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夏收捷报处处传 一处更比一处高
1958.06.15


王明进创小麦亩产4353斤

红光赶过卫星,一亩亩产3650斤

永胜胜过红光,五亩亩产3664斤


新华社武汉15日电 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一点零三一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四千三百五十三斤又十二两五钱多,比河南省遂平县卫星社创造的小麦亩产三千五百三十斤又七两五钱还多八百二十三斤又五两。

这个惊人的丰产纪录是二十二岁的共青团员、生产队副队长王明进在试验地里创造的。参加验收的除中共襄阳地委验收工作组外,还有谷城县副县长李宪靖,华中农 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文畅、县农业技术站站长周志忠,以及乡社干部和许多社员。他们仔细丈量了这块地,并且亲自打场、过秤。

这块地紧靠汉水边,五年前还是一块荒地。去年乡党支部号召人人种高产试验地后,王明进便在这一亩多地里种了小麦,规划亩产二千斤。当时谁也不相信,种地很 有经验的刘积斗老汉带着不信任的口吻向王明进说:“你能收两千斤?”从这以后,决心高产的王明进就不再提规划的事,埋头苦干起来。他认真学习和发展了本乡 1956年创造小麦千斤高产的劳动模范蓝世江的经验,把这块油沙地用双铧犁直耕一遍,横耕一遍,前后耕了四次,耕深七寸以上。去年秋天,这块地的玉米、豆 子都被水淹了,他把玉米、豆子翻作底肥,因为已经很肥了,再没分层施肥,只是随种下了五十担牛栏粪作为种肥。播种采用交叉条播的方法,四寸宽的播幅,两寸 多宽的行距,下了三十四斤经过泥选和赛力散药剂拌过的南大二四一九良种。小麦拔节前后,又追施了两次化肥,第一次硫酸铵十斤,第二次过磷酸钙十二斤,并且 每次还锄了草。因此,这块地的小麦长得特别好。

经验收人员测算,这块地的小麦达到了一百二十多万株,最大的麦穗有一百二十多粒,平均每穗有四十五粒,不仅麦粒多,而且籽粒饱满,经过实秤,一万一千多粒就有一斤,结果打出麦子四千四百八十八斤十二两。

王明进创造小麦高产奇迹的消息传出后,中共襄阳地委第一书记赵修,谷城县委第一书记沈汉民,都特地赶往星光社向王明进和社员们祝贺。现在王明进正在总结增产经验,进一步挖掘潜力,争取明年亩产达到五千斤。


新华社天津15日电 河北省临漳县城关镇红光农业社第七生产队的一亩零一厘麦田,共收小麦三千六百八十七斤四两,创造了亩产三千六百五十斤以上的高额丰产 纪录,比河南省遂平县卫星社的“卫星”还高一百二十斤多。这块丰产田是由第七队队长杨庆丰、副队长孙慎秀和村支部书记孙慎连培养的。13日收割打场时,中 共临漳县委副书记刘文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唐暄和城关镇委书记、红光社主任、副主任、技术干部等都到场验收。他们丈量土地,进行单收单打,并到场上过了 秤。

去年杨庆丰曾在这一亩零一厘土地上培养了亩产双千斤的高额丰产纪录:麦季每亩收小麦一千零九十五斤,麦茬谷子亩产一千零六十斤。去年小麦播种时,杨庆丰等 决心要在这一块地上创造亩产小麦一千五百斤的产量。这块地去年是丰产田,土质较肥沃,小麦播种时又施底肥一万二千斤、饼肥五十斤。土地采用套耕的方法,深 耕到八寸多。麦种是平原五零良种,并用信石拌了种,共下种二十五斤。行距一尺二寸,播幅四寸。麦苗出土后,他们看到棵数较少,行距太宽,又在原来的行距中 加播了一行,播了十斤种。在麦田管理方面,年前年后根据土质和麦苗生长情况浇了十次水。冬季追施粗肥六千斤,灌人粪尿六十担,发青时施化肥三十斤,提苗、 孕穗时又各追饼肥五十斤,孕穗时并加施了化肥三十斤。还突出地解决了小麦不倒伏的问题,在麦苗拔节时追钾肥三千斤,扬花时喷磷一次,在春节后掌握了浇小 水。所以到小麦收割时没有发生一点倒伏现象。小麦成熟时每亩合一百一十万株,株高三尺左右。秸秆虽然不很高,但是穗头很大,平均每穗五十五到六十粒。

杨庆丰等创造高额丰产田的经过,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土地潜力无穷,要想创造高额产量必须时时刻刻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原来杨庆丰在搞这块试验田时,计划亩产 一千五百斤。收麦以前社与社开展评比时,评产为二千斤。小麦成熟后社内评产时又评为亩产二千八百斤。可是现在实打的结果,每亩却产三千六百五十斤以上。这 一生动事实使他们的思想大大解放。打场以后,他们立即制订了夏种计划,准备把这块土地进行深翻,施底肥三万斤,种上二马牙玉米,间作甘薯,保证玉米亩产二 千斤,甘薯亩产六千斤(折粮一千五百斤),共计产粮三千五百斤。收了玉米、甘薯以后,再种小麦,明年要求小麦亩产五千斤。


新华社武汉15日电 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永胜社第一生产队有五亩小麦,经过中共襄阳地委、光化县委联合验收组详细验收,平均亩产量达三千六百六十四斤又十五两。

根据测算结果,平均每亩有一百一十万零五千九百五十穗,平均每穗三十八粒。这五亩小麦获得高产的主要经验是:(1)在耕作上贯彻了深耕细作,三犁三耙,随 犁随耙,深耕六寸以上。(2)匀播密植和适时早播,每亩下种三十斤,全部经过赛力散药剂拌种,寒露前两天播种。(3)底肥充足。(4)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普遍锄了四次草,年前两次,年后两次,保证了麦苗生长旺盛。



来源:195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