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从中南看农村形势
《人民日报》记者 张沛
1963.03.30
在一个个公社社员纯朴、结实的笑脸上,洋溢着一派双手似乎可以触及的信心、劲头和力量。在大别山麓的农村中,我们有这种感觉。到了洞庭湖滨,同样的感觉使你振奋。来到珠江三角洲,这种感觉就更扩大了,成为一幅为丰收而战斗的广阔图景了。
中南区的许多地方,在一九六二年获得了一个好的收成。谈起了去年的好收成,人们就会谈起:党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如何深入人心,如何和千百万群众的呼吸一致。集体经济这株壮硕的大树,根,扎得更深了,枝叶,长得更茂密了。
去年冬天,人们对一九六三年的前景,就有过一些设想:它会比一九六二年更好一些。有什么理由作这种设想呢?理由有许多条,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冬季整社,中南各地,开展了一个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运动,使得党的政策更加深化了,广大的农村,社会主义的气息更浓了。成百万的生产队,通过社员大会、代表会、家庭会议,为集体规定了前进的目标。在湖北黄冈专区的麻城县,“规划四到田,一年早知道”,家喻户晓;在湖南洞庭湖滨的益阳县,人们说:“今年的规划,手摸得到,脚踏得到,稳稳当当。”在广东、河南的许许多多的生产队,人们的心中都有了底,知道今年生产些什么,生产多少,自己做多少劳动日,大致能收入多少实物,多少现金。
由下而上地制定生产规划,并且把生产和分配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就把每个人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使生产规划成为一个动员和组织人们争取今年丰收的有效手段。这是我们在中南区访问中,一个鲜明而突出的印象。
春耕生产并不是从春天开始的,整个冬季都进行着巨大的农事活动。水利、积肥和更换良种等技术改革,是活动的中心。到三月中旬,一个力争全面增产的新形势,在中南地区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
在过去几年中,河南人民和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取得了超过人们预期的胜利。不过,党员、干部和社员们,并没有把眼光停留在眼前的胜利上,人们看得更远些。在河南一百二十七个县(市)中,有二十五个县是属于碱、沙等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因此,征服碱、沙,改变这二十五个县的面貌,就成了河南人民的一个战略目标了。除涝治碱,植树固沙,发展井灌的战斗已经开始。碱、沙等这些敌人一定要征服,整个中州大地一定要日益繁荣起来。
在湖北,人们在展望今年的农业时,总是突出棉花的增产。从全国来说,湖北也是一个重要的棉产区。在一九六三年,怎样使棉花有一个比较大的增产,这是湖北上上下下第一件关心的事情。湖北的同志说:要比较大幅度地增产棉花,就要适当地扩大棉田面积。而粮食的增产,则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一些县的粮、棉、油全面增产的规划已经制定出来。麻城县红专公社第一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正青同志告诉我们,他们的大队,今年规划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以上,而棉花和油料增产的幅度还可能更大些。这个规划,有许多条切实的措施支持它。比如,全大队粮田需要的全部肥料是二十四万担,已经积了二十六万担。棉田需要的饼肥也有了着落。
拥有著名的粮食产地洞庭湖区的湖南省,今年将继续承担自己的光荣任务,向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但是,人们却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益阳县的同志们和我们谈到今年的生产规划时说:“除了水稻,我们要开辟更多的增产门路。我们不仅要使每个社员分得足够的口粮,而且要使每个社员增加集体分配的现金,使集体经济更巩固地向前发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比较单纯的粮食产区,要积极发展副业、发展多种经营。这些粮食高产区,一般是地少人多,人们精耕细作,得到了比较高的收获量。但是随着农业技术改革的逐步推行,劳动力会逐渐富余起来,同时,人们生活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发展多种经营就成为迫切的需要了。
问题还在于谁来经营。益阳县的经验是:首先和主要的应当发展集体的副业,集体的多种经营。他们说:这不只是一个经营方针问题,而且是一个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的方向问题。说得对,长春公社的新兰生产队,今年的规划,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生产队,去年每人平均从集体得到的纯收入是五十元。今年增加了种藕、养鱼、养鸭等集体经营的副业,每人可从集体分配到八十多元。如果实现了,人们将会从事实看到: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每个人有着多么大的切身利益。把集体副业放在第一位,再辅以家庭副业,在这个粮食生产的宝地,就又多了一条增加生产和增加收入的大路。洞庭湖区的人民,正在这条大路上举步前进。
越过五岭,进入广东,一切冬天的痕迹都消失了。三月初,秧苗像北方返青后的麦苗一样绿。夜晚,整个珠江三角洲灯火点点。这是一座座电动排灌站的灯光,是给农民带来更多粮食的灯光。这儿是我们祖国的另一个大粮仓,它一年收两季。在种小麦的土地上,则要收三季。仅仅满足于土地的富饶吗?不。新会县崖西公社的社员们,在一九六三年的生产规划中,要求三万亩水稻,平均每亩增产一百斤,共三百万斤。我们习惯地问他们:有把握吗?公社党委书记赵正兴同志给我们一笔一笔地算了细账,加起来,还超过三百万斤。他还谈起,和湖南一样,他们也把发展多种经营列为规划的重点之一。甘蔗、花生、柑橘、油料、猪、渔业等等的生产,都将比去年增加。这个公社在今年的分配规划中,要求平均每个人增加二十元的收入。其中十元靠稻谷,十元靠多种经营。当然,到全年结算的时候,是不是如数实现,这还要看今后的努力,也要看气候等等其它条件。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规划并不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是有许多实实在在的措施作保证的。
