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北京近百名教授座谈参加“四清”的收获
杜虹
1964.06.12


新华社北京讯 北京高等院校今年已有四千八百多名教师到郊区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校的近百名教授回校后,座谈了这次参加“四清”的收获,都感到知识分子必须和工农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次下乡寻加“四清”运动的老教师中,有不少是自己积极主动要求下去的;有一些则出于形势所逼,觉得不下去不好;也有的抱着参观的态度,想下去看看究竟农村情况怎么样,体验体验生活。这批老教师下乡后,学校领导和郊区各县、社党委对他们生活都作了一些安排和照顾。总的讲,他们表现较好。

经过这次锻炼,老教师们普遍认为收获很大。铁道学院的教师说他们这次下乡做到了“四个第一”:第一次到山区;第一次到根据地;第一次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第一次学习做革命的群众工作。他们认为这次下乡锻炼有以下收获:

对农村大好形势有了具体的、形象的认识。航空学院副教授王裕齐说:“原以为农村都是油灯、土炕,下乡一看农村生活那么好,不少贫农都有了自行车、收音机,屋里电灯亮堂堂。”通过这次参加“四清”。他们也看到农村的光明前途,相信将来的形势还会更好。教授饶子范说:“我参加了贫下中农协会成立的亮牌子会,就看到根子扎对了,扎稳了,这就是无产者联合起来了,中国就不会出修正主义。”

对贫下中农开始有了些了解、有了些感情。航空学院讲师赵元康说:“下乡后头几天吃饭时,我不敢看炕、菜和碗筷是否干净,更不敢看老大娘给我端粥的手,只是半合着眼,闷着头紧张地吃饭,思想斗争得很厉害。后来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一番斗争,才闯过这一关,再到老乡家吃饭就比较自然了。”航空学院副教授王振钧谈到下乡体会时说:“我缩短了两个差距,一是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的差距,一是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的差距。

知道要以阶级观点来对待问题。铁道学院讲师谢勋丞说,这次下乡“四清”,解决了他十二年没有解决的立场问题。解放前他在学生运动中,表面上采取中间态度,实际上不支持。一九五二年思想改造运动中,大家对他的“中间”态度进行了批判,他一直搞不通。这次“四清”,他认识到“中间”立场实际上是不支持革命。

和劳动人民的思想一比,启发了不少人的自觉革命要求。有的教师对比了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感到惭愧,有的检查了个人名利思想。铁道学院副教授谭湘风说:“农村干部的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风格尤其令人感动。”他在自我检查以后深为痛切地说:“我们一切物质待遇都比农村干部好得多,有什么理由计较这、计较那,不好好工作呢?”

结合“四清”学习毛主席著作,增加了他们政治上的进步要求。航空学院副教授黄俊钦说,过去学习政治理论,从来没有这次学得生动。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什么都关系到立场、观点问题,做工作一定要立场稳、阶级观点正确。副教授王振钧说,刚下乡时工作组对扎根扎在哪里考虑很多,很久扎不下来。当时我不明白。学了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就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感到十分亲切,认识到扎根扎得对不对,是我们的工作路线问题。(杜虹)


来源:根据1964年6月12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来源: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