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袁昌英在光明日报编辑部邀请武汉地区教授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武汉大学 袁昌英
1957.05.04


(袁昌英: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光明日报编者按:本报编辑部邀请武汉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部分教授、专家,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开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组织了两次座谈会——5月4日在东湖招待所举行一次,5月7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一次。这里,我们将一些先生所谈的关于党群关系问题的意见汇集如次。]


武汉大学的党员有特权阶级作风


武汉大学的党群之间有一座铜墙铁壁,这是有些党员的特权阶级作风筑成的。这座铜墙铁壁把人分成了三个方面,党员是甲方人员,党外知识分子是乙方人员,而一些积极分子是丙方人员。


武汉大学教授袁昌英先生说:


别的学校的先生说,在他们那里,党群之间有一垛墙,在武汉大学,就不是一垛普通的墙,而是铜墙铁壁。有人说,这座铜墙铁壁是以前徐懋庸在这里筑起的,可是徐懋庸离开武大已经四年,而这座铜墙铁壁依然屹立不动,原因何在。

我感觉到,武大党群之间的铜墙铁壁,徐懋庸,有“功劳”,但总的说来,是有些党员的特权阶级的作风筑成的。比如平日在我们非党的先生之间,见了面总是点头招呼,话话家常,谈谈工作,人情味很重。可是党员见了我们,便正襟危坐,两眼朝天,显出一付党员样子。见了面有时还略一点头,有时连头也不点。根本不同我们接近,大约是怕与我们这些“落后”的人接近,失掉“党性”吧。他们既然以冷脸对人,知识分子也有知识分子的性格,也难热脸相向。这样,在党群之间怎能不有一座铜墙铁壁。

有人说,武大这座铜墙铁壁,把人分作三个方面了:党员是甲方人员,党外的知识分子是乙方人员,还有一些积极分子是丙方人员。这些积极分子是铸墙的积极分子,因为党员从来不与党外的知识分子接近,只是依靠这些积极分子来了解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而这些积极分子汇报的,又不是真实情况,而是为着表示自己积极的情况,这样一来,这垛墙壁自然是愈来愈是加深加厚了。

在武大,党员的特权阶级作风,随处可以看到,随便举一个小例子,有一次,家属委员会检查各住宅的防火工作,检查到人事处一位党员家里,这位党员却大声叫骂,把那位负检查责任的女同志骂得哭着出来了。大家只好摇头叹息,有什么办法。又如各家有客人留宿,必须到保卫委员会去报告一下。可是有的党员家里来了客人,要他去报告,便说他不必报告,说他们党员家里来的客人,没有什么靠不住的人。这当然难怪人家把党员看作特权阶级了。

我觉得,在武大,民主空气非常不够,谁提意见,便会被扣上一顶大帽子。有一次,我们住宅区的合作社要撤销,大家感到买菜等等要上坡下坡,非常不便,请求不要撤销,没有允许,于是大家便签名上书再一次要求考虑不要撤销,可是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到,还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说这是请愿,是“反党、反领导”。这真是把大学教授当作小孩子来吓虎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来以后,学校党的领导叫大家提意见,我当时心里有顾虑,但觉得不提又不好,就提了些小意见,不敢提大意见。后来又怎样呢?有些党员不高兴了,“袁昌英意见可多哪!”

我认为,解放起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来以前,那才是初春天气,乍暖乍寒,正合着“四月八,冻煞鸭”的一句俗话,知识分子一方面心里非常欢喜,一方面又有些畏寒,自从听了毛主席的讲话。这才感到是春暖花开的时季了。要把武大搞好,必须打破这垛铜墙铁壁,党员有责任,群众也有责任。党团领导不能自视为特殊人物,应当把群众,把党外知识分子看作一家。不过,现在离这个要求还远得很,还是希望而已。(光明日报5月17日第3版)


来源:《批判光明日报参考资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编,195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