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从党对知识份子的政策说到目前高等学校中的人事工作制度
武汉大学 粟寄沧
1957.05.00


全国各高等学校在这次学习中互相揭露了不少的内部矛盾。从这许多矛盾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凡执行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政策较好的学校,党群关系就好些,进步也快些,反之,党群关系就差些,进步也慢些。

党是一向重知识分子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为了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第一、应该改善对于他们的使用的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他们对于国家有用的专长;第二,应该对于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见周总理“党群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明确的,坚定的。然而这个政策在许多高等学校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

高等学校中不少党组织领导同志,由于抱有浓厚的宗派主义情绪,对于非党的教职员工,不仅不能推心置腹,以诚相见,而且在使用和安排上,也未能一视同仁,大公无私,他们有意无意地在党与非党之间划了一道鸿沟,这就必然大大地妨碍了非党教职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例如:在人事安排上,目前高等学校中的校长、院长、处长、系主任、教研组主任如果正职的为党外人士担任,则副职(或秘书)必由党员担任,而所有重要的决策只通过党员的系统,不通过非党员的系统,于是有的校、院长对学校里的事是“一问三不知”,有的处长、科长指挥不动一个党员的工友,有的系主任和教研组主任连自己系内、组内多少教师也说不清。助教的留用,留学生的选拔,老师的开课等,非党的系组主任无权过问,甚至像全国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题目整编之类的文件,也在“保密”之列而不让一般非党员的教师看。所有培养提高和加薪的机会,也是党、团员在先,非党、团员在后,总之,“政治”第一,业务第二。而所谓“政治条件”,又仅以是否取得党、团员的称号为唯一标准,而不问其是否真正具有党、团员的高贵品质,武汉大学的法律系和经济系,有不少课程原由非党员的老教师担任,教学效果一般也不坏。但一旦有从人大回来的党、团员青年教师,老教师就得退伍。老教师有的被迫改行,教外国文;有的被打入编译室,钻古董,搞资料编译工作,有的被派充青年老师的助手,替青年老师编讲义,写讲稿,解答问题,只是不许他们上台对学生讲课。结果怎样呢?老教师固然因用非所长而垂头丧气,青年教师也因经验不足,根本不顾干而弄得精疲力竭,焦头烂额。高等学校中之出现这种怪现象虽然是宗派主义在某些党员领导同志的头脑中作崇的结果。

宗派主义在高等学校的肃反工作中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我们不否认,为了纯洁人民的内部肃反就必要的。同时,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历史比较复杂也是事实。但领导肃反的党员同志,由于带有浓厚的宗派主义情绪,根本不信任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旧知识分子,在进行肃反工作时,往往不是先根据充分的调查研究,再确定斗争对象,而是偏听某些片面的汇报,确定斗争对象以后,再去调查研究,其结果,斗争面就扩大了。而在斗争时,又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丝毫不顾及“任何一个正直的劳动者都应该有的自尊”。肃反总结,长期拖拉(例如武大的拖拉一年半以上)。在斗别人的时候,在轰轰烈烈,声色俱厉,而在宣传总结的时候,却又冷冷清清,含糊其词,不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不仅被错斗的人长期地抬不起头来,而且使党群关系长期地陷于紧张、隔阂的不正常的状态。

当然高等学校中党群关系不好,原因很多,如像有些党员同志有功臣思想、特权思想、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则无疑的就是宗派主义。如果说宗派主义是造成高等学校中党群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那么,目前高等学校中“人事处”又可以说是培养宗派主义情绪的“温室”。人事处是了解和管人事的,按理也应该受到群众的欢迎,因为一个干部必须经过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得到应有的信任和合理的使用和安排。可是,现在高等学校中的人事处,却变成了一个极其神秘的组织,它有生死予夺之权,掌握着所有师生员工的命运,但群众对于它究竟如何进行工作,却绝不许过问。教职员工的任聘遣调,赏罚以及毕业生的分配等,事前非党员的,(或非属党员而非亲信的)教务长是不知道,系主任,教研组主任不知道,一般教职员更不知道,人事处上的“材料袋”实际上也已成为每个人的沉重包袱。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材料中装了些什么东西,从而不免时时怀疑和顾虑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可以有些人事工作者,态度冷酷,作风生硬,他们把所有党外的教职员工都看成被拿获的阶级异己份子。有的人事工作者,甚至于利用职权,作威作福,滥用私人,排除异已。我们武大在这次学习中就曾揭露了不少这方面的事实。总之,今天在高等学校中没有比人事处更为脱离群众,更为不得人心的组织了,如果说高等学校的党群之间真有一道墙,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人事处就是这道墙的主要建筑者。

为了搞好高等学校的党群关系,必须拆墙填沟,首先必须改进现有的“讳莫如深”的人事工作制度。人事处应该和其他组织一样受到群众的监督,而不应该让少数人假公济私,为所欲为。除极少数有现行的政治问题的人外,人事处应该让每个国家干部知道自已的“材料袋”中究竟装了些什么东西,以便消除顾虑,安心工作,古语说:“士为知已者用”,高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取得国家的充分信任以后,才能够愉快地,充分的,发挥自已的极积性,与工人农民一道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来源:1957年9月1日《武汉大学右派言论录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