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
1958.04.17
徐水县33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于1967年11月初展开以水利建设和养猪积肥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经过3个月苦战,驯服了3条河流,治理了27个山头,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建立了蓄水灌溉体系,改变了全县的自然面貌,养猪积肥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围绕着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使这县由一般县份一跃成为一个先进县份。现在,全县人民从改变自然面貌的行动中,更加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再也不怕水旱灾害,正为实现1958年亩产粮食500斤,继续苦战。
这县有漕河、瀑河、萍河贯穿全境,河身狭窄,源短流急,水大东部闹灾,雨少西部则旱,几乎年年有灾。近4年来,遭灾的面积就有87万多亩,减产粮食约17,000多万斤。这县耕地的土质也较坏,群众称之为“湿了赛如酱,干了赛如炕”,亩产总在200斤左右。县委抓住了广大农民根治水旱灾害的迫切要求,又创造性地执行了党中央指示的“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民办为主”的方针,所以水利运动顺利展开,很快在三河沿岸修建了“葡萄串”式的51座以小型为主,中小型相结合的蓄洪作物水库,使这3条河流,变成了为人民造福的“宝河”。在广大平原上,充分利用了盐、碱、洼地,建成了157座“满天星”式的平原蓄沥作物水库;还改造了1,300多个旧有的蓄水坑塘。全县在1958年汛期前完成的各种蓄水工程,共可蓄水15,000万公方,如果再遇到像1954年那样的大雨(1个月降雨587.5公厘);能够基本上蓄住本县的径流,不致发生水灾。这县还明确了在用水方面要以使用地上水、自流泉水为主,做到库库相连,渠渠相通。全县用开挖的524华里长的146条渠道,把各河道、水库、坑塘连接起来,调剂水量,互补余缺。为了防止长期干旱,这县还用了挖掘自流泉、坑塘下泉和打机井等方法,充分利用地下水。现在已打成机井265眼,砖石土井4,382眼,凿泉14处,已出水2.5个流量。这样,渠灌和井灌相结合,地上水和地下水相补充,使33万亩耕地变成既有地上水又有地下水的“双保险地”。全县的灌溉面积,由1957年36万亩发展到84万亩,占总耕地86万亩的97.6%,达到了大水不淹地,无雨保丰收。群众豪情志壮地说:“前人不敢想的事,我们现在做到了!”
在搞好水利的同时,养猪已经由1957年10月初的37,000头急增到139,000头,增加了两倍半:羊由3,580只增到11,200多只,增加两倍多。目前每亩平均粗肥,已由常年的3,000多斤达到8,000多斤,亩施万斤肥已十拿九稳。这县普遍实现了不用粮食或少用粮食喂猪。为了做好防疫,各社设立了畜牧指导诊疗所,每1,000头猪有1名猪医生,每500头猪有1名保健员,3天1次消毒,并设立了病猪隔离圈。当前正在开展“无病猪社”运动,已有37个社成为“无病猪社”。现在全县259个农业社,都设立了集体养猪场,有96个社集体养猪的数量超过了社员个人养猪的数量。预计秋前社养猪可达到70%。
在征服自然的宏伟斗争中,广大农民组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劳动大军。平时10万人,多时13万人(指整半劳力),转战三河雨岸和山地、平原,“白天赶太阳,夜晚追月亮,黑夜当白日,一天当两天”。这是很短时期内在徐水扭转乾坤的决定力量。几个月当中,群众表现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积极执行了全县劳力的统一规划,调到那里,干到那里。开始时乡与乡联合,进而全县大联合,平原17个乡的部分劳力上山修水库,山区农民也支援平原搞水利工程。过去搞水利有“三不修”的说法:没钱不修,打破地界不修,不直接受益不修。现在一扫这种只顾本乡、本村局部利益甚至为水利长期闹纠纷的现象。有些农民更响亮地提出“乡乡互助搞水利,拐着弯算账都有利”,“治水大家干,福祸一线牵”。几个月中,群众表现的干劲也是前所来有的。数九寒天,地冻河封,这一切困难都被群众战胜。“思想不冻地不冻”“心硬地就软,心软地就硬”,成为群众互相鼓舞战胜困难的响亮口号。
全县广大干部,也在生产高潮中表现了英雄气概,带领群众苦战田野,有的转战数个水库工地,三、四个月不回家;有的不顾天寒水冷,带头下水修水库、挖泉。这些行动大大鼓舞了群众,有些农民说:“干部干的凶,不用费吐沫”,因此干劲更足。县级各部门,也在“一切为了大跃进,一切服务于大跃进”的口号下,正确地解决了中心工作与部门工作的矛盾,打破了常规,千方百计为大跃进服务。
