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对有关修改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北京石油学院教授 刘璞
1957.05.00
[编者按:本文是刘璞对我院教学计划进攻的方针,值得大家研究批判。]
一、从几年来的实践看,以往的教学计划中主要存在着这么几个问题:专业设置、专业宽窄和我国实际需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课时数多,自习时数少;基础训练不够;对学生智力、能力、观点、方法方面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计划的硬性和因材施教间的矛盾。
这几个问题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我认为牵涉到一根本的教育原则的问题,希望有机会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以往专业的设置是根据苏联而来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摸索、体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结合到中国的实际需要上去。这是口径往往不易对准的一个原因。当今天再度总结过去,从新考虑专业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大胆从中国实际需要发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出发,来考虑要培养些什么样的人才,给予些什么样的训练。
甚至于,如果我国需要某种类型的干部,也许苏联不一定设有这样的专业, 而我们不妨大胆的创立它。为它拟出新的教学计划。(在拟定过程中苏联的专业设置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这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任何不恰当的教学法所带来的损失远不如培养口径不对头所带来的损失大。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及经济建设实践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在此对我院炼厂机械,工学及人造三专业设置提出建议。按苏联原来培养目标炼机主要是炼厂的工艺设计及机械设计的人才。听说在苏联设计部门中工艺及机构设计是联合进行的,因之一个设计师须要对工艺设计及机械设计都能胜任。这样反映在苏联炼机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着二个并与的、都很重要的课程系统:一个是化工工艺系统,一个是机械系统。这样就使得课程门数很多,二者都不能得到充实的培养。我们认为每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能有一个是主要的系统,其它是辅助的。
听说在我国设计部门,工艺设计机械设计是分开的,不一定一个干部二者都兼,因之,以往的炼厂培养目标与我国情况并不完全适合。
另一方面工学及人造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相应的炼油工程师,工艺设计工程师,及石油化学的研究人才,从这几年毕业生的工作分配看来,相当大的一部份被分配研究所、科学院、高等学校(师资或研究生)中等技术学校等单位,也就是说,我国,(至少在近年来)需要相当数量的石油化学的研究人才。显然,作为研究人员来看,原来教学计划中所给予的基础训练,特别是化学系统的训练是很不够的,这使不少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感到困难。
对于工艺设计,按原来的目标似乎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可担负,而实际上这三个专业在工艺设计的训练上都很不够。大家都知道炼厂各单元操作的工艺设计是很重要,很需要的,而在近年来国内各化工系所培养的人才都有其自己的工学途径。不能满足炼厂设计之需。因之,在此存在着工艺设计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上述的这些主要理由,建议我院,改造这样三个新的专业:
一个专业以培养炼厂的机械设计工程师为主,在该教学计划中相对地加强机械系统的课程,工艺系统的课程要学。但是辅助性的。
另一个专业以培养炼厂的化工工程师为主,由于以往工学及人造二专业之课程大同小异,故不一定再分设二专业,可以在高年级时分设石油工学及人造二个专门化。在这个专业中工艺设计方面的训练应加强。我个人认为工学方面(包括以前所设专门化课程)可相应地减少,但目前大家意见还不一致。(灾问题以后再讨论)。一个办法是可以在基础「加工」课程及基础「工学」课程之上再开设多一些的选修课,其中一部分是化学性的,例如化工计算,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蒸馏与精馏理论,传热,抗散理论等。另一部份是工学性质的,例如马达燃料,润滑脂,高压加氢,合成干馏等。同学可选择其中一个类型的课若干门。
这样在实际上就可以使一部份同学化工理论方面的培养充实一些,另一部份同学工学方面的知识充实一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将会考验那一类型的培养途径是较正确的。我确信,正确的将是前者。
