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马克思主义是否会有质变
甘肃 刘积开
1957.04.05


(刘积开,真名刘积新:甘肃省兰州市糕点公司人事科长)


[原编者按: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个右派分子自称是以“辩证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结果,他忽然“发现”马克思主义原来是“一个事物”。既然是“一个事物”当然就有内在矛盾,有内在矛盾必定要发展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通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成一种“新马克思主义”。

这个“新马克思主义”和“老”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区别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完全暴露了他的面目:“老”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而“新马克思主义”则是“无阶级性”的。

我们的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是怀着切齿的仇恨和极大的恐惧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洗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但是他们一般的手法是把党性和科学性对立起来,而这个右派分子却别出心裁,他居然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想从“矛盾”、“发展”、“量变”、“质变”来搞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这倒是很“新鲜”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它“值得一读”。]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研究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法的法则,研究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结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根据辩证法的法则,研究了中国的社会,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从而得出旧中国必然要被新中国所代替的结论。正确的结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给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给人以破一切阻力的、勇往直前的、钢铁般的、战斗到底的意志。而这种力量和勇敢,乃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前提,也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质变问题,是一个未曾有人研究过,而且也未曾有人提出过的新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质变问题呢?根据什么法则来肯定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质变问题呢?过去人们都是用辩证法研究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我们今天则应该采用请医生给他自己看病的办法,用辩证法来研究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规律;用辩证法来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用辩证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来正确地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会有质变这一个新的理论问题。

这个问题有它一定的复杂性,不是一句话可以断言的。因此,必须具体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经过讨论,求得了统一的思想认识以后,从而也就肯定了我们对问题的答复。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事物?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呢?是阶级斗争学说。也许有人说:不,阶级斗争学说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还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个是政治经济学。但这种说法,乃是只看名词而不看本质的说法。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光明道路。这不是启发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是什么呢?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被剥削的地位,它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武装了劳苦大众,使他们建立了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这不是启发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作斗争又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不管它三个组成部分的名词有多大差异,但就总的精神实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只是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科学,它为什么要发展呢?因为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实践走到那里,理论就应该跟到那里,如果跟不上的话,就发生了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矛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根据辩证法的规律发展的,都是包括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质量互变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都必然是根据辩证法的这些规律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切事物中的一个事物看待。

马克思主义究竟算是一个什么事物呢?我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反映了客观实际的、被社会所公认的、实际存在的、精神的事物。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个事物看待,当成一个研究对象,来发现它本身的矛盾和解决它本身的矛盾。乃是完全符合列宁所说的:“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本身内部矛盾的”这一名言的。


二 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有了数变?


只要我们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事物,这就有文章可作了。因为根据“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这一事物,当然也有它的内部矛盾,也有它新旧两方面的斗争,由于矛盾和斗争,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然如此,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不显著的变化到显著的变化;由数量上的变化到质量上的变化,则是可以肯定的了。在这一节里,我们只研究它的数变问题。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他们只能根据德、英、法三国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当时的革命实践,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列宁和斯大林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时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因而用新原理和新结论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过了时的旧原理和旧结论,创造了列宁主义,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数变的表现之一。

在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国家里获得了胜利,在帝国主义已被突破的列宁主义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了,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即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规律,因而创造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使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同时也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马克主义数变的表现之二。

同样的,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根据他们自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把马克思主义和他们自己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的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用它指导了他们的革命实践,从而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数变的表现之三。

在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他们不仅是用新的方面代替了旧的方面;而且都或多或少的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具体化和通俗化了。如“实践论”和“矛盾论”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就比马、恩、列、斯所讲的具体和通俗得多。还有些马克思主义者又对这个名著发表了论文,提出了学习方法,作了解说,从而使它们又进一步的具体化和通俗化了。所有这些细小的、不显著的具体化和通俗化,都表现出它和实际了进一步的结合,都表现出它掌握了更多的群众,发生了更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数变的表现之四。

如果要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各方面的发展表现,如哲学方面、政治经济学方面、建党学说方面等等,我当然是力所不及的。但仅就上述的几种表现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有了数变,而且有了很大的数变。


