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蒙绥地区第一期粮食统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954.01.25


【本刊讯】蒙绥地区各旗县在召开了三级扩干会议、采取各种方式向农民进行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的宣传后,由於农民阶级觉悟的提高,以及在党团员积极分子的带动下,售粮热情很高。截至去年十二月底,基本上已完成了第一期的粮食统购计划。这一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不少地区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缺点:

一、有些地区在布置粮食统购任务时,存在着层层追加任务的现象。如兴和县分配的任务是三千万斤,而县向各区分配任务是三千一百五十万斤,并要全县争取超额完成三千七百万斤。而区向乡、乡向村分配任务时,也是层层追加。这样层层追加的结果,就打乱了上级根据各地产量而研究出的比较精确的计划数字。在某些粮食产量较少的地区,易形成强挤硬挤的偏向。

二、有些地区宣传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与统购统销政策时,不够普遍和深入,因此有些农民存在思想顾虑,不愿出卖余粮。还有些地区发生冒进现象,如科左后旗四区向阳村,没有很好深入宣传,就发动农民自报卖粮数字,结果仅完成一半任务(后又重新发动群众)。武川县七区水沟子村由於宣传工作不深入,农民思想尚未搞通,购粮工作组就发动农民岳四在群众会上自报产量,结果岳未报,有的农民就当场揭露他的存粮数字。会后,岳四边走边骂,当天晚间(十二月二十四日)岳即上吊自杀(后被发觉解下未死)。有些地区对偏僻的小村宣传不够,特别对广大妇女宣传的更差,因此在购粮工作中存在“妇女拉丈夫后腿”的现象。

根据各地反映,农民群众大体上有五种思想顾虑:

(1)怕余粮卖多了提高成份;(2)怕卖粮后粮价上涨;(3)怕余粮卖完后闹灾荒买不到粮;(4)怕货币贬值;(5)怕缺粮时政府不供应。

三、在验收粮食中存在着混乱现象,有些地区经常发生把头等粮食划为二等粮,把二等粮划为头等粮的现象。在价格上,有的地区也时常变动,因此影响了收购工作。如布特哈旗,粮食价格变动过五次,不但农民不满,甚至有些干部也很有意见。如有的干部说:我们向农民宣传动员时说一年一价,晚卖不如早卖,为什么现在粮价经常变动呢?有的农民向村干部要保票:保证粮价不涨就卖粮。

四、地区差价过高、收粮付款不及时。如兴和县与交界地区(如河北省的柴沟堡、商都、山西天镇、阳高和集宁等地)相距数里,每斤差价一、二百元不等(兴和县粮价低)。而粮价较高的地区,物价却较低,因此在统购前农民都愿到粮价较高的旗县卖粮。有些地区购粮付款不及时,而以白条子顶替现款。如扎赉特旗某区合作社开白条三百三十八张,合人民币一亿七千八百多万元。农民把粮送到合作社却得不到现款,因此也影响了农民卖粮的积极性。

五、由於宣传和教育工作做的不够,个别农民卖粮掺假。如归绥县郝沁营子村赵耀所卖的三百六十斤糜子中,掺砂十一斤。武川县小泉村富农傅三有出售三袋小麦,掺砂百余斤(口袋两头装好粮,中间装掺砂粮)。类似上述现象,各地发现不少。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执行“优粮优价、分等论价”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六、物资供应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区适合农民需要的物品供不应求,不适合农民需要的物品却准备了不少。如科左中旗农民迫切需要牲畜(牛、马、羊),但因没有来源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至於农民所需要的麻袋、豆油、豆饼、大车以及木料和冬季搞副业所用之工具等,也未能及时供应。而农民所不需要的绿炮台烟却存了不少。

由於牲畜供不应求,就使牲畜价格上涨。如有一匹马卖主要三百九十万元,而买主(农民)却给三百九十五万元。农民认为多给五万元没什么,只要买到马就可以。此外,内蒙古东部区还有些农民因在本区买不到牲畜,而到东北去买牲畜。据某县一个区的统计,一天平均开出三百张到外地去买牲畜的介绍信,因而影响了本地区货币回笼工作。

七、有些干部以消极对抗的态度去对待统购工作。如通辽县某主要负责干部,因对统购工作采取对抗态度,因此被调职反省。此外还有个别干部听到统购消息后,就抢购大米、白面。如归绥市某些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个别旗县均有类似情况。武东县县长吴雨亭,知道计划供应消息后,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早八点,给旗下营粮食局业务股股长王福来打长途电话,要五袋好白面和三十斤大米。当时集宁专署已指示停止出售细粮,王福来即告知粮食局张志,而张志因“情面难却”,批准卖给。吴雨亭买后隔十余天才付款。(此事监委正调查处理中)

八、不法私商向国营商店套购面粉。如沙县在去年十一月初旬,有四个奸商连续三天套购面粉达四千斤。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打发工人到包头冒充市民,一天六、七次的向国营套购面粉。此外,还有的奸商造谣说:“今年遭下灾了,国家也要收购,因此供应就有了限制。”(据内蒙古日报、绥远日报联合版十四日“内部参考资料”编)


来源:1954年1月25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来源: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