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昔阳四级干部长期坚持参加劳动
1963.03.26
新华社二十五日讯:“干部参加了劳动,能看到,能听到,能说到,能做到,生产一定搞得好。”这是山西省昔阳县人民公社社员对干部参加劳动的赞美。
昔阳县从县到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各级干部,自人民公社化以来,长期以普通社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劳动,在参加生产中领导生产,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去年,这个县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两级干部,平均每人实做劳动日二百七十三个。县和公社两级脱产干部,下乡到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参加劳动。
去年,县级干部在生产队里做的劳动日,每人平均六十二个;公社干部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平均每人做了八十二个劳动日。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最多的沾尚公社干部,平均每人做了一百三十九个劳动日。这个县的各级干部通过和社员一起劳动,同群众建立了像鱼水一样的亲密关系,在全县造成了勤劳的社会风气。
最近,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中共山西省委,先后通报表扬昔阳县各级干部经常参加劳动,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并且号召在农村工作的干部认真地向他们学习。华北局的通报说:“这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改进干部作风,加强具体领导,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山西省委认为干部经常参加劳动,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就能够把群众的思想和生产中的问题摸得准,吃得透,是真正做到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的一个关键。这个县的沾尚公社,原来是一个出名的穷地方,当地群众过去常说那里是“粘岭山,小脉山,亩产不过百斤关,吃没吃,穿没穿,要想富裕难上难!”人民公社成立后,这个公社的各级干部一直带头积极参加劳动,把集体生产开展得很活跃。几年来,这个公社的党委书记李千周,每年做的劳动日都在一百四十个以上,每年冬季拾粪一百多担。在干部的带动下,社员搞好生产的信心和积极性都大为提高,迅速地改变着贫困的面貌,由公社化以前吃国家的供应粮,变成有余粮卖给国家,去年就卖余粮一百五十万斤。
在有些农村干部中间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看法,他们说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越来要求越高,干部参加劳动,特别是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干部劳动过多,会影响工作。但是,昔阳县各级干部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一年比一年多。一九六二年,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干部平均实做的劳动日,比一九五九年多八十四个。他们不但没有影响工作,而且把工作、生产领导得更好了。
昔阳县的干部在劳动中,带头做重活,做脏活,做技术活,和社员一样评工记分。他们说:“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比群众更辛苦些,如果当了干部,就不积极劳动,光指手划脚,非脱离群众不可。”在干部的影响下,社员当中以勤劳为光荣的社会风气大大增长。沾尚公社社员张喜贵,从前是个有名的好逸恶劳的懒汉,去年却做了二百八十个劳动日。他说:“现在和过去不一样,干部还担大粪、看羊,自己再不好好劳动,心里也过不去。”
昔阳县干部参加劳动,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起初,不少干部对于中共昔阳县委强调干部要参加劳动,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工作任务重,自己水平低,工作和劳动有矛盾,顾了这一头,顾不了那一头。针对这种思想,县委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解决干部劳动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县委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作为鼓励干部参加劳动的思想动力。在选拔和考核干部的工作中,把对待劳动的态度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县委领导人下乡,不仅自己尽可能抽出时间参加劳动,作榜样,还检查干部的劳动情况,发现有劳动差的,及时进行教育。
为了保证干部能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劳动,这个县的领导机关,新华社二十五日讯本社记者报道:“干部参加了劳动,能看到,能听到,能说到,能做到,生产一定搞得好。”这是山西省昔阳县人民公社社员对干部参加劳动的赞美。
昔阳县从县到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各级干部,自人民公社化以来,长期以普通社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劳动,在参加生产中领导生产,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去年,这个县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两级干部,平均每人实做劳动日二百七十三个。
县和公社两级脱产干部,下乡到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参加劳动。
去年,县级干部在生产队里做的劳动日,每人平均六十二个;公社干部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平均每人做了八十二个劳动日。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最多的沾尚公社干部,平均每人做了一百三十九还从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订立必要的制度入手,提供方便的条件。县和公社严格地控制会议、表报。县委去年始终坚持这样的做法:能下去传达的,就不召开会议;能分片开的会,就不在县集中开;能在农闲开的会,就不在农忙开。各公社也采取相应措施,禁止随便耽误队干部的劳动时间。各个大队的干部,都固定到一个生产队或作业组参加劳动,和社员一样评工记分。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接受检查验收,承担生产责任。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做的劳动日,和社员一样按月公布,每季进行一次评比,劳动好的受表扬,劳动差的受批评。
现在,昔阳县的各级干部,正和广大社员一起在春耕生产第一线上奋战,他们互相鼓励,共同争取今年的农业丰收。
来源:1963年3月2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