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中共徐水县委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
1958.09.02


(一)工业: 新建的县营工业有:机械厂,机床300台;联合钢铁厂,生产生铁3万吨、钢2万吨、钢材1万吨;化肥厂,生产合成氨1万吨;联合纺织厂,纱锭1万枚;水泥厂,年产32万吨;酒精厂,年产500吨;淀粉厂,日产1吨;制糖厂,日产2吨;制油厂,日产15吨;人造石油厂,年产石油300吨;综合化工厂(橡胶、制碱、醋酸、塑料、植物生长刺激素、六六六、肥猪片、动物抗生素);炼焦厂;热电厂,发电3万瓦。人民公社工业有:机械修配厂,机床10台;化肥厂(每社2个)年产合成氨150吨;棉纺厂,纱锭1500枚;酒精厂,年产100吨;水泥厂(中低标号);综合食品厂;制鞋厂;砖瓦厂。另外每个居民村都要有饲料加工厂、被服厂和土制化肥厂。这些工业,分别于今明两年建成并投入生产,加上原有的各种小型工业,将形成一只以县营工业为骨干,分布于全县的地方工业系统。工业产值,1959年达到工农业总产值的50%,1963年产值达到70%。这些工业投入生产后,就可依靠自己,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不断地得到新的装备;群众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得到充分的满足。地方工业遍布农村,工业队伍不断扩大,加上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增长,农民和工人的本质差别就会逐渐消失。

(二)农业: 本着逐渐缩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各种经营的方针,1959~1963年的规划:

(1)全县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县扩大以后的面积)。1959年粮食播种90万亩,平均亩产3000斤,总产27亿斤,每人平均4000斤,其中小麦80万亩,亩产1500斤,总产12亿斤;甘薯20万亩,亩产折粮4000斤。经济作物43万亩,其中棉花20万亩,亩产皮棉700斤;花生5万亩,亩产2000斤;芝麻2万亩,亩产500斤;蔬菜10万亩(包括白菜5万亩),平局亩产5万斤;糖类3万亩,平均亩产1万斤;瓜类1.5万亩,麻类2万亩,烤烟1万亩。其他造林、饲料等占地12万亩。1962年,继续缩小粮食播种面积(种植64万亩),发展各种经济,有计划地推行轮休制。亩产粮食8000斤,每人平均2500斤。(2)林、牧、渔业和园艺。1959年木材林发展到58万亩,1962年发展到100万亩。1959年果树种植达到695万棵,1962年达到2080万棵。1959年骡马发展到3万匹,驴3万头,牛2.5万头(包括奶牛、菜牛),羊30万只(包括奶羊),猪160万口,鸡250万只,兔160万只,蜂2500窝,蚕3万张,鱼2亿万尾。根据这个发展规划,1959年,平均每人的社会占有量,粮食4000斤(包括薯类折粮1200斤),棉花227斤,食油66斤,肉类147斤。到1962年,平均每人社会占有量,粮食4800斤,棉花350斤,食油124斤,猪肉400斤,蛋品1110个,糖200斤,为各取所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交通: 修建县办铁路,沟通山区和平原,从县城起经大王店和漯河水库,达到刘家台水库,全长60公里。1959年准备,1960年建成。建设水泥公路50公里,作为县连往各社的干线。1959年修建20公里,1960年修建30公里。1959年修建碎石公路1000公里(石子或碎砖),使所有的人民公社的居民村,都用普通公路(土路)连接起来。从刘家台水库起,沟通漯河水库,经过漯河直通白洋淀,节节建闸,开展航运。从1963年,开挖引河、加宽河道,修建节制阀,两年完成。

到1963年,全县交通面貌大改观,公路如网,水陆贯通。社社有汽车、队队有胶轮、户户有自行车,人们远途下厂下地劳动,一般不步行。

(四)文艺: 贯彻工农兵学商成为一体的教育制度,在7~10年内把现在30岁以下的人提高到大学或高等专科文化程度。县办综合大学1所,分设农业、畜牧、化学、机械、电气、医学、师资、文艺、体育等9系。学制为2年,专门培养师资和较高级的科学技术人员。人民公社各办综合大学1所,各社各村都要有小学和中学(包括高中),为普及大学教育准备后备力量。各村并办业余红专大学,在十年内文化水平提高到大学或相当大学水平。所有幼儿园和学校(红专大学除外),都逐步作到集体住宿和用饭,所有中学以上的学生(红专大学除外),都实行半工半读或勤工俭学。为了逐步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在1958年内各人民公社都配备电影队1个、图书馆1个、体育馆1所,亦耕亦演的剧团1个,综合医院1所;各社都要办报;各村都设俱乐部、小型图书馆、文艺写作小组、业余歌舞团和体育场。村村安装有线广播。有条件的户可以安装收音机。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县建科学研究所1处,各社建立科学技术研究站。适当改善居住条件,当前主要是结合卫生,实行人畜分居、厕所搬家,破房作肥用,保证人安全。改革婚丧礼俗,死人倡深埋。



来源: 《徐水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