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学习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的三篇笔记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 姚北桦
1957.04.00


(姚北桦:新闻班第三班第一支部学员;入学前为江苏《新华日报》副刊主编)


[原编者按:这三篇笔记是借题翻案,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题目,攻击历次运动中同志们对他的朋友们的批语和审查。(一)他将一切严肃认真的批评,说成是混淆两种矛盾,说成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二)他把必要的联系历史,和提高到政治上去看问题,说成主观粗暴;(三)第三篇的用意是要大家对被批评者(即他和他的知识分子朋友)不要要求太严格,应“适可而止”。从这三篇东西可以看出,姚北桦对批评的厌恶不满。他的目的是要取消思想改造,取消批评,或至少把批评变成自由主义者可以接受的玩意儿。这三篇东西都未发表。]


一、团结的愿望建筑在什么基础上?


“……毛主席告诉我们:人民内部矛盾(党内矛盾是它的表现方面之一)和敌我矛盾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条重要的原理,他们不懂得具体事物应作具体分析,于是把两类矛盾的性质混同起来,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对待人民内部的矛盾,结果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只是表面看起来解决了,而其实,矛盾仍然存在,甚至更加复杂、激剧起来。”

“有的同志问:……为什么往往经过了批评,不但不能达到新的团结,反而使关系:搞得更坏了呢?这不是越批评,越斗争,相互的关系越倒退了么?由此看来,仿佛还不如不批评的好。”

“……可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形,有些同志虽然也有从团结出发的主观愿望,可是又不肯承认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硬要把人民内部的纠纷,看成是敌我之间的矛盾,这样,所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就必然要变成一句空话。”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同志讲了一些落后的话,甚至是反动的话。讲这些话当然是不好的,周围的同志们是应当帮助他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的。但是在周围的同志中,对待这种事情,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另一种相反的认识,却是‘想当然’地和人家的历史联系起来,思想上先有一个‘大概是政治问题吧’的套子,然后用这个套子,在批评会上去套人家的‘动机’‘目的’,事实上是等于逼着人家‘就范’。别人承认了,则喜;不承认,则逼。于是,所谓团结的愿望早已丢到了九霄云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代替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样做,能够帮助同志么?当然不能。这样做,只能伤害同志,破坏团结。”


二、能够说批评的方式态度不重要么?


“……在批评问题上,也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两种不同的方法,因而也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效果。”

“…………”

“另一种是:类似对待敌人的态度,一棒子打死的急躁粗暴态度;不许人家申辩,不许人家保留意见(人家一解释,就给人家加上一顶‘不虚心’‘抗拒批评’的帽子),动不动就要采取大会斗争的方式;提意见片面夸大、缺乏分析、缺乏说服力的方式,等等。总之,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仍然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翻版。”

“……后者却严重伤害了同志,或者在沉重的打击下从此站不起来,或者被一棒子打昏了过去,虽然糊里糊涂地什么都承认,可是在思想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我们都尝过批评,都知道批评的滋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能够说方式、态度不重要么!”


三、什么是“新的团结”?


“…………”

“对待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如果是批评一位同志,那么这位同志便应当百分之百的承认错误,百分之百地改正缺点;……不达到这个目的,便不算达到新的团结。”

“另一种看法是:……如果是批评一位同志,只要这个同志基本上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且愿意改正,那么我们的批评和斗争,便应当适可而止;……”

“从前一种观点出发,批评或斗争必然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的错误口号,所谓‘斗争,斗争,再斗争!’其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来源: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部办公室印;共印1800份,发全校学员和有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