徐水县自然面貌的大变化,为1958年亩产粮食500斤、实现生产大跃进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的大变化,是过去几个月取得巨大胜利和今后连续战斗以实现大跃进计划的保证。徐水县所以能够作到这样,最根本的,是县委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了整风精神,以革命的气魄改进了领导,扫除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中的官风、暮气、骄气和娇气;同时,加强了党委的统一领导,反掉了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并且对怎样实现农业大跃进进行了全面规划之后,采取了鸣放、辩论、试验、参观、评比等等多种办法,坚决地、放手地发动群众,坚决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领导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兵马要动,政治先行
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推动了水利建设高潮,使县委深刻体会到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整风是提起一切工作的纲”,因此就更抓紧了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不论领导什么运动,都必须“兵马要动,政治先行”。县委特别抓紧了整风运动,并明确了以推动农业生产大跃进为中心,把县级机关和农村的整风运动搞深搞透,发扬一切利于生产大跃进的思想、作风,反掉一切不利于生产大跃进的思想、作风。
县委首先抓紧了对全体干部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应当怎样对待农业生产大跃进。开始,在县级机关和基层干部中,许多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官风、暮气、保守思想,他们在大跃进形势面前,思想“冻结”,无动于衷;高高在上,不愿上山下乡;照常规办事,不发奋图强;说跃进指标太高,“减一半就行了”;有些人有比较严重的分散主义思想,强调部门业务特殊,不愿为农业跃进服务,甚至有的不接受党委的指示;还有少数干部,革命意志消沉,终日吃喝玩乐,不干工作。县委采用了个别谈话,小会批评辩论,大会批评辩论等领导与群众结合的办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划清了思想界限,提高了广大干部的觉悟。许多干部把这次教育比做“擦油泥”。油泥擦掉,平日工作积极的精神愉快,有缺点错误的也力争先进。基层干部的作风大有改进,几乎全部参加了生产,群众反映很好,说那些过去不参加生产的干部,“不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了。”“四个胳膊的干部(指披着小大衣不干活)没有了”。
开展农业大跃进运动,需要对群众进行充分的发动。这县的群众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辨明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觉悟大大提高,但是在生产大跃进问题上,还有着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矛盾,个人主义、本位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的矛盾,比如在生产指标问题上,在打破乡、社界限,统一调配劳动力搞水利问题上,也在十冬腊月动工问题上,有些人就一时很难接受。县委把一切宣传工具都动员起来,运用一切宣传方式,加强了在群众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使思想工作上了“前线”,使村庄、田野、水利工地成为课堂,到处充满浓厚的大跃进气氛。群众都动员起来为生产大跃进展开热火朝天的革命竞赛。
在干部,群众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其中主要的一种,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方式,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例如在干部中曾经辩论过:“农业生产是渐进还是要跃进?”“修水利是大搞好还是小搞好?”“部门工作应当不应当和能不能为中心任务服务?”等问题;在群众中辩论过:“应当不应当到其它乡搞水利?”“地冻能不能大搞水利?”“粮食少能不能多养猪?”等问题,都对当时开展运动起到很大作用。现在干部、群众已习惯了辩论的方式,许多人把大辩论叫做“万灵药”。
各级党委运用大辩论方式,一般的做法是:第一、做什么辩论什么。就是在每完成一项大的任务之前,发动群众鸣放,然后从中找出需要辩论的问题,由群众经过大辩论来解决。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修于庄村渠道工程中,有白洛志等4个富裕中农,说什么“开筑是白费工,不顶事。”工地上组织民工对这种说法展开辩论,结果把是非辩清,民工们都受到很大教育。辩论前,1,400民工14天只开渠300公尺,辩论后,1,000民工3天就开500公尺。第二、大事大辩,小事小辩。即带有普遍教育意义的问题,在较大的范围内大辩,较小的问题,就在较小的范围内小辩。这样分别应用,能够有的放矢,群众有兴趣参加,效果也大。第三、大辩套小辩,辩深又辩透。即总的问题辩清以后,进一步辩论具体问题,使辩论由一般引向深入。第四、结合检查、参观,发现问题,现场辩论,就地解决问题。这样辩论,事实鲜明,问题解决得快。第五、辩论中充分摆事实,讲道理,防止把辩论当成斗争和压服的方法。为此,县委强调了辩论一定要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人有充分发言的权利,一定要使人们在事实和道理面前解决思想问题。