第三个所建议的专业是以培养研究人才为主,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基础课数、理、化及外文予以特别重视。工学及工艺系统的课程作为辅助的;化学系统的作为主要的,机械系统的课可以不念。在高年级可以开设若干理论性的课程。例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及催化,物质结构及分子光谱,吸附及色层分析,结晶学,溶液相平衡及提取,化学文献等。
至于这三个专业的名称是次要问题。行政组织方面的问题可以研究调整。师资和物质条件也没有问题。
三、上课时数多的一个原因是计划中课程门数多,应大胆取消和合并。对化学课来说,非炼制的专业中有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可以合并,可称为普通化学或工程化学。
减少课的门数不能单认为是减少每一学期中课的门数,因为一门具有独立系统的课程拉成太长的时间念固然不好,压在很短的时间内念完也会带来害处。建议对于普通物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宜放在三四个学期内修毕。
四、大家都同意应该加强基础训练,相对地增加基础课的讲课时数量作为努力的方向,但是从加强对同学整个培养过程中以基础训练来看,我们认为还存在着这几个手段:增加自学、作习题的时间,相当多地增加实验时间,加强在后修课程中对基础课程知识,基础实验技术作进一步的运用。在基础课中作习题不够多、不够难、看参考书不够等是以往基础课缺乏的内容。实验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首先这是提高智力,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往往在高年级课程中发现学生很基本的东西概念很不清,很简单的公式说不出它的物理意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础课的实验做得不够。以往修订的教学计划时基础实验的时数比苏联的减少了差不多一半(以炼制系为例,甚至比一年还多),这是很不合理的。我以为讲课时数少些不妨,但基础课的实验时数决不应该低于苏联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而这样的份量是可以安排进去的。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速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理学被引用到技术科学中来,建议各个专业对数学及物理学的授课时间不宜低于苏联教学计划所规定的。
在前修课中所给予的一切知识,概念,不论在当时是如何清晰,明嘹,或是尽多地反复练习,如果不在后修课程中反复运用,阐述,学生终究是会很快忘掉的,有许多专业课老师们也都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之,以外文为例,主要不在于很多地增加外文课的教学时数及年限,而应在周程中设法使学生不断运用它。我觉得如果中学有了一些基础,大学中再念一二年,则应该是可以了。至于如何在专业中用外文,提高外文水平,希望今后共同研讨。
五、在学校教育中应该给予同学以最低限度的各种能力上的培养,这些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是有所不同的,但对于工科各专业而言并有许多是相同的。例如搞机械的对制图能力要求较高,而对化工言也许对进行化学实验能力要有一定要求,而对于计算的能力,查阅手册、工具书的能力等则都必须得培养。
以往的修订教学计划时对于如何有机地通过各部门培养各种能力,研究、考察得可能不够。这种培养是和各门课在教学计划中所估的先后次序及课程时数有关的,故建议这次修订的计划时宜予重视。
六、是可把上课时间由45分钟一小节改为以一小时一堂(其中10分钟为休息)。理由是:
(1)以往由于45分一小节,上课必得90分钟一次。如果某门每周三学时,则课表必得4-2排,不仅课程排来不便,且每周学时,难于均匀。如果某门每周有二学时,则分二次上可能复习得更好一些。如果某门课每周有六小时,如一小时一堂太零碎,则仍可二小时连在一起上。化零为整总是容易的。
(2)改为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对于某些实验课来说更是有利无弊:例如无机化学课每周三学时,现在按单双4-2排。结果不能不把实验份量排成一次多一次少。如何以小时为单位,每周三小时,约一个下午,份量也就可以均匀了。
(3)改为一小时单位对我国的通常生活习惯及学校生活习惯是协调的。
如果我院同意如此,则这次修订教学计划时,最好不先从每学期总的来排,而从每周上课时来排,最后再核算至整学期的。这样很容易看出每周份量是否过重,自学时间可以有多少。
七、教学改革是长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上的逐步提高,各个教学环境、制度必然要加以改进和调整。因之,我觉得这次教学计划的修订仅仅是前进中的一步,诚然可能是较大的一步,一些问题不一定立即都得到一致的意见,实践本身修正我们的看法,作为教学法重要一环的教学计划,也必须会在今后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演进。
来源:《北京石油学院反右派斗争资料汇集》第一辑(北京石油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编印,1957.10),(内部参考 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