春耕大忙前夕,在中南区的一些地方所作的这次短促的访问,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比一九六二年更好的农村形势。实际常常跑在人们的思想前面,这个好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省里、县里、公社里、生产队里,许多同志谈起来,决定性的因素,是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大地发挥了作用。它已经深入成亿农民的心坎,化为一股巨大的力量。除此以外,还应当充分估计三个促进全面增产的重要因素:第一是,从去冬到今春,在中南广大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整社工作,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不论在湖北,还是在湖南和其它地方,为什么许许多多的生产队,都有一个充满进取心而又扎扎实实的生产规划?在领导机关或者在生产队,人们回答你的第一句话: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成果。而对于全体农民来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只是社会主义化的开始,还需要经常地、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大量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这也是很正常的。
中南区的许多地方,从去冬以来,有领导地、分批分期地对全体基层干部和社员,进行了细致的教育工作。千百万贫农下中农走在运动的前面,他们最容易接受党的教育,并且用行动影响更多的农民团结在他们的周围。基本群众树立起强大的阶级优势,寰宇都是正气,极少数的敌对阶级的分子,并不会因此放弃他们的痴心梦想,仍然要兴风作浪,但是他们捣乱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在运动中,进行了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群众路线的检查,有不对的地方,老老实实向群众说清楚,并且决心改正它。群众的回答是鼓掌欢迎。在所有教育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切实的地方,人们共同的反映是:对集体的事情更关心了。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动力,是一个促进生产新高涨的强大动力。也由于这一点,人民公社更加巩固了。
第二是,从一九五八年起建立起来的物质基础,是制定今年生产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什么许多生产队,对于今年的增产规划,具有那样充沛的信心呢?群众的心里有一个底:我们有了水。前几年建设起来的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和灌溉机具,对于一九六二年的好收成,起了重要作用。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各地又对已有的水利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今年,各个地方有效的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了。加上肥料的普遍增加,争取丰收就有了重要保证。这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大跃进是一个历史时期,衡量它、判断它,不能看一年两年。从一九五八年广泛兴起的水利建设,现在逐步发挥出它的强大威力了。
第三是,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争取今年的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访问过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观感,这就是在许多干部中,特别是许多基层的干部中,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的工作作风,尊重客观条件、办事留有余地的科学态度,正在逐步地树立起来。许多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在制定今年的生产规划的工作中,都采取了层层试点、典型试验的方法。为什么麻城县和益阳县的群众认为今年的规划实实在在?这是因为规划是经过他们自己讨论和批准的。在生产规划中一般都留有余地。特别是当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许多领导机关都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不利条件,而把指标规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然后发动群众超额完成它。
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物质基础的逐步增强,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逐步改进,这些是促使中南农村出现今天大好局面的一些基本因素。此外,应当予以充分估价的,还有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和农业越来越多的支援。好的开始,并不等于好的结尾,好的规划并不等于好的收成。在好的形势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吗?当我们在中南区访问中问各个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时,他们是谦虚而清醒的。他们提出了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有些基层干部,觉得形势好,条件好,主观的努力,似乎可以放松一些了,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自满情绪。一是,各个地方,都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生产队,或者因为条件差,或者因为领导弱,生产上和生活上都还有一些困难。至于其它大大小小的问题,也还有不少,像经营管理、技术改革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解决它。困难还是有的,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负责同志都谈到,绝不能只看到事情好的有利的方面,而应当锐意搜索一切不利的方面,包括大自然这个敌人,在今后可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最近,中南多数地区都下了雨,但是部分地区还比较干旱,这就是应当考虑到的不利方面,应当努力克服的困难方面。
从中南来看,我们的农村形势是很好的。但是,好的客观形势,并不能减轻我们肩头上的担子,相反它要求我们,更准确地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工作,更加坚韧地工作,更加踏实地工作,把一切应当做好的工作通通做好,把现实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这样,争取今年的农业丰收,就有更多更大的把握了。
来源:1963年3月3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