这县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够活跃起来,推动生产大跃进运动,主要原因是,从县到基层,作到了党委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思想,使生产工作与思想工作两面锣鼓一齐敲。因为这样,就使政治思想工作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由过去的跟着群众跑,变为带着群众跑,鼓舞群众前进;由跟着生产进度跑,变为赶到生产运动前面,推动生产跃进;由不能紧密联系实际,变为与实际斗争紧密结合,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真正成为大跃进的巨大动力。
加强第一线
生产大跃进运动,规模大,方面多,力量须很好组织,指挥要准确及时,这与乡级干部数量少、能力弱(每乡领导骨干平均二、三人)形成突出的矛盾。如果不加强乡级领导力量,大生产运动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把乡级的这种情况与县级的情况加以对照,县委更感到县级组组机构庞大,基层力量薄弱,头重脚轻。上层干部不能深入,基层干部忙于应付,正如乡干部说的:“上边千条线,乡里一个蛋”。这是长期存在的矛盾,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因此,县委提出乡、村是“作战的第一线”,是“战斗连队”,下了最大决心,采取革命办法,在整风运动和生产大跃进运动中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县委把大批县级机关的干部下放到乡。经过反复深透的思想工作,分三批共下放了255名,占县级机关干部总数的32.3%。其中有县委委员3名,科局股长120名,从中挑出较强的87名担任了乡党委正副书记,并将原来145名乡干部下放到社(村)。目前,全县有293名乡干部(其中县科局长级干部占43.9%),平均每乡11人,乡党委书记3至5人。与此同时,对部分乡党委的干部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使乡的领导核心大为加强。县委在挑选干部时,明确了这样的标准:“听党的话,有跃进思想,有干劲,有钻劲”。“听党的话”,就是党性好,执行党的指示坚决,认真,全心全意为党工作,没有个人打算。“有干劲,有钻劲,就是有革命朝气,能钻研,不消极疲踏。经过调整,乡、社(村)的领导核心完全掌握在绝对忠于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手中,使党的队伍思想意志统一了,能够“独立作战,独立指挥”了。
加强第一线,改变领导方法,是干部思想上的一次革命。起初,有些部门的干部有本位主义,怕调走骨干影响部门业务。被抽调的干部有些人怕吃苦、怕丢官,不愿到基层去。为了扫清思想障碍,曾结合整风,在县级机关全体干部中,对“应不应该加强第一线”展开辩论。在大辩论中,批判了各种不正确的观点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普遍造成了下乡光荣的气氛,顺利地抽调了干部,加强了第一线。
县干部下放了32.3%,文牍主义,人事纠纷也减少了。这就使县委能有2/3以上的时间“走出司令部,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具体帮助下边解决问题,减少了官僚主义。这样并没有妨碍了集体领导,相反,还促进了集体领导。“个人琢磨,碰头研究,开会决定,立即去办”是县委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县委还不断在工地,现场开会,就地讨论、解决问题。
县委加强第一线的另一个办法,是充分利用电话会议,直接与各乡社、队长以上干部互通声息,随时传达领导意图,布置工作,传播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还进行必要的辩论。这样不仅减少会议70%以上、表报60%以上,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运动和其他工作。
拧成一根绳
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除了必须加强第一线外,还迫切需要组织起县级各部门的力量,把它们拧在一起,全力为大跃进服务。开始,多数部门存在着本位主义、分散主义,有的缺乏政治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对部门工作必须为中心服务,认识不明确。当县委向他们提出全力支援农业大跃进的任务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应付及抗拒。政法部门强调自己的工作特殊,教育部门怕影响教学,经济部门总是在赔钱赚钱上打算盘。有的部门实际上并不尊重党委的统一领导,但他们却反转过来说县委不重视他们的工作;有的部门甚至把县委为实现农业大跃进而给予的一定任务看成是额外负担。
