,才能使它无用武之地。不争论,就揭露不出来,或是揭露得不透底。不争就‘放’不透,争是有助于‘放’,而不是有阻于‘放’的。”也有人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意见不一致时,就是争论,只是在形式上没有正面交锋而已。因此,只‘放’不‘争’,在事实是不存在的。”
争论和批评,批评和反批评,如何运用得恰当,是有待于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