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张子午别传
云南大学 龙任之 王吉光
1957.06.00
(龙任之,生物系四年级学生)
张子午别传
此次学习毛主席报告,鸣放过程中,班上问题,无论大小,多少与共青团员张子午有关,不失为最重要的中心人物之一。为了帮助党整风,战胜三害,“和风细雨报”编者嘱我根据揭露之资料为之写一传记,充作民主墙补墙之用。笔者根底浅薄,认识鄙陋,虽几年来亦得党之深厚教养,惟进步有限,斥之为“白吃几年人民白饭”,亦不为过也。然而党对自己多年来的教育,亦不稍报于万一。同学苦口婆心,编者殷殷嘱托,自难辜负,只得勉为其难,不明不白,写此“别传”。……
张子午人称子牛,四川人,年二十六岁,出身地主阶级,但子牛得天独厚,秉性聪慧,故自胎儿时期即背叛其阶级出身之恶劣意识,可谓先天纯洁。生后适值抗日年代,故子牛从小即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第二次国内战争,子牛又受革命风暴之熏陶,虽未亲自参加,但热情激动,较参加武装斗争之志士有过之无不及。此即为子牛成为爱国者、革命家之社会基础。解放以后,子牛专心于马列主义研究,苦心锐意,几年来,又岸然成为马列主义专家、“辩证法大师”,足见子牛不仅先天纯洁,亦可谓后天革命。记得朱总司令对自己生平感叹曰:“半生军阀,半生革命。”如与子午相比,似乎难免减色几分。嗟呼!子牛真可算是“革命种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多得之栋梁人才也。
然而,子牛自还另有一面,即是出身地主阶级,在其心灵之底,骨髓深处,自仍埋藏着贪婪无厌、卑鄙自私及“三刀两面”、“见风驶舵”之阴险手法。但毕竟子牛天性聪慧,加之身披“爱国者”、“革命者”、“马列主义专家”之外衣,拿着“辩证法大师”的旗帜,自不易被人识破,故生平一帆风顺,步步登高。……但引以为憾的,子牛认为不使埋没一班之隅,一块共青团员之金字招牌自属不可缺。于是不择手段,运用其精研之辩证法,在其心灵之底,骨髓深处,追加肥力,经二年之苦心经营,目的达焉。以此,子牛更是“一入龙门,身价万倍”,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继续向“老子天下第一”之顶峰迈进。
共青团员之称号,自是光荣,自为我国青年响往。然而,我国青年多,团员毕竟属少数,追其原因:一则条件不够,不能勉强加入,有辱共青团之光荣称号;再者,如子牛具备一切有利条件者,更是凤毛麟角,故不惜赘言,记其升腾之方,以作示范,来者效尤,俾共青团组织日益壮大,更充分发挥“党的助手,青年的核心”之伟大作用,实则子牛之“升官图”,是数千年来一再翻印之老版子也。惟经子牛苦心经营,今简言之,大别有三:
其一也,升腾须有依附,周围不乏人挟持,下则有垫脚石。党团沙余二书记,身居高处,衣角裙边,幡然引人。聪慧如子牛者,心中早自有数,投其所好,屈意奉承。……进而抓来“落后群众”,履其胸背头顶。可算万事齐备,选一良辰吉日,东风一起,子牛随沙、余二书记翩翩飞舞之衣角裙边,飘然进入共青团之光荣行列也。
其二也,……
其三也,口号响亮,三面分明,亦子牛一贯之专长也。子牛所在之班,众所周知“为党为人民负责”,其常用之口头禅也,此口号妙用无穹,上可招致青睐,下可搪塞群众,更不难混水摸鱼,乘机饱己,真可谓万灵丹也。因亦有人对子牛赞叹:挂羊头卖狗肉,反动统治惯用之手法也。而子牛置身共青团光荣之列,与反动阶级本质有别,相去万里,自不可等量齐观,但其表现之手法,实较反动统治阶级尤高一等也。但事物发展,却难尽如人意,子牛虽有有利条件,但实际基础乃群众胸背头顶,压之既久,不能不有所反映,怨声日多,幸而上有依附,周围有挟持,子牛从评议员宝座上坠下来,虽然气息奄奄,其心未死也。子牛怀不死之心,正欲卷土重来,毛主席忽自北京发出了光亮的召唤,祖国广大群众为之一新。唯子牛哆索不安,虽未公然反对,深心总觉颓然。噫!毛主席党中央整风虽属大好事,但迟几年再整,子牛定从共青团之列跃进共产党之光荣行列,斯时整来整去,毕竟还是光荣之人也。群众直谏曰:子牛英雄年少,聪明过人,前程无可限量。若让毛主席之阳光把自己心灵之底,骨髓深处之阴暗面照亮一些,让和风细雨拂拭一下外衣之灰尘,则子牛从外表到肌体之最深处,尽皆完美无病也。如是向“老子天下第一”顶峰攀登之宏志大愿,试指日可待也。嗟呼!言虽逆耳,但聪明如子牛者幸谅察焉!