三 马克思主义是否会有质变


在辩证法看来,事物的量变进行到一定的界限时,就必然要引起质量的变化。既然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个事物来研究,它的质量的变化,则是肯定的了。数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数变的结果,现在准备的条件已经成熟,结果的时间也已来临了。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原理、结论或公式的“新陈代谢”。当着它们的“新陈代谢”不涉及到它的性质的时候,就只有数量上的变化,反之,则会引起质量上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今天有没有本质的矛盾呢?当然是有的。而这种本质的矛盾表现在那里呢?当我们用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特性时,就很自然的发现了它的本质的矛盾。现在就让我们把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表述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基本原理引证出来,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性;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的。”

我们今天说马克思主义有了本质的矛盾,就是说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有了矛盾。因为实践性是永恒的,而阶级性是有限的,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阶级被消灭了以后,阶级性就不存在了。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辩证的。在一定的时期内,阶级性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在另外的时期内,实践性却要否定阶级性。为什么?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斗争学说,在进行阶级斗争的时期内,实践只能是阶级斗争的实践,所以阶级性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在阶级被消灭以后,实践就完全成了生产斗争的实践,阶级性就被实践性否定了。因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性否定了阶级性以后,它是为谁而实践呢?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本来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而在阶级被消灭了以后,它不是失去了服务的对象吗?不,在阶级被消灭了以后,它就要为全人类服务了,它的阶级性就被人类性代替了。于是,实践性与阶级性的矛盾就解决了。

应该肯定:人类性是被阶级性培育出来的。人类性必须通过阶级性才能表现出来,因为没有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就不会有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在阶级斗争时期,阶级性和人类性是同一的、共居的。在阶级斗争已将要结束的时期,它们就表现出了面对面的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它的阶级性转化为人类性,指导阶级斗争的实践性,转化为指导生产斗争的实践性,于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就有了本质的变化。

现在我们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党性的,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所以党性和阶级性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一开头就给我们讲了,在阶级消灭了以后,作为阶级斗争的一切工具都将逐步地衰亡下去的道理。不能设想,党和阶级消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还能存在着。

在某些同志看来,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斗争的学说,它的哲学是有党性和阶级性的,而在阶级消灭了以后,政党就因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自行消亡了,那么,作为指导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就自行消亡了。所以他们说:“谁还不知道阶级消亡了以后,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就不存在了”。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事物,谁要是研究它的性质的转化,简直是多此一举了。

从唯物主义的发展史来看:唯名论就是无阶级性的唯物论。中世纪的英国思想家,罗吉尔·培根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主张独立地研究科学和革新科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的目的就是扩大人支配自然的权力造福人类。”

由此可见,当时的唯物论,是没有阶级性的,是有人类性的。

虽然在资产阶级处于进步地位的时候,需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它却没有运用唯物主义的本领。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只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反映。如果要说唯物主义为资产阶级服过务,它是有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的话,至多也不过是不自觉的阶级性而已。

有些基本上是唯心主义者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也有些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某些著作中反映了农民向地主进行阶级斗争的精神;但是农民阶级也没有运用唯物主义的本领。所以,如果要说唯物论有过农民阶级的阶级性的话,至多也不过是不自觉的阶级性而已。

正因为如此,尼古拉也夫同志在论述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以后,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时,这样写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既不了解对抗阶级出现的历史条件,也不了解阶级斗争的实践。”

由此可见,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基本上是没有阶级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把辩证法和唯物论作了有机的联系,才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因而,它才有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而这个阶级性,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又必然要被人类性所代替了。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由无阶级性发展到有阶级性;再从有阶级性发展到无阶级性;或者说从人类性发展到阶级性,再从阶级性发展到人类性,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的发展规律。

上面只是简明的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发展情景,这里再研究一下唯物辩证法的质变问题。我们从尼古拉也夫同志论证的马克思以前的辩证法的基本历史形态中,看不出马克思以前的辩证法的阶级性。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他否认阶级斗争。因此,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全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但是,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并不是他的辩证法的“合理的内核”,而是他的唯心主义的外衣。因为黑格尔的功劳在于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错误就是“唯心”了。这个错误当然应该由历史局限性负责。

