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迈向共产主义的伟大变革——东风人民公社诞生
《陕西日报》消息
1958.08.21
为了迎接生产跃进的更大高潮,大力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在群众迫切的要求下,西安市雁塔区东风人民公社于7月27日正式诞生。这个共产主义的萌芽刚一破土而生,就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和农民的思想上引起了巨大的变化。
小村小社成了绊脚石
东风人民公社是由原山门口乡的18个小社合并成立的,包括2,472户,14,821人。这18个农业社原来都是以村为单位,从建社到现在,生产连年增长,到今年夏收时,小麦产量平均近400斤,接近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但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特别是从去冬开始农业生产大跃进以后,全乡社员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更迫切地要求迅速实现电气化、机械化、工业化,更殷切地要求办更多的文化教育、福利卫生等事业。可是,由于小村小社,人少力量小,资金不够,却不能更快地达到他们的这些要求。如甘家寨社要安装电动水车,买了小变压器不够用,要买大的却用不了。高家堡、曹家堡等几个社,因为安装不起变压器,把电线空挂了几个月,却一直不能实现电气化。甚至由于社多,社小,各社之间插花地特别多,不仅影响拖拉机的耕作,连使用较大型的新式农具也不方便。各社劳力、土地也很不平衡,土地多劳力少的社,甚至把不少地种荒了。如木塔寨社土地多,劳力少,影响产量不能很快提高。乡上曾设法组织各社在劳畜力上互相协作支援,因为劳动代价问题有时解决不好,常影响彼此不能很好支援。特别是社办工业,较大一点的工厂,小社因为人力物力不足都办不起。
随着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在社员思想上也引起了新变化。广大妇女社员,在生产大跃进的鼓舞下,很想贡献更多的力量,但是却离不开锅台、炕边,摆不开孩子们的拖累,都感到很苦闷。青壮年社员在各地无数高产“卫星”的激励下,也想大干一场,送它几个“卫星”上天。但是由于社小力量弱,无法发挥青年们的积极性。今年20多岁的青年李智孝,从合作干校回到杜城农业社试验站时,社里只划给一亩大的一块土地,每天使用的还是些老弱瘦牛,无法施展力量。社干部们根据自己亲身领导经验,感受就更多了。闸口村社原是全乡成立最早的社,因为社规模太小(只20多户),骨干力量又弱,一切发展都受限制,生产不能有很大的跃进。社主任翟恒选每次听到别人说社的规模三、五年不变的话时,总要熬煎自己社今后怎么发展。他说他们建社虽然走在了前边,但是如果不再并成大社,生产总是跑不到前头去。这些现象和影响,随着不断出现的生产高潮,都促使社员们产生了并大社的要求。
访“卫星”,找到前进道路
今年这里快要夏收的时候,河南省遂平县卫星社创造了亩产小麦3,000多斤的纪录。这个消息吸引着雁塔区的干部和群众,他们自动组成了一个七人参观团去遂平参观。山门口乡党委副书记邢瑞林也参加了。经过参观,他们了解到卫星社不仅仅放出了高产“卫星”,特别是那里正进行着2,000多户人的并社工作,工、农、商、学、兵都被纳入了社的组织,全社生产组织已基本军事化了,到处都是一片冲天的社会主义干劲。参观回来后,邢瑞林就立即召开乡党委扩大会议,第二天接着又召开全乡各社队长以上480多人的干部会议,进行传达。河南卫星社的事实,有如爆炸的原子核一样,顿时在全多干部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乡社员在社干部的领导下,也展开了学习卫星社的大讨论。绝大多数社员都热烈拥护并大社,并且提议把全乡18个社都组织在一起。但是还有不同的意见,有些社员怀疑成立象卫星社那样的组织,今后劳动会不会自由,表示不赞成那样大社的组织。愿合并大社的社员讲得很有理,他们说,只有大社才能进行分工分业,甚至成立专业队,能务农的就务农,能做工的就办工厂,有食堂、有产院、有托儿组织,专业才能不忙乱、不劳累;小社在这里就是样子,搞了这不能搞那,但是什么都得搞,象现在这样倒是劳动不自由。大家都一致同意这种说法。这时,有些社员又怕成立公社会减少收入。各社、队经过辩论,都列举了一些活生生的现实事例来说理。如本乡的春光、沙井等八个较大的社,生产都比小社发展快,社员收入也多,证明规模较大的社有发展前途,比小社优越。这一场大辩论,促使全乡18个社的社员,都赞成和拥护成立全乡一社的办法,并且以平坟、办食堂的实际行动,敲锣打鼓地向乡党委报喜,表示要做新社社员。
大辩论,认清社大好处多
