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安置归国华侨工作的巨大成就
《人民日报》社论
1961.02.28


根据热情接待、妥善安置归国侨胞的方针,1960年回到祖国怀抱的华侨,已经全部安置好了。青壮年劳动者走上了生产岗位,学生进了学校,无家可归而又丧失了劳动力的老人进了敬老院,儿童大部分进了托儿所。政府为了接待和安置归侨,在短短的一年中新建和扩建了二十五个国营华侨农场、十一所中等以上华侨学校, 建成了四十七万平方米的房屋。建场较久的华侨农场,都扩大了种植面积,去年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比过去有极大的增长,有的已逐步实现了粮、菜、油、肉自给。 去年新办的华侨农场,也初具规模;各地华侨农场去年共开垦了十几万亩荒地,都完成了冬种计划,对今年上半年的生活,也作了妥善的安排。

我国政府去年接待和安置的归国华侨,等于过去十年安置归侨人数的总和。这些侨胞长期在国外居住,一旦迁回祖国以后,不仅社会环境、国家制度同他们侨居的所在国家有根本的不同,在生活习惯方面也同过去和国外有很大悬殊。把他们接待安置到一个新的家园,使之各得其所,愉快幸福,这是一个牵涉到许多方面的繁杂、 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数万华侨一批批地从海外扶老携幼平安回到祖国,全部迅速得到了妥善安置,没有一个流离失所。这确是 祖国接待、安置归国华侨工作的巨大成就,充分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我国在国外的华侨,绝大部分是劳动人民。他们同当地人民一样,都受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奴役。长期以来,华侨始终与当地人民一起勤勤恳恳地劳动生 产,为当地的经济繁荣作出了显著贡献;有的还参加了当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为当地民族独立事业贡献了力量。这是侨居地人所共知的事实。美 帝国主义是极端仇视新中国的,它不遗余力地挑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特别在华侨问题上大做文章,离间当地人民和华侨深厚友谊。但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并 没有得逞,在过去一年中,我国同缅甸、尼泊尔、阿富汗、柬埔寨等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和互不侵犯条约,和缅甸签订了边界条约,和尼泊尔订了边界协定,和印 度尼西亚政府达成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实施办法的协议。这些国家和我国的友好关系更加巩固和发展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同我国侨胞的关系也更加友好了。缅 甸吴努总理去年10月为缅甸《人民报》的题词写道:“由于中国人民和缅甸人民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友好共处,住在缅甸的华侨同缅甸人民真诚地和平共处,也就为 世界作出了榜样。”

谁都知道,华侨问题是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合情合理根据两利的原则来加以解决。把华侨经济看作是当地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华侨友好合作,引导华侨的人力、物力、财力参加当地建设,为建立当地的民族经济服务,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也是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的。

我国政府愿意和有关国家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华侨问题。陈毅外长给印度尼西亚苏班德里约外长信中所提的三项建议,表明了我国政府全面地彻底地 解决华侨问题的诚意。华侨世世代代在侨居地居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和当地人民融合在一起。他们之中有些人根据自愿原则加入了当地国籍,我国政府对此 是赞助的。他们选择当地国籍,效忠于当地国家,能够为促进当地国家和中国的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对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我国政府勉励他们遵守侨居国法律,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为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而努力。对部分因生活或环境所迫,不能或不愿继续在当地居留,愿意回国参加建设的华侨,我国政府也表示欢迎。我国和印度尼西亚政府在万隆会议期间签订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及最近两国签订的条约实施办法,就是根据五项原则和上述精神解决华侨问题的。我 们希望经过两国共同努力,使双重国籍问题条约和条约实施办法得以顺利实行。

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援,1960年接运归国的华侨,已经得到妥善安置。广大华侨都发扬了克勤克俭的传统,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许许多多 的人成了模范场员和劳动红旗手。我国各个华侨农场,也由于贯彻了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的方针,实行了勤俭办场,取得了重大成绩。广大华侨是热爱劳动的,他们在国外用自己的双手,开发了当地的资源,作出了贡献,而当他们一旦回到祖国以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建设祖国,创造美好的 生活。

今年,人民政府将继续贯彻侨务政策,谋求和有关国家协商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华侨问题。我们愿意看到东南亚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愿意使华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侨居国民族经济的繁荣。同时,我国政府将继续派船协助遇到困难、自愿回国的华侨回国,妥善地安置他们,使他们能够各尽所能地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