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中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党委对邵燕祥的处分决定
1958.02.24
一、一般情况
男,廿四岁,北京人,自由职业者,家庭出身(其父曾任伪军上校军医),学生成份,大学文化程度。1949年参加工作,1953年入党。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业组副组长,行政十四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般右派分子。
邵参加工作后一度表现还好,但在苏共20大揭露斯大林错误以后,政治上即严重动摇,不同意“通过宪法以后反对社会主义就是违法”这一观点。同时,邵在最近两三年来逐渐目无组织,自由主义严重,经常散布对领导的不满情绪,骄傲自负,厌恶思想改造,妄想用资产阶级面貌改造党,过去被压抑的个人主义有了严重发展,要一切服从他的“一本书主义”,说工作对他是“慢性的消蚀”,认为在编辑部工作是“陪葬”。
二、主要右派言行
整风运动以前的:
1、在文艺创作上积极实践资产阶级的路线。在整风运动前的一年多时间中,搜罗和利用机关内外的所谓“阴暗面”材料,以反官僚主义为幌子,采用歪曲、夸大的手法,写成了廿多篇从许多方面攻击新社会的诗和文章,一部分已发表的作品产生了很坏的效果。
2、在一系列作品中,恶意攻击老干部,认为老干部蜕化是一个规律,他把老干部描写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势力,丑化他们为“磨道驴”、“灵魂锈损”、“冷漠无情”的人;而把自己和未经改造的青年知识分子标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煽动青年和老干部对立。他还积极推荐具有类似思想内容的“毒草”。据本人在斗争中交代,他认为“做领导工作的参加革命时间愈长的蜕化危险愈大”。
3、反对领导:在许多场合多方贬低电台编委会的威信,煽动过一些编辑干部抵制编委会的领导和不执行编委会布置的工作,把局台领导情况说得:一团糟。
4、一九五六年底,读了林希翎寄给他的向党进攻的所谓“控诉书”后,对林深表同感(情),立即复信表示支持,要林“不要被横暴挫折信念”,唆使林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告状,并将“控诉书”寄给王蒙(右派分子),“供他写小说时参考”。
整风运动开始以后的:
1、在机关整风鸣放期间和鸣放会上煽风点火,向党进攻。不同意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估计为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说“有人想拿出几点成绩来堵住群众的嘴,但又拿不出来”,表示不信任局、台领导,特别是编委会的领导,说“编委会不但没领导,反而挫折或限制群众积极性”,在鸣放会上谈到领导干部时,措词主意极为刻薄恶毒;提出“干部可以自由离开电台”的反对党的人事制度的主张;觉得“当(做)党员更痛苦”,声称对机关党组织、对上级党委、对中宣部没有信心,鸣放会后向人说“我们把中宣部骂了一通。”(整风运动以前曾攻击工矿基层党组织说:“他们不打击劳动模范的积极性就不错了”;对机关党组织也曾多次加以污蔑。)当右派分子借刘彬事件(刘彬是一因男女关系犯错误的党员,党组织在处理中有某些缺点)点火时,唆使部门工会女工委员以女会员名义贴响应右派分子的第一张大字报(未贴成),而在党支部大会讨论怎样正确对待刘彬问题时,他竟说:“这是先压党内,然后去压群众,”并利用刘彬事件多次污蔑党组党委负责干部。
2.继续写恶意攻击老干部的作品。写了“橡皮之歌”、“磨光的五戈比”(已送报刊,未发表),“记者之歌”等诗和一引起情报稿;把领导比做磨损群众积极性的“橡皮情”,比做争待遇、争地位的自以为价值连城实际上价值不大的“磨光的五戈比”。据本人在斗争中交代,他心目中的领导干部是“在基层则粗暴简单,违法乱纪;在地方则天高皇帝远;在北京则不了解下情。”因此,他也不信任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
3.1957年5月初从苏联访问回来后,说“赫鲁晓夫有些毛糙”,说“苏联人的确有许多生硬僵化的地方”,说“苏联人社会道德不好”,并暗示苏联有些人对中国不信任。据本人在斗争中交代,在苏共20大以后,就“对党失去信念,对苏联的看法产生了一些暗影”,认为“对许多重要问题都要重新估价”。匈牙利事件,对他思想的震动更大,对社会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表气”。
三、态度
斗争中表示低头认罪,交代问题较多(其中有些重要事实是点出后交代的);斗争后有悔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