由此可见,马克思以前的辩证法基本上是没有阶级性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辩证法有了质变,把它和唯物论作了有机的联系,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并以它们的原理去研究社会生活,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因而辩证法才有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苏联国内的阶级斗争早已停止了,中国革命的阶级斗争也仅仅是主要的表现在思想斗争上了。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辩证法已完成了它阶级性的使命,它的研究对象也就有所转移了。

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向那里转移呢?就是要拿它来研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矛盾。这种研究实际上已经有了。不过,还没有系统化、原理化和大众化。如果不承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有矛盾的话,对我的这种说法也就不同意了。

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的矛盾,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条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居于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他们是英明的,既善于积极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也没有“拔苗助长”的急躁冒进情绪,而是使新生事物很自然的、适时的诞生出来。这种有利条件,给予新事物的研究者以无比的、莫大的鼓舞。不利的因素是:现在很多同志的脑子里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缺乏革新主义精神。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剥削阶级、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事物毛病多,应该批评和揭发。而我们无产阶级自己人创造出来的事物,永远是新的、万能的。只看到这些事物的先进性或优越性,看不到这些事物的落后性或缺陷性。否认了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事物也有内在的矛盾这一条真理。如果谁例外的话,什么标新立异呀!一鸣惊人呀!异想天开呀!哗众取宠呀!伟人愿望呀!自找苦吃呀!典型的个人主义呀!疯子呀!如此等等的铁沙帽一齐飞到一个人的头上了。然而,人们应该依靠莫大的鼓舞,力争洗刷被人的诬蔑。如果谁在这种情况下,向不利因素低了头,那就是武装战线上的逃兵、思想战线上的怕死鬼。

毛泽东同志在“2.27”讲话中说:新生力量要取得社会上的承认,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据我的体会,这句话真乃是至理名言了。这对任何新事物的研究者来说,乃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怎样来研究和揭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矛盾呢?说起来还是老一套,就是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为什么要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呢?因为对方的议论总是拥护什么事物或反对什么事物的。在对方完全拥护的事物中,找出矛盾或缺陷,予以解决或弥补;在对方完全反对的事物中,吸取有益的精华,乃是论战的目的。换句话说:在对方肯定的东西里面找出否定的东西;在对方否定的东西里面找出肯定的东西,乃是论战的出发点。

这里,请允许我假设几个人对一个事物所采取的态度吧!张三说:某事物好极了,某事物坏透了。李四就不应该盲从,而应该在好中找出毛病,在坏中发现优点,如果李四对事物的态度也和张三一样。那么,王老五对事物就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才对。当着王老五在人称十全十美的事物中,发现和解决了矛盾,促进了这个事物的发展,而赵老六对王老五所促进过的事物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仍然没有盲从,仍然从事物的发展中发现了事物的矛盾,促行了事物的发展。这就是人们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非科学的态度。在这四个人中,张三的主观主义最严重了,当然是非科学的态度。我奉劝人们,硬做赵老六,不要做张三。

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乃是真正的刻苦钻研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的态度;不调和的反对人云亦云与同声附和的态度。但是,盲从主义者却有权利认为这真是硬给人打别扭、死钻牛角尖。个人主义者也有权利认为这人骄傲的很,尽给人找岔子。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因为人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话。

“斯大林讲,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乃是古代某些哲学家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吗!你真是一个十足的复古主义者呀!”同志!先生!你说的对了一半,真有这么点小意思,但是不完全尽然。我并打算由此找出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呢?

应该肯定:辩证法的发展在黑格尔以前是基本上没有阶级性的,在运用上是为追求真理而论战,这是第一个阶段。在马克思以后的辩证法有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用它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这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今后的辩证法,正如上面所举例说明的一样,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矛盾,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来追求真理,从而造福于全人类,阶级性被人类性代替了。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从无阶级性发展到有阶级性;再从有阶级性发展到人类性;在运用上由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而追求真理的方术,发展到揭露和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由揭露和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再发展到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而追求真理,从而解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矛盾,乃是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

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的结论,乃是完全符合列宁所说的:“发展好像是重复着已往的阶级,但却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着已往的阶段(否定之否定)。”

说到这里,再回头问一下,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否会有质变呢?我的答复是:不但会有,而且必然有。


四 马克思主义质变后成了什么主义?


