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为剧目的“大放手”欢呼
《文汇报》社论
1957. 4.26
去年六月,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的精神,着重一个“放”字,因而打破了清规戒律,反映到戏曲舞台上,面貌为之一变。最近,文化部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对于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作了回顾,提出了“大放手”的方针。这个方针的提出,意义重大,令人感奋无已。
回顾第一次剧目工作会议以前,在好几年的时间之内,一般地说来,戏曲艺术领域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康的局面。谈不上大发展。在解放初期,为了巩固革命秩序,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文化部门禁演了一些在当时看来确有不良影响的剧目,这在敌我矛盾还很尖锐的时期,当然是正确的。几年来,戏曲改革工作也做了不少好事,不容一笔抹煞。但同时,戏曲工作当中的清规戒律,确也很多,陈陈相因,造成上演剧目贫乏,剧场上座率较低的现象。现在阶级矛盾基本上已经解决,中国历史走向了新的途程,人民内部矛盾跟着提到日程上丁。因而,戏曲艺术中的若干措施,就得重新审订,重新估价。例如过去禁演的戏,能不能全部算作毒草?纵使是毒草,今天可以作为人民内部的问题处理,如果继续冻结,就显得太消极。舞台上拒绝了毒草,群众心头的毒草是无法禁止也无法压服的。如果让所有的剧目上演,展开戏曲中的鲜花和毒草竞赛,竞赛的好处,可以为鲜花提供广阔的园地,自由生长;越放越多,越放越艳丽。真理总是在对立物斗争中得到丰富的,鲜花也要在竞赛中成长。消极地对毒草设防,有连鲜花一同葬送掉的可能。鲜花能丰富人的情操,毒草也可以通过讨论和批判给人以教育。第二次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主张“大放手”的方针,对戏曲艺术事业的大发展肯定地说是有积极指导意义的。
发掘和整理以及开放剧目工作,就现实意义说,是为了扩大丰富上演剧目,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但这样看还不够,应该看得更远些。文化部刘芝明副部长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规模群众性的文化革命工作,明永乐皇帝的修“永乐大典”,清乾隆皇帝的修“四库全书”恐怕也难比拟。这个譬喻很好。确实,我国这样大规模地发掘和整理、开放剧目工作,比起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参加这个文化工作的,是二十余万戏曲艺人、好几万戏曲干部以及社会人士的总动员!以祖国戏曲遗产蕴藏之深厚,幅员之广,人口之众,茫茫天壤,那里没有芳草鲜花。从市井到农村,从山陬到水涯,把一花一叶积累起来,就会蔚为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百科全书、百花大典。做好这个工作,如果把它的意义局限于戏曲艺术范畴以内,还估计得低了一些;影响所及,将在整个文化艺术事业里起着尚难衡量的重大作用。而这正是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一块重要的奠基石。有些人对这一点还别有想法。例如陈其通等四位同志就不赞成“翻箱底”,主张“创造”“新花为主”,“开放新花为主”,尽管动机很好,但片面性很大,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用于指导戏曲传统剧目工作,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还有一种舆论,认为开放传统剧目是“倒退”,“想过封建生活”,这也是不认识开放传统剧目对于建设新文化的意义,把问题看得太狭隘、太死。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首先要从优秀的传统剧目上加以继承,推陈出新,成为新文化。离开了这个前提,新文化则无从附丽。这本是普通的道理,毋需多说。有些人口头上虽也懂得这个道理,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就表现为对待民族遗产虚无主义的倾向。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倾向性问题,值得警惕。
当然,在发扬传统剧目的同时,不等于说把新编剧目工作丢开不管,相反,应该给予扶持、鼓励。正好像尊重传统不能走国粹论者的路,以为传统什么都好,一点也不能动一样,如果是这样,这也是不对的。
戏曲剧目开放以后,确有少数思想内容和艺术性很低的剧目出现,这本来是自然的现象。对于这种剧目,作为负有言论之责的报纸,有必要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这对于提高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我们广大观众的水平,都是有好处的。这种讨论,必须是说理的、有分析的、商量的口气,不能出语伤人。就是对于很坏的戏,这种讨论批评,也不能形成压力,限制剧团上演。过去,一般地说,报刊上的戏曲批评就比较急躁、粗暴。去年十二月六日,本报发表的社论“反对上演坏戏”和与此有关的新闻报道,就是这种例子。并且对于某些精华糟粕并存的剧目,没有进行很细致的分析研究,便笼统地轻率予以否定,这是很不好的。
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会议现在已经圆满闭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将要纷纷踏上归程,回到各地去,继续开展挖掘或整理、改编剧目的工作,这个工作很细致,而又艰辛复杂,想到全国戏曲工作者自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会议以后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绩,我们相信在今天大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新形势下,戏曲的花将更放得万紫千红。在新阶段的工作中,为了挖出更多更多的珍宝,我们作如下建议:(一)尽力之所及,把挖掘剧目和挖掘表演结合起来,演出和整理结合起来,变剧本文学为舞台艺术,有些老艺人身怀绝技,如不及时抢救,将给大家留下“人亡物化”的遗憾;(二)请注意社会力量。据我们所知,社会上不少知识分子是戏曲的爱好者、批评家,有的很有素养,希望以“礼贤下士”的态度,争取这分力量;我们同时希望社会上的戏曲爱好者、批评家本着爱护祖国遗产的精神,主动地和政府合作,不要学姜太公等待周文王“渭水访贤”;(三)有些剧目不是书面的,以往代代相传,都是口头文学,在纪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增删改动,把原始素材保留下来;整理加工,也不要使原材料受到损伤。
用史无前例的群众性的规模挖掘清理群众性最强的戏曲遗产,对于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大规模挖掘清理工作,必将发生刺激与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工作者是先锋,非常光荣,责任更大,相信戏曲工作者必能把这光荣重大的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