在建立公社的过程中,由于全乡将要并成一个大社,首先争执的就是大社的体制机构问题。经过社员辩论的结果,认为根据便于集体领导和便于发展生产的原则,在党的领导方面乡社可以合一,组织一套机构一套人马,乡党委书记就兼任社党委书记。因此把党委会委员由原来的8名增加到13名,并设立常委会,下设了工业、组织、宣传、生产四个部。在党委会的经一领导下,又设立了社的团委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关于社管会的组成,是按每30户选举一名的比例,组成社员代表大会,由党委书记担任主席。在社员代表会上产生21人的管理委员会,下面分设工业、财经、农业、文教卫生、副业、畜牧、治安保卫、水利建设等8科,以及信用、商业两个部。党委副书记担任社长,乡长担任副社长。关于各部门的具体领导问题,根据统一经营、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电气化、机械化、农业生产、工厂、学校等,都初步进行了职权的划分。社员们认为这样办公社有十二大优越性:(一)最重要的是能够便利党的领导,可以使党的政策方针一竿子插到底;(二)能够大量精简机构,解放干部力量投入各项生产;(三)能解决大办地方工业问题,实行工农业并举;(四)能统一支配势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五)能够大力发展文教事业,实现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六)能大力进行土地调整,因地制宜划分耕作区,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潜力;(七)能统一规划和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八)便利统一安排电气化和机械化,促进生产大跃进;(九)能彻底解决插花地问题,便利社员耕作;(十)能统一规划道路,增加耕地面积;(十一)能集中统一调剂资金和公共积累,用到发展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十二)能统一安排社员的生活、学习和居住等问题。
有了公社 干劲更大
随着公社的酝酿和建立,山门口乡就开始了一个不平常的大变化。全乡社员都以高度的共产主义风格,和从未有过的冲天干劲,展开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公社成立的运动。从6月26日开始酝酿建立公社起,全体社员在“人人学文化,个个攻科学”的口号下,到现在已办起7所业余中学,2所技术夜校,16所三合一学校,1所红专大学;成立了6个农业试验站,16个科学研究室,1个气象站;又组织了3个剧团,16个俱乐部,83块黑板报,71个读报组,迅速在全社96%以上的青壮年中扫除了文盲。另外,全社还成立了1所医院、2个分院,1个妇产院,41个集体食堂,5个缝纫厂,21个幼儿园,使近6,000名妇女长期摆脱了家务劳动,直接参加了各项工农业生产。老太婆们都欢呼“社会主义已经到来”,表示还要多活几年。过去小社时办不到的事情,随着公社的成立,一切都不在话下。沙井村社过去只投资30多元举办的日产只两三斤糠醛的糠醛厂(制造人造纤维和橡胶的原料),在公社投资千元的扶助下,估计将来每天可出产糠醛一百五、六十斤,产值达700多元。现在,全社就办起11个面粉厂、1个养猪场和铁、木业等124个大小工厂。过去南部8个安装不起变压器的村子,在全公社的支持下也都安起了变压器。现在全社的磨面、轧花、水车、照明等,都基本实现了电气化。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社员们更在“白战太阳夜战星,努力加油赶卫星,超湖北、赶河南,越秦岭、过江南,亩产粮食超过万”的豪语下,建立了72块明年亩产4万斤到6万斤的小麦卫星田,正在加紧作务250多亩亩产2,000斤到4,000斤籽棉的棉花卫星田。全公社只三天时间,就给14,000多亩玉米、谷子和棉花施上了追肥,给2,300多亩玉米进行了人工授粉,1,200多亩棉田进行了整枝。社员们还计划兴建200亩大的“东风养鱼湖”和400亩大的“东风花果山”。
现在全公社社员,正以无限充沛的精力,大踏步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着。全公社今年就要力争实现粮食2,000斤社。秋田玉米在上过一、两万斤追肥的基础上,现又在追施二次万斤追肥。社里未来的工业、农业、社员住宅、道路等,也已初步规划就绪。体现公社性质的分配原则,除今年秋田由各队自负盈亏外,全社计划将迅速向工资制或固定工值的办法过渡,并且已选定在徐家庄和山门口生产队,试行工资制的分配办法,以便研究和取得经验,最后确定公社的分配原则。
来源:(1958年8月21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