上面已经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有质变。人们一定很关心,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天下第一的思想理论,在全世界享有这么高的威望,如果变成了一个什么幻弱无能的怪主义,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将要造成多么重大的、不堪设想的损失呀!是的,人们完全应该这样想,否则,就是不关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事业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质变后的名称问题。

我们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出发,就看出了马克思主义有着新旧方面的统一和对立,它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种斗争使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方面由小到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旧的方面则由大到小,沿着衰老和消亡的道路前进。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的时候,它就起了质量上的变化。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由不显著的变发展到显著的变;由渐进发展到飞跃;由阶级斗争学说发展到生产斗争学说;由老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马克思主义,乃是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

请放心吧!新的代替了老的,不仅不会降低了它的威望,而且会提高它的威望;不仅不会削弱它的作用,而且会强化它的作用。如果不信,只好让未来的社会实践去证明吧!因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我在向教条主义思想作斗争的时候,曾有人责备我说:“在你看来,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由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天知道,我不仅没有这样说过,而且也没有这样想过,因为我不忍心来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诚然,新马克思主义代替了老马克思主义以后,新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否定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和结论的。如政党将要消亡的时候,它的建党学说中的原理和结论就失去作用了。再如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等等,命运也不太可观。

这就是说:新马克思主义在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否定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过时的东西。但是,世界上没有否定一切的真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假马克思主义者才会对事物抱着否定一切的态度。换句话说,新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不断地否定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相对真理,尤其重要的是:要肯定它的一些绝对的真理。

也许有人担心,既然像阶级性这样重要的根本性的原理就被否定了,还有什么原理不能被否定呢?好吧!这里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马克思主义的那些主要的东西是必须肯定的绝对真理。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努力不够,我只能就自己领会的程度举出几条,以作为研究此问题的开端吧!

首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社会实践一定会突破他们的理论,所以他们给后代留下了一句最重要的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和斯大林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毛泽东等同志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因而才根据革命的实践,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恩、列、斯的教导,而得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的结论,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发展马列主义的亲身体验。任何忠于马、恩、列、斯、毛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领会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的一些原理和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大有力,之所以万能,原因就在这里。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马、恩、列、斯、毛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乃是永远合乎时代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条最基本的原理。

其次,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联系实际的原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谆谆告诫我们的一条真理。

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一方面说明了决不能让理论长期落后于实际,理论一定要保持先进性,我们常听说理论落后于实际,还没有听说过实际落后于理论。因为理论是预知未来的望远镜,它对未来预知得越远大、越深刻、越彻底;则革命运动就会发展得越正确、越迅速、越有成效。所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充分地说明了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知道,没有实践的揭示,先进的理论是不能产生的,所以理论的先进性是往往受实践的限制的,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正是因为他们懂得这个道理。所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再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充分地说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即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

当然,这里说的仅仅是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相结合的问题。至于在广大的干部中,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思想改造、具体工作、实际行动相结合的问题,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很普遍的不良现象,即行动落后于理论,知而不行,言行不符,听其言,似乎有半马克思主义者的水平;观其行则是一个十足的个人主义者,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者。在一般情况下都很平常,在思想斗争中站到错误的一边了。这样的干部究竟有多少呢?当然不会有正确的统计数字。因为篇幅的限制,这里我不准备详细地来说明自己的体会。

说起来也真难怪,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做起来也确实比说着费力得多;所以那些“学习理论,装饰门面”的人,也只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光说不做,死而后已。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马、恩、列、斯、毛所谆谆告诫我们的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乃是永远合乎时代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条最基本的原理。

再次,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切事物均有内在矛盾的原理。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物事。而教条主义者,就是一成不变主义者,在他们看来,旧中国变成新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老马克思主义变成新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呀!

