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徐铸成在编辑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摘录
徐铸成
1956.09.10


【一】1956年9月10日编辑工作会议


“关于‘八大’(按: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不要以教条主义形式宋宣传,主要是通过民族遗产问题来宣传,拿具体的问题来宣传。‘文汇报’的出版,就是一个标志,宣传须跟‘百家争鸣’结合起来。”

“关于‘八大’宣传,主要是宣传知识分子靠拢党这一精神。第二方面,从‘百家争鸣’、民族遗产等来体现。要避免过去咬文嚼字的教条主义做法。”

“第一天(按:指复刊第一天)对我们是一个考验,不一般化,要有特色。”


【二】1956年9月22日编辑工作扩大会议


“关于内容方面,要注意和发挥我报的特点。

第一版:把最重要的国内外新闻放在第一版,做到名符其实的‘新闻橱窗’。除新华社电讯外,可以多登一些通讯、特写和重要的专文,并且争取有二分之一的稿件是本报记者采写的。使读者一纸在手,一目了然。但两次试版结果,第一版的新闻量还很少,自己组织的新闻更少,需要加强。

第二版:目前要着重用新闻报道和专栏形式反映国内外文化、科学、教育各方面动态,用新闻报道推动‘百家争鸣’。长文章要少些,每周至多发表一两次。可组织各种专题文章、通讯发表。以两次试版观之,还不能尽符要求。

第三版:‘笔会’副刊,应该不同于党报。‘人民日报’的副刊做为党报,有局限性。我报则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文不问新旧,一律兼收蓄,反映中国民族遗产好的东西。副刊基本上是好的,对旧的东西要注意,应该容许矛盾和不调和。‘社会大学’作为理论学习,要避免大块文章和教条概念。

第四版:整版要以国际新闻为主,反映东南亚情况,帮助读者分析和说明国际问题,文字要精雕细琢。除国际方面外,有关国内方面的材料也可以选登。

试验下来,每版八栏是一个很好的创造。”

“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好象吃两餐,我们副刊要象满汉全席。”

“注意‘人弃我取’。”(按:有人说“第一次试版,一版较好,要避免跟‘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相同”,徐铸成接着说的这句话。)

“把力量放在人家不注意的地方,要打破过去规律。”


【三】1956年10月5日编辑工作会议


“……今天的版面,高和深的多,怕发展到‘光明日报’的路。要注意两头小中间大,否则危机就可能出在下月。各版和副刊都要注意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新闻少,不等于多登新华社稿,要改写和补充。困难在国际版,自己没有什么,四版编排好看,内容空洞。标题要打破成规。”


【四】1956年10月22日编委会议


“……我看改写还不够大胆。第一版有很多新闻,可以做头条的没做。……我们的胆子还要大些,进一步打破清规戒律。”

“螃蟹上市,全国关心。黄岩桔子上市也如此。别报想不到的,我报可做。”

“听批评,有时也要分析研究。”

“……有些同志,根据‘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作机械学习,也有不妥之处。……”


【五】1956年10月25日编辑工作扩大会议


“出版近一个月,一般说,采声多于批评。主要是新鲜,缺点是质量不高。在思想上要:1.继续与教条主义作斗争;2.继续与长文章作斗争。而这两个斗争,是提高质量的关键。二十多天来,有些自满情绪,……保守思想也不断在抬头,创造新形式仅仅是开端,保守思想抬头后,有些在回生。我们要大胆创造,老文汇的传统,就是不断创造。……

七年来,对学习苏联、人民民主国家有成绩,但也带来了概念化、公式化、一般化。要创造人民民主时代的报纸风格。

中央提出争鸣和齐放的方针,立场观点是一样,但要与众不同。通过我报,团结更多的知识分子,……繁荣文化,调动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继续创造一条路。……”


【六】1956年10月30日编委会


“……我们把二版做为灵魂版,但过去没有经验,与人民、光明等报又有不同。我报二版作为‘百家争鸣’的论坛,最新科学的情报以及重要通讯等。出版以来,大家很注意,但认为质量不高,只有宋云彬、付雷和舒新城的三篇较好。……面要广,不能走‘光明日报’的路,登一两篇长文章。”

“……评论问题,数量不算少,但计划性不足,政治多,干预生活不足。”

