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报刊摘录:右派反对统购统销政策
东北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
1957.11.00


冯国瑞(考古学家):他污蔑粮食统购政策是“竭泽而渔”的政策。(中青报8.24.)

毕鸣岐: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他说这使农民吃不饱,更没有粮食作饲料,所以猪肉排队也难买到。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要有定量,资本家和工人的食量不同,粮食定量当然也不同,毕鸣岐挑拨说这是不平等,说这跟沦陷时期日本人的配给制一个样。毕鸣岐说农业合作化不好,洪水冲走牲口和粮食,他说就因为合作化了没人管,要是单干就不会这样。(人民8.31.)

白翰文(沈铁火车头报社编辑部运输业务组组长):统购统销造成了物资紧张。(辽宁9.3.)

毕鸣岐(天津工商联主委):粮食统购统销,农民不够吃,挨饿,农村闹粮,全国农民有五亿,共产党只有一千二百万人,共产党危险了。报纸上公布的粮食数字是不真实的,农民不够吃,会反对政府的。(人民9.15.)

葛佩琦(中国人大讲师):“统购统销搞糟了,所以物资供应紧张。”“猪肉那里去了呢?不是被老百姓吃光了,而是因为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发生了偏差,老百姓不肯养猪所造成的。”(人民5.31.)

周次温(山东农学院讲师):粮食的统购统销造成的问题很多很大,甚至是死了不知多少好人,但上面提出,这一切反映都是代表富农思想,这样,下面谁也不敢说了。(大众6.29.)

王毅斋(河南省副省长):他说统购统销使农民吃不饱面有菜色,把农村描绘得一团漆黑(人民8.12.)

刘积学(民革河南省副主委):在旧社会是“贫占富光,富占天光”,现在粮食统购统销,要饭往那里去要,只有转一圈回去。(河南5.23.)

林汉达(民进副主席)认为广西收购果子狸,“比盗还凶”;谩骂商业部有“暴利思想”和“奸商行为”;造谣说自从统购统销以来,许多东西都买不到,他家乡出产大米,但在家乡就买不到;等等。(光明8.2.)

郭昌华(华南农学院研究生):粮食政策按中央布置下来,从北到南,大家一挤,必然使人吃不饱。因为这样做是反科学的。这些不合理的政策措施,给自己的人民送到饿死的边缘。(广州7.4.)

彭一湖(民建中央委员):人民内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顶重要的是农村的矛盾,而农村的矛盾主要又是国家和农民的矛盾。1954年购粮时,农村口粮留得太少。农村的平均口粮,每人每年不能少于六百斤,如果有七百斤就更好了。(长江6.6.)

龚自知(云南省副省长):三定政策我极端拥护。但增产是多是少?是否真有此事?粮食真实产量和认购比例,我一向怀疑,当中存在不少偏差,……因为一方面大丰收,一方面饿死人,我不好理解。(云南6.21.)

陈如玉(沈阳铸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统购统销时,他说:“农村统购统销一塌糊涂”,农民“竟吃豆饼、树叶,许多人生病和饿死”,“许多农民被迫起来打干部”,“这个政府不好,早晚要倒台”(辽宁9.6.)

刘俊明(安徽省文联):统购统销搞得种庄稼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人民8.30.)

许道夫(南京农学院教授)把糖油计划供应,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不能服人。(新华7.2.)

高风、刘兴沛(沈阳市政协委员)“革命是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而处处得到优待的不是农民”,他们主张“减购农产品数量,使农民商品在自由市场高价出售”。(沈阳7.23.)


 来源:《右派言论选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参考资料之二,东北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编,195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