县委在机关整风运动中,组织各部门干部对“农业大跃进是少数人搞还是全党全民搞”、“为中心工作服务是不是影响部门工作”、“部门工作光靠自己能不能搞好”等问题,进行了鸣放辩论,在辩论中批判了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单纯业务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为政治服务,使大家认识到:发展生产是发展一切事业的基础,农业大跃进是当前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全党全民的任务,也是各部门的任务,只有把中心工作搞好,部门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在解决了思想问题之后,县委接着提出了各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拧成一根绳,服务于农业生产大跃进,并责成各部门制定了为大跃进服务的规划。各部门在为大跃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县委大力帮助他们解决,同时还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及时奖励为大跃进服务好的部门;批评了不好的,促使各部门一齐前进。这样,把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很快掀起了支援农业大跃进的高潮。商业局和邮电局就由不积极配合中心工作一跃而为支援农业大跃进最先进的单位。商业局在这3个月里,购进了12万头猪秧,供应了大批打井器材、铁镐、土筐、炸药、木炭、耕畜、粗饲料、花椒籽、水浮莲、树秧等,同时收购了价值65.7万元的农产品和废品,并成立了畜牧场,繁殖优畜。邮电局在半个月内使25个乡都通了电话,并创造性地用简易办法安装了电话会议的设备,大大便利了领导,全县干部极为满意。总之,各个部门的老样子都起了大变化,打破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官气、暮气、骄气、娇气一扫而光。因为有了这些变化,农民反映:“城里什么时候也能办事了,什么事也好办了”;“城里各机关真正支援农业大跃进了”。
重点突出,多边结合
在同一时期,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又必须有重点。紧紧地掌握重点,结合完成其他各项任务,就需要统筹安排。1957年冬以来,县委正是因为这样做,才推动了水利建设和养猪积肥大跃进,并完成了征兵、整党、整社、反右派、除四害等任务,出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各方面工作的大跃进。对这种领导方法,县委把它叫做“统一领导,划分战线,重点突出、多边结合。”所谓重点突出,就是前面所说的把各部门的力量拧成一根绳,突出的为中心任务服务。但是县委并没有把部门工作和其他工作置于不顾,而是围绕着重点采取了“多边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把各部门的工作抓起来。这个方法解决了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不够协调的矛盾。过去所以发生一些不协调现象,主要是由于部门工作干部有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和不问政治的倾向。他们把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中心工作是县委的事,业务工作是部门的事,再加上有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束缚,遇到其直属上级指示和县委指示不一致的时候,就往往只重视直属上级的指示,不认真执行党委的指示。另一方面,党委对部门工作也有安排不当,抓的不紧、照顾不够的缺点;或者在组织各部门为中心工作服务时,偏重于抽调部门的干部下乡搞中心工作,忽视通过各部门的业务为中心工作服务,即便提出一些要求,也多不具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在“重点突出,多边结合”的原则下,采取了“党委统筹安排,部门互相协作、依靠发动群众、大家动手完成”的作法,解决了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的结合问题。具体方法是:
(一)县委在安排每一阶段的中心工作任务时,同时安排部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既把中心工作加以突出,又把部门工作摆在适当位置。这种作法,一直贯彻到乡、村。如中心工作是春耕播种和小麦管理,就围绕这一中心安排各部门的工作:商业局要完成收购210万元废品的任务,解决目前一些群众生活困难和生产投资的问题。手工业社、铁工厂要完成制造“营养钵”(育苗用的工具)2,5000件以及制造修配农具的任务。其他如银行储蓄、粮食局采购代食品、政法部门训练坏分子(防止造谣言、闹圣水)等,都提出了具体任务。这样,部门的业务活跃起来,就有力地支持了中心工作。
(二)在统一安排以后,县委又划分战线,分工负责,来加强中心工作和各方面工作的具体领导。县委除在总的方面按口分工负责外,在每个时期,根据当前的工作任务还临时划分若干小战线。在以水利为中心的阶段,县委曾划分了瀑河水库、平原水库、凿泉,山区修梯田水窖,平原开渠平整土地以及物资供应、整风、工业、除四害、畜牧副业、种稻等11条战线,每个战线都有1至2名县委分工管理。