人物分类(第一次) 生物系四年级 王吉光
我班可分为六类:
(1)依靠党和毛主席威望吃饭,只会说不会作,而只懂得光荣、思想觉悟高,党的信任的人。例如:沙桂珍、姜伯倩就如此。全班党团员占四分之二,仍不能搞好班上工作。
(2)依靠党,依靠毛主席的威望专做坏事。例如:张子午。为什么我班人助金搞得这样坏?他说:很关心少数民族,但对张聪德(苗族,团员)与杨柱梁(白族)就不同,分别对待,对党员就关心。张子午是三面手法,而胡风是两面派;胡与张有本质上的不同,胡是反革命分子,而张是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在手法上胡风应向张子午学习。
(3)摇旗呐喊,伪装进步,工作并不好,尾巴主义。例如:杨学凤、孙韵芬,人数少,但最讨厌。
(4)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例如:王品清,意志软弱,锻炼一下,还是行的。
(5)不依靠党,不依靠毛主席,死干,硬干。例如王新。(按:王新是右派分子)
(6)所谓落后的人。例如:我自己,人不知己丑,马不知脸长。
另外还有一些过渡类型,前三类可以统一起来,后三类就是各搞各的,能干就干,不能干就算了。班上对我的帮助是有的,但是很少,是表面的。我想让我们的一切都登在各种报纸上,叫全国都知道一下吧。
我的声明和抗议 生物系四年级 王吉光
六月十九日学校学习领导小组所发的一份“学生学习讨论参考资料”,其中有关我和我班同学王新在班学习会上的发言节录数则,我的发言能得到重视,印出来供全校同学学习参考,这是令我感到十分荣幸的事!但是,这份刊出的发言节录是断章取义,内容确与我们的原意不符,刊出在全校同学学习参考资料上,使对发言人及全校同学都将会产生不应有的不良影响,这种做法,无疑是不恰当的。现按我的原意书面写出,要求班学习领导小组负责转请学校学习领导小组,把我的全文在校刊上,或下次学生学习讨论参考资料上刊出,便是非得以明辨。关于我发言中不正确的地方,要求全校同学对我进行批评。应该声明的是我写的要比说的自然是要全面一些,并有一些增改,但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关于我的“人物分类”。我们学生物科学的人,对生物界进行分类是研究生物界重要方法之一,因而,我想到把我们社会上具有各种思想,生活作风类型的人,也来一个“人物分类”。按照各类人物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大家都争取成为好类型的人物,这对我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可能还是有好处的。下面即我初步拟出的“人物分类”,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㈠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先进份子。这类人包括绝大多数的党团员,一部份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无党派群众,他们忠于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真理和正义,但也可能有一些缺点,我班共青团员(现代团支书兼班学习领导小组领导人之一)梁蘋可为代表。
㈡可以依靠党和毛主席的威望吃饭。这类人物接近第一类,但也有下面一类的特点。如我班党员沙桂珍、姜伯倩。
㈢依靠党和毛主席的威望吃饭。这类人缺乏实际德才,但往往占居领导职位,少数党团员和干部属此,如我班共青团员赵道生。
㈣依靠党和毛主席的威望作坏事。这类人思想品质恶劣,但手段狡猾,在骗取党和人民的信任后,就利用职权、地位,为非作恶,个别的党团员(蜕化和腐化分子)和干部属此。如我班共青团员张子午(他的情形详见生四“和风细雨报”)。
㈤“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类人是正直的本分人,但意志较软弱,他们抱“明哲保身”的态度,与世无争。如我班同学王品清。
㈥希望依靠党和毛主席的威望吃饭。这类人可能德才都差,也可能有整德才,为了自己的发展,希望在形式上表现一下,找个“背景”作依靠。如我班杨学凤、孙韵芬同学。
㈦这类人对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相信的和热爱的,但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本领,故表现对政治要求较少。在业务学习上刻苦钻研,有成绩。如我班同学王新。(按:王新是右派分子)学习上不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确比一般党团员都好一些,我对这样的人是钦佩的。
㈧不问政治,一心搞业务,表现为单纯技术观点。这类人社会上是有的,但我班没有典型代表。
㈨“人不知己丑,马不知脸长”,但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如我——王吉光。
㈩这类人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的特点。如我班杨柱梁同学,他基本上具有第五、六两类人物的特点。
……。
王吉光的反动言论
解放初,见毛主席的像,说是“土匪头子的像”。
“我要杀共产党人!烧实验室!我要杀五百个共产党员!你们去告。我不怕,拉我去劳改,我有的是力气。”
“我就是见不惯党团员。我就是反人民。只想蒋介石从台湾打回来。我就是要当反革命,坚决走反革命道路!我是反动的,你拿我去劳改,去镇压。”
“解放是改朝换代,成则为王,败则为寇,那个统治我们就服从那个管制。”
“解放后,征粮太厉害,比国民党还凶,要粮不要人,这些粮是给苏联作报酬的。”
“减退是党对农民的小恩小惠,使农民拥护党。”
“清匪、反霸、镇反是党的愚民政策,把有才能的人枪毙,便于统治。”
“土改是党希望大家贫困,不喜欢大家过安逸日子,土改斗争过火,没良心。”
“抗美援朝是劳民伤财,惹火烧身,中国一定失败。”
“思想改造,是党对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
“美帝侵华史是夸大其词。”
“抗日战争、北伐战争不是党领导,是蒋介石领导的。”
解放后,见土匪暴动、特务造谣和美帝侵略朝鲜,认为“中国一定灭亡”。
“抗美援朝是豆腐挡刀,一打就被老美打垮,苏联也有军队在朝鲜。”
“苏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援助,是苏联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侵略。”
见贝利亚事件、高饶事件后,说:“共产党内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骂你、打你,是我的自由;踢你一脚、骂你一顿是我的权利。流氓就流氓,看你把我怎样”。
来源:《右派言行集(下集)》 (全校学生中部分右派言行),中共云南大学委员会编,一九五七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