“社论不走长文章出路,长文可做‘专论’,也不象今天应景的短文章。时事社论不必向‘大公报’去约,我们要调动社内力量,必要时才向外间组织力量。”


【七】1956年11月6日编委会议


“……解放前,通讯员写当地发生的新闻;解放后,写各机关的工作经验。这两个概念,不要混同起来。解放前,有好处和坏处;解放后,写经验,甲地不适于乙地,也有好处和坏处。要截短取长。我的意思,要在各文教机关和江南地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通讯员,反映当地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化。旧瓶装起新醋来,例如无锡土地庙改学校,用旧的通讯形式,反映新面目。这也是我们的一条路。”


【八】1956年11月22日编辑工作扩大会议


“……第一版……继续组织力量是必要的,京、宁、杭、穗各办事处,按照我们特点,多打专电,或多写通讯。

关于上海方面,消息不跟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比较,我们有四分之三的读者在外埠,这个特点要记住。‘人弃我取’这个原则要抓住。例如反对英法侵略埃及,到领事馆一幕,可写特写,‘人略我详’。必须使北京读者,看了‘人民日报’之外,还想看本报。可搞一点小特写,例如党的二中全会的分析。有计划地对高等学校组织稿子,分量好的可上一版做头条。上海博物馆、友好画廊,可写一个很漂亮的特写。可提出上海文化生活中心问题而具有全国意义的,同志们可多想想。一版可以经常保持新的东西。

二版方面,……

第三版,名作家多,不能算是缺点,……名作家要占主要地位,以高级知识分子带动一般知识分子,调动一切力量,介绍新旧东西。……

第四版,新闻窗有特色,……但还未充分利用我们好的条件,例如外文书报,就未很好利用。新闻窗绝不走上过去五版的道路,主要是背景材料,丰富读者知识。

对亚非国家报导的特点,也未突出。

内幕新闻,可以经常组织力量去搞,要加强与香港(按:指香港“文汇报”)和北京的联系。

……”


【九】1956年12月13日编辑工作扩大会议


“……

第一版,加强本市新闻,加强自己专电和特稿,保证二分之一是自己东西,要求每周有一头条,北京办事处供给两条或三条,不限于文化科学范围,……希望北京办事处、广州办事处和采访部要注意这一点,要求取材适合知识分子。……每周要有一张独立照片。主要力量不要用在游行等政治任务上,要订出专题,照出上海或全国人民关心的画面,例如雪景、马戏团、春在江南等镜头。……

……”


【十】1956年12月7日编委会议


“形式不要学他报,不要头条是杂文,不能面貌一般化。”


【十一】1957年2月8日编委会议


“……我的思想情况,初出版时,受批评,未动摇。今天北京方面反映些好话,我则难受,因为几个月来的报纸在后退,这是真的危机。从一版到四版,生气蓬勃的气象越来越少,一版版面一般化了。因为没登铁托的文章,怕犯错误,回到‘应有尽有’的路上,题目越来越一般化了。……最近一个时期,同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没有什么两样。有些自己的东西,但未在版面上突出。……”


【十二】1957年2月28日编委会议


“……电影讨论编辑部无主见,客观上造成‘文汇报’无肩膀。”

“民盟讨论了电影问题五次,有人不服气,没有什么谈头。储安平告诉我,人家说,象电影问题不让自由发表意见,还有什么可说。我们鼓励争鸣,假如如此,可造成很不好后果。”

“电影讨论……中反映批评的缺点:1.前者缺乏与人为善;2.后者接受批评不虚心。……我想写“培养批评风度”的社论。对我们的教训是要全面,要两点论,必要时,编者要站出来。张骏祥的长文章变成公式,是教条,我不赞成。”


【十三】1957年5月21日编委会议


“……关于气候问题,应以北京气候为主,要尊重北京办事处的意见和判断。

浦熙修同志视察回来后,……电报、电话要加一符号。她是副总编辑,可以作主。要当天见报的就当天见报,这是解决京沪矛盾的一个方法。……”

“有些问题需要独立思考,上海和北京的气候,就是有点不同。” (摘自“文汇报”会议纪录)


 来源:《右派分子徐铸成的言论作品选》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人民大学新闻系 编,人民大学新闻系1957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