(三)发动各乡、社基层组织和所有下乡干部,既要完成中心工作,也要完成部门工作。各级负责干部实行“三包”(包片、包部门、包作物),工作组下乡干部到一片、一村后,劝各项工作都负责。在抽调部门干部作中心工作时,也尽可能照顾到部门业务的需要,什么地方业务多,就派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例如案件多的地区,就派政法部门的干部去。对于下乡干部不仅要求他们作好中心工作,还要求他们结合中心工作做好部门工作,并责成部门干部分片搞中心工作时创造本部门工作的经验,由党委向全面推广。这样党委全面抓,大家协同作,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都能做好,大家都满意。基层干部把这种方法叫作“又全又专,又中心又部门,又具体又一般”。
(四)组织部门之间的协同动作。县委根据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及其他重要工作任务,曾以主管部门为主。吸收有关部门参加组成联合办公室。例如物资供应,水利积肥、整风、除四害等联合办公室。这样,既保证了中心任务的顺利进行,也作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协同一致。
多边结合的运用是多方面的,结合的方法是灵活的,结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这样多边结合,中心工作成绩显著,部门的工作也完成的很好。有些部门人手虽然减少,作的事情却多了,并有许多的创造。过去那种部门之间互相牵掣、互相推诿的现象克服了。部门的同志一致反映,三个月来,使我们真正懂得了“听党的话,为生产服务,走群众路线”。他们把成绩归功于这三句话。
试验、参观、推广
兴水利、除水害、搞积肥,都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开展这样大的群众运动,要有领导经验的准备,也要有效地发动群众。徐水县委采用一切经过试验、参观、推广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县委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外地经验要在平原、洼地兴修平原水库时,并没有从主观愿望出发,或者机械地搬用外地经验,贸然从事。他们首先研究在什么地方修平原水库最适宜,又责成4名县委委员协同乡党委,深入到村调查研究,同群众商量。结果,群众非常满意,还要求“快修,修大的”。群众说:“这一下可找到了治水的好办法,要修就要把水圈住,不要叫它跑掉了”。县委根据群众意见,决定在史各庄洼地修第一座平原水库,并组织了12个乡的干部和群众,从始至终地参加了这个水库的施工。这些乡的干部和群众,经过实地试验、实地参观,很快学会了修平原水库的技术,认识了它的好处。各乡、社干部回去以后,就按照县的统一规划,周密组织劳力,迅速掀起修建平原水库的高潮。这种作法在开展其他工作中也得到应用。
县委特别注意了深入群众,发现先进典型,组织干部参观,由点向面推广。推广先进经验的办法。主要是发动组织各乡、社党委书记、社长亲自到实地参观,就地开会,就地讨论,制定本乡本社的规划。这样随参观、随开会、随规划,就能将一个先进经验很快地推广起来,不断地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先进的基础上,积极地领导群众前进。干部对于这种现场会议很满意,他们说:“到实地一看,就搞通了思想,办法也学的周全。”据统计三个多月中,曾在本县范围内组织大型参现7次,4,200多人;组织到保定、安国等外地参观4次,4,200多人;组织乡社之间的小型参观350多次,达16,000多人。通过参观,学习了先进经验,克服了保守思想,鼓舞了革命干劲。
推广先进经验的范围,是因地制宜的。适用于大范围的在大范围内推广,适用于小范围的在小范围内推广,并把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本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有力出力,有计献计
县委根据“三主”方针和治理漭河的经验,研究本县治水规划时,抛开了过去几年来依赖国家搞大型工程的思想,决定要在一个冬季大搞、快搞、多搞水利工程。这就需要解决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明确了这些问题只有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来解决,才能做到多、快、好、省。县委深知徐水广大人民对消灭旱、涝灾害,实现水利化有极为迫切的要求,只要治水方针正确,方法对头,并为群众所掌握,就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他们没有被那些所谓“开渠浇地,就要碱化,不能增产,劳民伤财”等等反对兴修水利的错误言论所动摇。坚定地按照上级指示和自己的规划,发动起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县委提出了“山区、平原、洼地一齐治,防洪、防旱、防涝结合搞”以后,很快形成水利建设高潮。在修建各项水利工程中,充分体现了依靠群众办水利、勤俭办水利的精神。建成的208座水库,基本上是群众自办的,而且花钱很少。大王店村群众八昼夜修成了一座蓄水25万方,浇地2,500亩的水库,命名“聚宝盆”水库,只用款29.43元。乡政府只花1角钱,作了几朵大红花奖给劳动模范。只有正在施工的瀑河中型水库,由国家补助100万元。
