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在师院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
北京师范学院 傅任敢
1957.06.05
[傅任敢:北京师范学院教授]
我今天谈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运动本身的意见。……要使这次运动搞得好,一定要坚持和风细雨的原则,只有和风细雨才能细致分析问题。我不相信两人互相大叫大骂后团结会更好一些,我认为指着鼻子大叫大骂后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心平气和地来谈容易使对方接受。报上登载某教授发言说:过去你们粗暴对我们,我们是向你们学的,而且学的还没到家。这种态度我不同意。
……(大意:第二个问题是师范学院究竟应该归教育部领导,还是归高等教育部领导的问题。他是主张由高教部领导的。)
第三个问题是高师体制问题。现存党委制有一定缺点,如:一、别校党委工作一把抓,一方面是忙不讨来;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工作面广,几个党委委员不可能胜任所有工作。据说个别学院几个党委同志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自然不懂业务,不能领导业务。二、以党代政,势必使学校民主成为形式,党委的决定交给会议讨论,实际只是布置工作而已,大家不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见。同时非党领导同志会感觉有职无权,只参加演出,不参加排练。这涉及到党能不能领导科学、文化教育和高等学校的问题。我认为在方针上党完全可以领导,这些方面也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至于具体业务能不能领导?这要具体分析,如某方面党有能领导的人就领导,否则就得倚靠党外专家。
我不赞成教授治校理由有四:一、解放前教授治校的主要是北大、清华,我只谈谈清华的情况,当时提出教授治校的方案意味着反对当时政府和当时的校长;当时也有宗派主义情绪,清华教师多是清华毕业美国留学的,有大清华主义。目前这个提法是不恰当的。二、除历史原因外,教授治校也为本身条件所限。教授在业务上是懂得多一些,可是领导学校还有其他方面的工作,教授不见得能完全胜任。三、过去教授治校有宗派主义,你争我夺。教师经过思想改造后觉悟大大提高,但是学校全由教授来管理,还可能缺乏全面观点,会削弱领导。四、教授不只是不能完全胜任领导,实际上教授也不一定愿意管理许多行政事务。
我赞成民主办学,这不意味着过去不民主。民主办学的内容如何?我认为应该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依靠教师、发扬民主”。
党委如何领导?领导方针、政策的实施,是起监督作用,不是执行;领导思想教育工作。如何实现领导?可参考中央办法,党委决定以建议形式提交校务委员会,通过出席会议的党员贯彻党的意图。
校长负责一方面是对上级负责,负责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决定;一方面是对校务委员会负责,负责执行校务委员会的决定。如作出与上级政策相反的决定,原则上接受上级决定;如作出的相反决定是结合实际的具体办法,原则上按决定执行。如校务委员会决定与校长意见不一致,由校长建议再讨论一次,如仍不一致,校长应服从会议决定。在行政会议上校长有最后决定权。
如何依靠教师?校务委员会应有各级教师代表参加,教授名额可多一些,讲师次之,助教又次之,但我院讲师是中坚,应多一些。有些权力要下放,如聘请教授可否由系务会议提出初步意见,再由院务委员会决定。
如何发扬民主?一、教研组长、系主任等至教务长由民主选举产生,苏联莫斯科大学已这样作,这应当作为我们的方向,逐步实现。二、院务委员会应采取多数表决办法,过去会议布置多,今后应多进行讨论。三、党委决定通过党员贯彻,但当党员的看法与决定不一致时,应鼓励党员表示个人意见。四、民主党派可联合选举一、二名代表参加院务委员会,工会也要有代表,有人提出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决定学校大计,也不妥。
在学习苏联时不听老教师意见,院系调整乱合并,造成现在很大问题。又如教材是讲的寒带问题,却拿到我们温带来讲。据说有的领导干部说过,苏联是错的也要学。
下边由于上级这样作风,养成善于领会领导意图,不能独立思考或不敢独立思考,结果产生报喜不报忧,盲目服从,纸上处处超过指标,实际上完不成,这种风气“自古皆然,于今为烈”。
来源:《北京师院整风专刊》,北京师范学院院刊编辑室编,1957年6月7日第14期、第27期(日期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