当然,决不能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变成非共产主义社会,新马克思主义还要变成非新马克思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是只承认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共产主义社会,新马克思主义只能有数量上的、虽然也是无限制地发展,但再也不会有质量上的转化了。因为只有否定之否定,不会有否定之否定和否定再否定,那就成了无限止的否定了。

不过,这只是就如此重大的事物而言,至于某些具体的事物,只要人们肯研究和解决它们的矛盾,那就不尽然了。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由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详细的阐明了的“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乃是永远合乎时代的、神圣不可略犯的、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条最基本的原理。

最后,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原理。

这一条原理,也是被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反复论证了的。我们今天强调这个问题,是不是害怕人们忘记了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矛盾的道理呢?不,决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强调这个问题,只是要人们进一步认识,既然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那么,任何国家,乃至全世界进入了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还是有矛盾的。这就给我们所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享受者留下了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任务。

列宁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他当时来说还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来详细的阐述这个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和对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切事物,如何地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不至于使社会主义停留在建成的阶段上。

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大都是对抗的,对抗性的矛盾是比较的好发现的,但是它的解决往往是经过流血的斗争才能达到目的。非对抗性的矛盾,虽然不需要流血即可解决,但却是不大容易发现的。如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就是不大容易发现的,因为一方面人们还不习惯于揭发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事物的矛盾;另一方面因为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迟解决几年也不易看出难以估价的损失,因而,也就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了。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辩证法交给更广大的群众,叫它去掌握更多的群众,从而使更多的人对新鲜事物有着锐敏的感觉,去在生产建设中研究一切事物的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理论一掌握了群众,便立刻成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这样来教导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如何认真的经过大家讨论,把革命理论现代化、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改进学习方法,使理论去掌握更多的群众,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列宁所讲的:“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句话。乃是永远合乎时代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第四条最基本的原理。

谁如果否认这些原理,谁就会否认新马克思主义代替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谁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良主义者,而不是革新主义者,因为他只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因为已经发展了,他不得不承认,也不敢不承认),就是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质变。

根据我初步的体会,上述四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是完全应该加以肯定和加以具体化的。谁如果否认了其中的那一条,他就成了一个片面的、不完善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质变问题的时候,就是要肯定和强化这四条最基本的原理和结论,并死死的抓住它们,根据它们的精神来树立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结论,来维护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结论,并要巩固和发展新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的原理和结论。

不仅如此,还必须力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在同保守主义者,教条主义者、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作斗争的过程中,使新马克思主义迅速地、健康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长壮大、坚忍不拔、成为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思想武器。并且力争使新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步地,尽可能迅速地,发扬光大于世界,普及深入于群众。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什么是不平衡的?


很可能有人认为:刘积新同志简直是在做梦了,现在中国的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来说,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政权,阶级斗争还在多么尖锐的进行着,帝国主义者还在妄想团结一致,从而改变共产党世界的性质。他就妄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必然要被人类性所代替,岂不是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说法完全一致了吗?

是的,这种看法是完全不足为怪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连刘积新自己在长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常常被光明世界的反面所迷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来才适时,直到听了毛泽东同志的“2.27”讲话的传达报告后,才立即决定动手起草的。

因此,才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什么是不平衡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讨论。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与背景。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它产生的有利条件是:①先进各国的哲学思想基础。即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②这是更重要的,当时这些国家已发展到资本主义了,尤其有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初步经验。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就成了天上掉下来的思想武器了。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学说在1843年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阶级斗争的本质。他主张“对现存事物作无情的批评。”并主张“以大众和无产阶级为申诉的对象”。

这就是说:在19世纪中期,在那些国度里,具备着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正面的、客观的有利条件。然而,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反面的、不利的背景是什么呢?

我们把中国当作它产生的背景吧!中国在19世纪中期还是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落后的背景并没有阻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成长。

其次,我们再看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吧!人所共知,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苏联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有了苏联革命的实践,这就是列宁主义产生的正面的、有利的客观条件。然而,产生列宁主义的反面的、不利的背景是什么呢?