全面开花,到处搞水利,各乡都需要技术人员,而全县只有几个人会算水账,技术力量不足成了当时的严重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条:依靠群众。县委对干部和群众提出了:“边学、边建、边指挥、边练、边战、边提高”。组织技术组巡回指导,边施工边学习,边学边应用,开展了群众性的学习技术运动。全县有124名干部学会了修水库,许多群众也学会了修水库。技术为群众所掌握,就不是什么神秘难懂的东西了。何庄群众本着“水向东流”的道理,用绳子量着开了浇地1,500亩的渠,刘祥店群众用盖房的水平尺和大盆放上水当水平仪,测量地形。于庄渠道长达140华里,从勘测、设计到施工,都是群众自己搞的,结果是又快又好。
要修许多工程量较大的中型水库,需要劳力很多,如果按过去的办法,限于某一项工程受益的村才出劳力,就不行了。群众在有力出力,有计献计的号召下,经过辩论,算清了大账,认识到全县全部工程总算起来,大家都有利。这种社会主义的精神——为群众所接受,大家便积极参加了由县统一调配劳力的水利工程。
在群众的积极性发动起来以后,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南隆善乡打井无麻,有钱买不到,发动社员讨论,各户共拿出好麻1,250斤,麻绳650条。为了解决水利物资(打井器材等),经过发动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总计干部、群众在自愿的原则下投资665万元。有的自愿把分红和准备盖房的钱投了资,认为“现在好坏有房住,水利搞不好不行”。有的还自愿地把多年未露面的宝藏也拿出来投资搞生产。
在发动群众投工、投资搞水利运动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动员人力必须注意到农村生产的需要,县委的原则,是“小忙大干,大忙小干,不忙突击”;其次是动员投资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在运动中曾经发生过“挤投资”的现象,县委随时作了纠正;再次是群众吃粮和用钱问题,县委专门划分出一条副业生产、粮食工作战线,由一名县委书记“挂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
光荣台前比英雄
这县领导生产大跃进运动,是一个高潮紧接着一个高潮。这一个高潮连接那一个高潮的枢纽,主要是县、乡召开评比竞赛大会。有的乡在这个大会上还设有若干光荣台,把各个社、队在运动中得的奖旗、奖状等,陈列在各自的光荣台上来比较。南张丰等乡把这种评比竞赛大会称之为“光荣台前比英雄”。评比竞赛大会的内容,主要是总结上一个高潮的工作,布置下一个高潮的任务;评比模范,发起竞赛。
在每一个运动中,都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三种人。这三种人并不是固定的,在这一运动这一时期是落后的,在另一个运动另一个时期可能赶上先进。同样,先进的也可能变为落后。徐水县委了解到这一规律,紧紧抓住了先进与落后两个对立面,普遍开展了竞赛评比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大跃进运动的发展。因为进行评比。是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的具体运用,是把先进单位的或个人的优点与落后单位或个人的弱点放在一起,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服人们,落后单位就容易解决思想问题,急起直追,中间单位也容易鼓起干劲,努力赶先进。这一方面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提高了觉悟;另一方面是因为看到先进单位的活样子,接受了先进单位的经验,干起来有办法,有信心。徐水县在评比运动中,恰当地运用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路线的方法,有时候是由领导调查了解,提出名单,在群众中酝酿比较以后确定;有时候是由群众酝酿提名,讨论比较,然后领导审查确定。另一个比较经常性的表扬批评形式,是不论群众或干部,对某个单位或某个人,常常用大字报进行表扬或批评。这样作,先进的不脱离群众,落后的也受到了群众的教育督促。
对表扬的单位和个人,不是要求他在任何运动中或任何事情上都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工作中有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就给以适当的表扬。对落后的不是固定的看法,不只注意了不要讽刺、打击他们,还要抓住他们在工作中某一点上有成绩,及时予以表扬,或有意识地帮助他在某一点上搞出成绩,鼓舞起干劲,引导他赶先进。这样作,在每一个运动中就能涌现出大批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同时又能使先进的不骄傲,落后的不气馁。
在1957年冬水利建设高潮中,全县进行了两次评比。1958年3月初,又进行了水利积肥评比,同时发动开展了小麦管理、春耕播种、技术改革运动。这样把竞赛评比根据工作阶段贯彻经常,就是一个运动紧接着一个运动,一个高潮紧接着推向另一个高潮。
来源:195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转载于中共河北省徐水县委办公室编《徐水县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典型经验》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