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鄱阳县完成粮食统购任务中的若干问题
1953.12.30


【江西分社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讯】鄱阳县是江西省完成粮食统购任务较快的县份之一。从十一月二十四日到十二月一日,仅八天工夫就完成了四千多万斤粮食的收购和入库的工作。如果把粮食统购开始前国营贸易部门在该县收购的粮食计算在内,该县农民今年卖给国家的粮食已达七千八百多万斤。但是正因为该县的购粮任务完成较快,因而工作中也就发生了一些问题:

一、由於该县部分县、区领导干部对粮食统购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鄱阳县是江西省主要产粮区之一”,“超额完成任务不成问题”,因而助长了不少区、乡干部的盲目乐观情绪。全县十七个区大部都忽视了对群众进行艰苦深入细致地思想教育工作。当十一月二十四日粮食统购任务布置到各乡以后,三区角山乡(粮食统购试点,由该县代县长葛凤朔亲自掌握)当天夜里就完成了十九万多斤粮食的收购任务,并且当天夜里就入了库。县委听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就打电话通知各区,一方面表扬角山乡粮食统购任务完成的快;一方面催促各区抓紧工作。但对角山乡是如何进行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中遇到些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等却未详细交待。这样就助长了不少区、乡干部争先恐后急於完成任务的情绪。有的区、乡干部在接到县委的电话后未经充分调查余粮情况就向县里打电话,“保证”几天可以全部完成粮食统购任务。结果,有的乡因为没有因地制宜,结合本乡、本地的具体事例进行不同内容的具体的思想教育,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没有打消,“保证”落了空,於是部分区、乡干部便产生急躁情绪,强迫群众卖粮。据中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派往该县协助工作的干部反映:该县五、九、十三等区有些乡在“保证”完成购粮的日期没有完成购粮任务时,部分区、乡干部就在“重点检查”(实则普遍检查)的名义下到农民家里搜查粮食,有的乡查出粮食后还经过说服动员,让群众自愿把粮食卖给国家,有的乡不进行思想教育,就把群众的粮食担走了,结果,这三个区连续发生了三起自杀案件。因为强迫群众卖粮,加之宣传不当,造成了粮食统购面过大。据该县县委宣传部王部长说,全县粮食统购面达百分之七十左右,个别区、乡粮食统购面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县前后两期收购了七千八百多万斤粮食,而全县须要供应的粮食就达七千二百万斤。这就是说,有些真正余粮户没有大量出售余粮,而有些雇贫农民却把口粮也卖出了一部分。因此,该县刚刚完成收购任务后,有些农民就吵着要向国家买粮。可是,除鄱阳县城关镇以外,全县各区、乡、街、镇到十二月底止都还没有开始粮食供应工作,少数缺粮的农民已经开始埋怨政府说了话不算话。不久前该县召开区书、区长联席会议,很多人走了一、二百里路买不到饭吃,路上除橘子、花生、油条和很贵的面条以外,几乎什么吃的都买不到,因而有些干部不得不饿着肚子到县里开会。

二、干部卖粮后缺口粮的现象很普遍。在粮食统购工作中,该县党、团员、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一般的都起了带头作用。但是,由於部分区、乡领导上不注意正确地发挥这些骨干分子的作用,不从真正打通他们的思想入手,而是一般的号召起带头作用,有的并给那些在粮食统购工作中表现不活跃、不积极、不讲话的人扣“消极”、“退坡”、“自发趋势”和“一贯落后”等帽子,使他们在思想上感到很大的压力,因而全县许多乡出现了党、团员、积极分子“卖政治粮”的情况。不少干部把粮食卖光了,眼前就没有饭吃。有的报了卖一千五百斤粮食,家里又没有那么多,结果就跑到亲戚家里去借。九区有一个青年团员自报售粮一千五百斤,家中只有一千二百斤,因拿不出粮食不好和干部见面,被迫自杀,幸而遇救未死。干部卖粮后缺口粮是该县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如不急速解决,乡、村干部和党、团员在今后工作中的积极性是会受到影响的。

三、粮仓问题。由於八天工夫就完成了四千多万斤粮食统购任务,存放粮食的仓库就成了问题,因而该县有的区不得不把粮食分别保存在本乡、本村,形成村村有存粮的现象。这样造成了粮食很多的损耗,部分地区并因此引起和农民群众的纠纷。因为粮食越分散越不易保管,不仅鼠吃、虫咬,而且因为粮食已卖给国家,农民在保管粮食方面也不像保管自己的粮食那样经心,因而到十二月二十日,全县至少已有一百多万斤粮食开始发热、发霉。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区、乡政府和粮食收购部门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教育农民加强粮食保管工作,却硬性规定:在粮食没有正式入大仓以前,一切损耗均由售粮户负担,因而引起了部分售粮农民不满。十区田坂乡有十几户农民听说粮食损耗由自己负担,一时又拿不到钱(未入大库以前,粮食公司拒绝付款,已纠正),又不知何时入大库,加以该乡富农挑拨,农民们一轰之下便把卖给国家的几千斤粮食又抢回到自己家里,直到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到该乡进行解释,农民才又把粮食送回来。

四、该县在工业品的供应和货币回笼工作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一方面由於粮食不能及时入大仓,粮食公司不肯给农民付款,加之听说要搞优待售粮储蓄,农民弄不清是什么意思,普遍产生了怕政府买粮不给钱的思想顾虑。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见农民一时拿不到钱,怕完不成供应任务,造成货物积压,发了大批盖有供销合作社公章的空白条子,农民要买多少钱的货物,只要到乡政府填一张空白条子就可以,所以,该县有些区便发生了农民群众抢购工业品的现象。供销合作社的套鞋、胶鞋、布疋、食油、食盐供不应求,有的合作社连雪花膏也被抢购一空。有一个农民买了三个手电筒,有人问他买三个电筒干什么,他说:“我搞副业,有时走夜路须要一个电筒,我母亲活这么大年纪没有用过电筒,这次要买一个,我老婆参加冬学学习,也须要一个。”有的农民买两双套鞋,说是一又省穿一又长穿。有的农村妇女买雪花膏一买就是几瓶。农民买了一件卫生衣,售货员又主动拿出卫生裤,农民买了卫生裤,售货员又主动拿出小孩帽子,总之,生怕农民不肯多买东西。结果,该县农民购买工业品(绝大部分是生活日用品)回笼的数字,达到全县农民售粮款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超过控制数字五分之二还多。该县九区、十四区个别农民购买工业品的钱数超过了自己的售粮款。因而,当现款发下来的时候,有些买多了工业品的农民便到合作社要求退货,退又退不了,使农民遭到很大损失。同时,由於通过工业品供应的回笼货币数字超过计划,银行储蓄的回笼任务恐怕不能全部完成了(已完成储蓄回笼任务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据中国人民银行鄱阳支行农村金融股股长刘仲榜说,该县供销合作社打空白条子发给农民,并通过乡干部动员农民购买工业品的做法,是得到县委同意的。而且这种空白条子只发给雇、贫、中农,不发给地主、富农,说是为了照顾雇、贫、中农的利益,这样就更加促使农民抢购工业品,结果到发现款的时候,真正得到利益的不是雇、贫、中农,而是少数地主和富农,因为有些农民购买了过多的生活日用品,已失去明春扩大生产投资的能力。(汪德鉴)


来源:1954年1月9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来源: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