再拿中国来说吧!在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里,中国还不知道有马克思主义这一个真理,还没有确定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向。请看吧!列宁真是跑的太快了,我们连马克思主义还不了解,他就创造了列宁主义。又一次证明了落后的背景并没有阻止列宁主义的诞生和成生。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带有时代性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带有民族性的。列宁主义是首先要争取苏联革命的胜利,从而推动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例外。

现在的时代,是空前未有的社会主义大胜利的时代,苏联在向共产主义迈进,中国已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门,中国的矛盾已属于社会主义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已不存在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它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的大胜利,已经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已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帝国主义已被推入到临终的时代。在这帝国主义的临终的时代里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然是新马克思主义。

现在再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究竟为什么是不平衡的呢?就是因为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始终有它的不平衡的规律性的。

由此就应得出确定不移的结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质变的时候,要从社会主义各国的革命实践出发,而不能从资本主义各国的革命实践出发。

我们的国际主义的原则是:先进的带动落后的,而不是要先进的等待落后的。

谁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始终有其不平衡的规律性的真理,他就会否承现在产生新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因而他就是机会主义者、保守主义者、教条主义者。虽然他也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也不过是颠倒黑白而已。


六 现在应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


1952年冬天,有一位同志看到了我说的辩证法的质变以后说:“现在还能这样说?”这一句问话,使我考虑了很长时间,久久不解其意。不知道这话什么时候才能说。现在我当然明白了,那时候的确还不具备说这这个话的条件,自己在1952年、1953年急于提出这个问题是在盲目的急躁冒进的思想支配下行动着的。

现在的条件是什么呢?

除了上面所说过的国际条件以外,再把国内条件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由于党对资本主义采取了和平改造的方针,使社会主义改造事业获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国内再没有对抗性的矛盾了。我国现存的矛盾已经是社会主义的非对抗性的矛盾了。

第二:我们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们虽然不是无产阶级,但他们迫切的要求学习,提高自己。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更多的作用。

这就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和具体化的条件。

第三:我国现在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因此就需要一切为发展生产服务,为此就要加强基层工作,下放干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就要活跃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增产节约,一切为变农业国为工业服务。

这就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要求。

如果我们的中级以上干部都能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看人、看领导者的话,该有多么美好呀!随着干部下放再来一个理论下放,该有多么美妙呀!人所共知,要加强基层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强党的基层工作,要加强党的基层工作,首先在于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核心的思想理论水平。如果有很多的中级以上干部,都能根据辩证观点在工作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话,生产力的提高,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破产则是可想而知的。

在阶级斗争的时候,辩证法的箭头,主要的是去射穿阶级敌人、剥削制度的矛盾。现在相反了,要把这个箭头颠倒过来,指向自己,叫它去射穿生产中的矛盾吧!叫它去射穿我们自己创造的一切事物的矛盾吧!叫它去更严肃、更深刻、更尖锐的射穿我们党内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吧!

第四: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来以后,虽然已经造成了“争鸣”的舆论上的准备,但还没有很好的“争鸣”起来。如果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就不仅是证明了思想开放这一方针的英明和正确,而且将会显示出这一方针的重大的国际意义。

第五:毛泽东同志在“2.27”讲话中说:马列主义是真理,不怕批评,你越批评,它越发展。并说我从来未在那一本书上看到过说马列主义怕批评的话。又说,“有人说‘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来几个月了,还没有大著作出现等。”

这不是在向青年一代招手吗?这不是鼓励我们大胆地提出新问题是什么呢?这不是教导我们大胆地批评马列主义是什么呢?

如果再不提出来讨论这个问题,不仅违背了革命导师的意志,而且也失去了向思想敌人发射迫击炮弹的良机。

“百家争鸣”一定会“鸣”起来,大著作一定会出现,希望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能成为“百家争鸣”的挑战书;能成为“抛砖引玉”的第一“砖”。

第六:通过“百家争鸣”,“争”出好的成果来。乃是党和全国人民的希望。“中国的‘百家争鸣’刚在萌芽,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伟大祖国肥沃土壤上,使马列主义开出更多中国民族形式的鲜艳的鲜花朵,结出更多对于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人类有丰富营养的果实来。”这是陈其瑗先生讲的话,是他的希望,不,是党和全国人民的希望。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现在不但应该讨论这个问题,而且完全应该及时的、公开的、广泛的、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以合乎今天的时代,以适应党和人民的期望,否则,真可谓不识时务了。


七 为了更有效的反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自从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以后,起了一些副作用,引起了修正主义的思想。因此,也可能有人认为:既然否认党的领导作用;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主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否认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主义原则;就是修正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抬头。那么,现在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岂不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吗?

