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这是事实,这是奇迹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郑建楠
1958.08.14
我很荣幸地参加孝感早稻丰产验收工作,我亲眼看到长风社早稻亩产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一斤的高产奇迹。
7月30日这一天,社主任官木生和青年突击队员们种植的一亩二分一厘高产田收割了。我和一百二十多位验收代表一道了解了这块田的土壤性质,检查了这块田的植株密度,穗数和粒重,验收了这块田的稻谷产量,证实了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奇迹。
首先,从这块田的土壤性质来看:这块田是“死马干土”,这种土壤性质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过去常年产量百把斤,而今他们变死土为良田,变低产为高产,产量翻百番。这是事实,这是奇迹。
其次,从植株密度、穗数和粒重来看:这块田的株距一点四寸,行距一点六五寸,亩插二十五万九千四百多蔸,每蔸平均十一点三五穗,多的二十一穗,少的七至八 穗,每亩有二百九十四万零八百穗,每穗平均有实谷八十八点六粒,每斤粒数一万七千粒,如按一平方市尺面积计算,就有五百穗,可收干谷二点五斤多(植株、密 度都留有标本)。他们创造出史无前例的高度密植增产典型,这是事实,这是奇迹。
第三,从获得高产的技术措施来看:他们的经验是“掇秧全苗,早、密、肥、深”,他们主要掌握掇秧密植,根外追肥这两个主要环节,增加密度,保证穗数、粒 数,提高粒重,获得高额丰产。在具体做法上:(1)掇秧密植,他们创造性地发扬了传统的掇秧经验,采取稀植掇秧(掇秧密度每亩约七万多蔸,比一般掇秧稀一 半),延长掇秧秧龄(计四十五天,比一般掇秧时间约长一倍),这样在掇秧田内保持通风透光,供给足够的肥份,增加每蔸的有效分蘖,完成秧苗的营养生长并进 入到穗形成阶段,保证了每蔸穗数和粒数。到6月17日打苞时,把同品种、同秧龄的掇秧补植在另一掇秧田内,采取行间加行,株间加株,小蔸补大,缺蔸补齐的 办法,增加每亩蔸数。(2)根外追肥,在掇秧移入本田后,他们也成功的应用连续根外追肥的先进技术,从6月20日至7月5日的期间内,连续根外追肥十二 次,每次用过磷酸钙一斤,草木灰五斤,人尿一桶(约四十五斤)加水一百斤,满足在高度密植情况下营养需要,从而提高粒重,使千粒重提高到二十九点四克,比 同品种的一般田粒重增加15%左右。他们这样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以及大胆首创在秧苗打苞时的移栽办法,这是事实,这是奇迹。
这块田虽然获得一万五千多斤的高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这里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如
(1)在掇秧田采取措施,抑制无效分蘖,把粒数少的小穗培育成大穗,或改用早粳16号或其他粒数、粒重较高的品种,用同样的密度,产量还会提高。(2)在现有密度基础上,再增加蔸数,产量更可大大提高。
这个奇迹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个奇迹告诉我们:只要政治挂帅,人们思想大跃进,就必然带来了生产大跃进。长风社的青年突击队员们,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具体领导下,突击队员们思想大解放,拿出冲天的革命干劲,因而创造出这个高产奇迹。
这个奇迹还告诉我们:“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这一条真理。长风社创造这个高产奇迹,他们没有什么好条件,也没有什么特殊工具,更没有什么“专家”指导,他 们有的是钻劲和干劲,信心和决心,就这样创造出奇迹。这对“观潮派”、“怀疑派”、“条件论”者、“生产到顶论”者以及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土地报酬渐减 论”等等的谎言谬论,是一个有力的驳斥和回击。
这个奇迹又告诉我们,长风社的掇秧密植经验有着重大的生产和科学意义。他们创造性地发扬掇秧经验和运用先进技术,更大胆地首创秧苗在打苞时移栽的成功事 例,这为高度密植保证每亩获得最高穗数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遗留下来的掇秧田还可补插一季晚稻,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产更多的粮食。
这个奇迹又告诉我以及我们所有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新的农业科学已经在农村中、在农民群众的丰产田中不断涌现,今天出现的奇迹已经不是三千斤、五千斤, 而是一万斤、两万斤甚至更高。我深深感到这个形势逼人,不容许我们再缓步挡车或彷徨不前,而要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要我们走出研 究所,走向农村,深入生产实践,虚心地向农民群众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真正做到农业科学为生产服务,这是我 在这次验收中获得的最大启示和教育。
来源:195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