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艺术上的问题更要大胆争大胆鸣 首都戏剧界座谈妨碍戏剧发展的原因
《人民日报》
1957.05.01
本报讯首都戏剧界人士开始讨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第一次座谈会在4月29日举行,由梅兰芳主持。
新剧目最怕遭受冷淡
吴雪在会上为话剧的新创作剧目受到冷淡而呼吁。他说:口头上,大家都在说要扶持和重视新创作剧目,实际上,这朵幼嫩花朵的成长,遇到很大的阻力,困难很多。他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最近彩排“洞箫横吹”,招待文艺界,恰好那天有一位著名京剧演员收一位电影演员的女儿做徒弟,那里很热闹,剧场里可空了不少座位。吴雪说:最可怕的是冷淡。一个无名的新作家写的剧目上演,批评家、报纸、刊物都不说话。
报刊有崇拜权威思想
欧阳山尊同意吴雪的意见。他批评报纸、刊物的编辑有权威崇拜思想。其实,观众中间常常有很宝贵、新鲜的意见,他们写了观感、批评、来信,送到编辑部,从来得不到发表。编辑部要请专家写结论性的文章。连人民日报也是如此。
欧阳山尊认为,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并不矛盾,两者应有交流,可以结合。这对于话剧的发展有好处。有人把两者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他希望话剧界就这个问题展开争鸣。
焦菊隐说:作为导演,我感到作家和导演如何合作,存在着很多矛盾。希望在学习毛主席的报告中,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
剧本的稿费太低
凤子提出了目前剧作家职业化中的问题。她说:现在一个新剧本的稿费只六百元,上演税也是六百元,一共才一千二百元。可是,剧作家从酝酿到写出一个新剧本,前后得两年;这一千二百元怎么能够维持一个有负担的人两年的生活费?所以,有的人虽然有了材料,就先考虑写小说,或是电影剧本(一个电影剧本有三千元稿费),最后才想到写剧本。她认为这是目前新创作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淳谈到剧作家和导演之间对于剧本的修改也存在着矛盾,如果双方面采取合作的态度,这个问题还是能够很好解决的。他举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些合作得很好的例子。
究竟谁在领导
陈白尘问:话剧运动到底是谁在具体领导?是文化部,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好象二者都在领导,但是以谁为主呢?我看,话剧界的总的矛盾就在这里。他又说:现在出版物的印数都比过去增加几倍到十倍,唯有剧本反而比过去印得少了;为什么剧本就只能印三千或五千呢?他讲到剧作家和剧院的关系时,认为剧院应包括剧作家;现在总觉得剧作家是站在剧院外边,不是一家。过去,许多剧本都是剧作家和导演、演员一起来搞的,这个几十年的经验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
演员戴涯在会上说:“我们演员之间也有矛盾。譬如有经验的演员和青年演员就有矛盾。”他特别觉得青年演员的培养和老演员的提高,都是目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李汉辉和张颖都提出了戏剧批评缺乏自由讨论的空气。李汉辉并认为话剧如何争取广大观众的喜爱,仍是个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放”不出来
裘盛戎和李和曾就发掘传统剧目发表了意见。裘盛戎说,目前民间职业剧团的阵容薄弱,“放”不出更多更好的传统剧目;国营剧团阵容虽然强大,因为制度不灵活,演员挑戏,使得著名演员不能同台合作,也“放”不出更多更好的传统剧目。他提议对于演员阵容作必要的调整。
文化部太不公平
戏曲界到处在叫“后继无人”,“要培养第二代”。这几年,李桂云在自己领导的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里办了两期学习班,培养了八十来个学生,都已能登台演出。李桂云在会上说:“可是,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很不够。我们的学习班,没有房子。孩子练功,枪也举不直;翻跟斗,在床上;走脚步,在转不开身的过道里。有时借老百姓的院子练功。这几年,我们为工人演出,为农民演出,为解放军演出,可是在北京我们却没有地盘,终年在外跑。在外巡回演出,我们常住在很潮湿的地方,还住过猪圈。政府帮助不够不说,最近,又听说要把我们剧团送出北京去!”谈到这里她声泪俱下。她说:“京梆子,在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政府里有些干部不喜欢,群众可喜欢它。我们不走!咬紧牙关我们也要在北京呆下来!”
马少波接着发言,他听说,文化部就有同志要把河北梆子送出京去。他说,这是宗派主义思想,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这是太不公平了。谈到“百花齐放”,解放思想束缚,他说,目前的问题还是要领导上支持。领导上不要有固定的看法。艺术上的问题,更应大胆争,大胆鸣。比如连台本戏,比如京剧用布景,先要允许存在,然后再来争好不好,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