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雁北山区老根据地贫穷、困苦
杨义
1956.10.04


新华社大同4日讯 山西省雁北地区约占四分之三的山地(绝大部分是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从解放以来,落后、贫困面貌无大改变,好些地区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甚至比解放前还有衰退。

全区农业生产还局限于解放初期的水平。据有关部门的材料记载,全区粮食产量1949年平均亩产量六十三斤,七年的平均产量七十五斤多,相距战前亩产八斗(一百一十多斤)很远。雁北山区现有的十三万多头耕畜,比战前减少了9。5%,现有的三十九万只羊较战前减少了15%。养猪事业也有显著下降。到目前为止在老根据地还有50%的村庄土特产生产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一般水平。这些山区本来就是人稀地广,解放后许多农民不安心山区生产,纷纷下川。截止目前,据二千二百九十九个村庄统计,人口比较前减少了8。8%。仅平鲁县去年就有一万多户变卖家产或沿途乞讨流亡到张家口外等地。现在山区的人民还发愁:山上的女儿下了川,川下的妇女不上山,青年人结婚找不到对象,光棍越来越多,人口越过越少。

山区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苦。在战时破坏较严重的广灵、浑源、灵丘、平鲁、右玉等县,房屋稀少,很多人家翁婆儿媳同室居住。平鲁县二万多户中,有二千八百多户人畜共居,还有二千多户坑上没席、或有房无门窗。广灵县南山四万人口的山区只有一个农业社有余粮,全县比较富庶的上宅村每人全年收入三十一元,一般地区只二十多元。这些地区正象农民说的“坑上无席、身上无衣、人畜共居、吃水跑好几里,拿上购粮证,没钱也是买不起。”每当青黄不接的时期沿村讨饭、卖子女很普遍。由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并且在解放以来变化不大,许多农民从思想感情上和党逐渐疏远。他们普遍说:“抗战时期是根据地,建设时期没人理”;有的还说:“争江山、闹世事,哄死人不偿命”;有的老年人说:“这个党、那个党,日子长了谁也一样”。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除雁北地区冬长夏短、春旱夏涝,风多砂大,宜耕地有限等自然条件外,组织领导工作落后,也人为地助长了这种情况的发展。

首先是各级党、政部门对支援和扶助山区不力。直到现在雁北山区还是抢荒、轮荒、广种薄收。山区一般农业投资占到总收入的25%到50%,个别地区达到40%,比平川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历年来出现的草缺草贵、耕畜死亡现象,各地事先、事后解决都不够。

其次在执行政策方面存在着问题。收购价低、销售价高;山区农民吃亏很大。如在平鲁县收鸡蛋一斤二角九分,拿到大同市卖一斤就是五角三分。农民卖一只羊本来值十二、三元,食品公司压价只给五、六元。农民换葫麻油时一斤葫麻折合一角四分,但出卖一斤葫麻只得九分。工业品和其它日用品价格偏高。灵丘县每斤盐定价一角六分,毗邻的河北省溗源、阜平县只卖一角一分多。山地一人负担标准亩征农业税十五斤半到十八斤半,这些地区产量低、投资大,一般说来平均二亩多地产一个标准亩的产量,与平川地区一亩地产一到两个标准亩产量相差很大。收购余粮,山地每人平均留粮三百二十斤,灾区低到二百二十斤,扣的过紧过死。

另外,长期忽视了山区的建设问题。有些山区到现在不仅没有平路,连高桥小路也没有,土特产下山运价太大。今年雨季,灵丘县南山、冉庄、山楼等村运不到粮,每人一天只能供应四、五两;山上的炭下不来,城美、平川烤不上炭。目前,平鲁县还有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学校,有病请不到医生。雁北大部分地区可以种树,树秧不缺,群众习惯种树,但是各级党、政部门对这些投资少、收益大的生产都抓的不紧。群众对领导号召植树反映是:说的好听,作的稀松。


来源:1956年10月4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来源: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