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卫星”高挂漾濞县 引出高产万万斤平坡社中稻亩产三万三千斤
《云南日报》
1958.09.06


本报下关5日电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平坡乡平坡社的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农民,射出我省第一个中稻高产大“卫星”。他们在一亩零九厘梯田里创造出亩产三万三千四百九十二斤四两二钱的惊人奇迹。

平坡乡平坡社的少数民族社员创造高产记录的这块梯田,是该乡党委会、平坡社社管会和第三生产队的试验田。试验田里,谷秆密密麻麻,简直无法分出株行距,不能以丛数来计算。上面铺着一厚层沉甸甸的谷穗,鸡蛋放在上面落不下去,小孩子可以在上面走来走去,大人也可以睡在上面。这块田由一百五十多个社员,从9月2日上午七时开始收割,接连收了两天零一个夜晚、一个早上,到4日上午十点多钟才收割完毕。为了给外地的群众参观,他们留下了二厘三未收,只收割了一亩零六厘七,共收得湿谷四万二千七百九十八斤一两,晒干扬净后得净干谷三万五千七百三十六斤四两,折合亩产三万三千四百九十二斤四两二钱。这块高产田经过五次丈量,收割时并由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谢芳草、大理自治州妇联副主任李琳娥和漾濞县县长常结根验收。在验收过程中,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刘林元,大理地委第一书记欧根、第二书记王民等曾经到现场查看。

平坡社能放出亩产三万多斤的中稻高产大“卫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不起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是来自天赐,而是他们敢于打破迷信,和保守思想作斗争,充分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战胜万难,最后得到的果实。这个社自然条件很不好,是山区河谷地带,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北依点苍山,南望红山,西洱河由东向西横流而过。全社境内没有一块平坝,都是梯田,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每一台梯级高差一公尺多,面积有一亩的田都很难找到。这块试验田也是两块组成的。全部水田依靠点苍山上流下的雪水来灌溉,群众叫它冷水田。过去,平坡社主要是种植包谷,有极少的一部分水田,产量也很低,亩产只是二三百斤。到去年,水田面积才逐步扩大到一千亩,和包谷相比各占一半,单位面积产量上升到六百斤。这块试验田1956年以前就是种包谷的梯地。这些,都给平坡社的社员带来很多困难,如耕作条件不方便、社员缺乏栽种水稻的经验等等。但是,对于这些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来说,困难是微不足道的。乡党委书记潘乃兴告诉记者,他们在试验田里选用了当地最优良的谷种团软谷(原来是芒市的长软谷),4月2日播种,5月10日栽插,并做到四犁四耙,深耕七寸,施厩肥四万斤为底肥。栽插的时候,实行粪水蘸秧,每百斤大粪中还放了十斤“六六六”药粉。先后薅了七道草,施了二万三千多斤追肥(堆肥和草木灰)。这段时间里,又遇到了钻心虫的灾害,灾害之严重,是当地历史上少见的。平坡社的社员没有被吓倒,他们先后在扁草、圆秆和抽穗扬花时,把虫灾彻底扑灭。第一次是用两瓶一○五九杀虫剂,喷射在试验田和它周围近三百亩稻田中,第二次在试验田里撒了三百斤“六六六”药粉;第三次又放了三万多斤苦葛藤。在整个栽培过程中,他们还和保守思想作了坚决的斗争。如在栽插中,因为社员们过去只有种植大四方棵的习惯,党委会提出试验田要密植,遭到了一部分有保守思想的社员的反对,他们说栽密了不得吃,有的甚至说:“密植如果产到两千斤,我的手掌心也可以煎出鹅蛋来!”但是尽管这一部分人不同意,他们还是坚持栽下小四方棵,一亩达四万三千丛。以后,党委书记潘乃兴又到凤仪、邓川、大理、宾川、弥渡去参观,看到外地密植比他们还好。湖北麻城放出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大“卫星”又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和启发。他们感到只有密植,才能高产。在地委书记、合作部长、县委书记们再三地鼓励下,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准备在试验田里加大密度。但是又遭到更多的人的反对,他们成天责怪和质问社干部:“加大密度将来是吃草还是吃谷子?”而另一些人又坚决主张革命,一定要创造出万斤大“卫星”,这些人说:麻城早稻能够亩产几万斤,我们的中稻又为什么不能呢?只要别人能够干出来的事,我们就能够干出来,而且还要超过它。胜利最后属于他们,8月3日到8月7日,社里进行了并秧。他们把本田的谷子全部拔起来,再深挖一尺,加一层肥料,又盖上一层土,共施下五百斤发过酵的磷矿粉、两百斤过磷酸钙、九十七挑猪粪和二十五挑人粪,再把谷子并栽在这块田里。由副乡长李明昌、社主任熊恒桃、生产队长熊继昌日夜看守管理。采取这一措施后,新的困难又来了,放水、通风等都成问题。大家就在试验田的周围,每隔一公尺打下一棵木桩,再用铁丝纵横拉起来,每天早晚,管理人员就拉动铁丝,帮助谷子通风、滤水,谷子成熟了又可以防止倒伏。田边也开了四五个水口,但水流不进田里,社员们又用竹竿掀开谷秆,让水流进田里。水一直流了两天两夜,才泡满了整块试验田。惊人的成绩创造出来了,喜讯像春雷一样传遍四方。


来源:1958年9月6日《云南日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