但是,这种认识乃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是非不明,颠倒黑白的教条主义思想,是大错特错了。

首先,应该重复申明:我只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必然要被人类性所代替,我并不是简单地否认它的阶级性。因为对以取得政权为目的的国家和共产党来说,他们那里的阶级斗争还在你死我活的进行着,要否认也是否认不了的。这一点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一节里已经涉及到了。

其次,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是否会有质变的讨论,将会提高党员和党外人士的马列主义水平,就能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因而也就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正是为了促进党的自行消亡;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正是为了早日取消它。而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和人民民主专政,也就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而加强它的阶级性,正是为了促使它被人类性所代替。反过来说:要想使党早日自行消亡,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作用;要想取消人民民主专政,就非加强它不可;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被人类性所代替,就必须加强它的阶级性。就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环境来说: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的结果,也就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速度。就现代的国际形势来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仅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而且会加强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

至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我们的原则应该是:任何国家,只要能采取不打仗的形式,消灭阶级与剥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因素,就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否则,那就只好是:“铁匠做官,以打为主”了。

自从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以后,某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幸灾乐祸了。叫出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论调,我们也有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成了这些人的尾巴,发表了很多修正主义的言论;有些人否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否认了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经过共同讨论,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质变的道理以后,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发展,我们就可以向任何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修正主义者、机会主义者武断地宣称: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永远不死;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永远是新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永远不会过时。

八 希望百鸣出家

现在,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是有阶级性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掌握与运用的。这种认识,从过去来说,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从目前和今后来说,就显得思想落后实际了。在这种情况下,偶然有一个不怕批评和讥笑的年青小伙子,公然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阶级性必然要被人类性所代替;它必然要由无产阶级所掌握与运用转化为被全人类掌握与运用;它必然要由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转化为全人类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必然要由阶级斗争学说转化为生产斗争学说;老马克思主义必然要被新马克思主义所代替。从而引申出了新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的原理和结论。而人们的认识已经成了固有的成见,已经成了传统的习惯,而习惯的势力又是不能用马力计算的。因此,这就不仅会引起争论和辩驳,而且会引起来再争论和再辩驳。以至到新的认识被社会所承认为止。

当然,根据我们党现在的马列主义水平来看,不同的认识还不会遭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境域。但由于党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开放的英明方针已深入人心,人们都有权利而且很多人都敢于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话,而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人们看问题的方法,有客观的、全面的、有分析、有批判、有综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有主观的、片面的、表面的、断章取义的、是非不明的、颠倒黑白的态度。有从发展观点看问题的、也有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从保守观点看问题的。因此,不同的认识很可能引起广泛的争论。

毛泽东同志在“2.27”讲话以后,有人在谈关于对“百家争鸣”的体会时,讲了很多正确的方面。但是“学必成家而后才能鸣”这句话,我不完全同意。党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但是放出来的有香花,也有毒草。“齐放”出来的并不都是香花,而只是说“齐放”以后,能放出很多香花来。“百”者,多的意思。所以,我以为“百花齐放”也包括“百放出花”的含意。我对“百家争鸣”的体会是:一方面有些具备条件的人,是先成了“家”,而后才开始“鸣”的;另一方面,也有些不具备良好条件的人,是可以在“争鸣”中成长为家的。例如:通过“百家争鸣”就很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生理学家,自然科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等等。所以,我认为“百家争鸣”也包括着“百鸣出家”的含意。否则,不能自命为“百家”之一的人,也就不敢参加“争鸣”了。而自命为“百家”之一的人,又不一定都是“家”。因为“百家争鸣”的“争”字,就是批评和斗争。“斗争使人不得不学习。”学习是使人们在“争鸣”的过程中成长为“家”的唯一方法。

因此,我不是以家而鸣,而只是希望百鸣出家。


 1957.4.5

 来源:《右派文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办公室,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