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东风传春讯人心思放鸣
重庆 珩父
1957.05.00
老朋友见面,话必涉处争鸣,已是时下的谈话风气了。在重庆大学校园内碰到一位老先生,虽然彼此都忙,还是佇足路边,酣谈了一刻多钟。
这位老先生素来不大激动。可是他承认,听了毛主席讲话的传达以后,激动得厉害。不过他又声明,这分心情究竟是满意的成分居多,还是盼望的成分居多?还很难说。他打一个比喻,毛主席讲话的传布,是自北而南的;有力量推倒教条主义“大墙”的风雨,眼看也正在由北而南,北京、上海已经相继落起大雨了。但,如麻的雨脚是否真能够“一视同仁”地落遍大大小小的地方呢?过去就有过这种例子,北京、上海雨声震耳,其他的地方呢,也震耳;不过那只是隆隆之声的干雷而已。
老先生似乎为了充实他的论据,顺手从皮包里掏出四月二十八日的文汇报,指着第一版一条新闻,喝道:“咄!这还不是?”那条新闻的标题是:“对文学艺术重视不够,武汉争鸣空气沉闷”。
其实又何止武汉一地如此呢。自去年发动争鸣以来,稍稍留心各地知识界情况的人,或都能归纳出一条规律:争鸣的“雨量”的多少,恰恰同地方的大小成正比例。例如,成都重庆的人就很羡慕北京、上海的争鸣空气,但,羡慕成都,重庆的人却仍然大有人在。我一个学生从川南一个专区写信来,就诉苦说,他们那里“硬是鸣不起来!”
其故安在?我又想起一个比喻。
在中亚细亚的卡拉库姆大沙漠里,就常常出现所谓“干燥的暴雨”。飞机越过沙漠上空,明明看到高空的云层在下着倾盆大雨,可是地面上却可怜见不到一滴雨珠点儿。
人心思鸣而又鸣不起来的地方,那情况,确实就像仅仅下一场干燥的暴雨一样。
沙漠里之所以会出现干燥的暴雨,是因为那地方的太阳过于“热心”了。上下四方的空气都被太阳灼得热焰腾腾,所以,一阵阵呼啸而下的大雨,还没有降落到地上以前,通通又变成水蒸气了。
以此取譬,争鸣声中,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干燥的暴雨”似的情状,不能不是因为有关各地领导部门热心于掌握会场秩序的好人太多了。这些同志已经很习惯于一个人讲话、一千个人拍掌的“太平局面”,所以,虽也主张争鸣,但私下又解释成“不可以乱鸣”;既然不可以乱鸣,处处提防不同的见解,当然就无形取消了实质上的争鸣。
远方的读者谨寄语文汇报,愿你们多报道大雨滂沱的喜讯,但,也愿你们适当的报道一些地方“干燥的暴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使丰沛的雨水直接落到大地?(重庆 珩父)
来源:《批判文汇报的参考资料(二)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编,解放军报社印)。原题为:“东风传春讯 人心思放鸣:四川知识界依然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