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驳高产“赔本论”——陕西渭南县红旗人民公社卫星田与大田投资情况调查
《人民日报》记者 王永
1958.11.11
陕西省渭南县红旗人民公社今年着手培养小麦卫星田六千多亩,占全社麦田总面积45%,要求平均亩产小麦两万斤以上,总产量达到一亿两千万斤以上,比今年的粮食总产量高出五倍左右。
当社员们开始讨论这个计划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搞大面积卫星田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把一亩地当几亩地使用。但是,也有少数 人说:“卫星田摊的本钱大,费的工多,产量虽然高一些,但和大田比较起来,也是划不来的。”这些论调,实质上是留恋“广种薄收”的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为 了驳斥这些“高产赔本论”者,我们调查了该社今年种植卫星田与大田的投资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资料来源除根据陕西省农业厅原有的调查统计材料外,并访问了几位管理大田的生产队长和卫星田的培育者。
红旗人民公社在关中平原渭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每人平均有地二点八亩,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六点一亩,每头耕畜负担耕地十一亩。耕地83%以上都 是水地,基本达到园田化标准。作物一年两熟,作务细致,产量高。这次,我们调查时,小麦、玉米以该社的第一生产队为典型,棉花以第三生产队为典型。
1958年,第一生产队共种大田小麦一千九百六十七亩,平均亩产四百斤;其中刘希杰作务组培育的一点三四亩小麦卫星田,平均亩产一千八百零六斤。该队共种 大田玉米二千二百四十六亩,平均亩产一千斤;其中刘述贤作务组培育的一点零四亩玉米卫星田,平均亩产九千五百七十五点六斤。该社第三生产队共种棉花二百八 十二亩,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四十斤;其中张秋香作务组培育的一亩棉花卫星田,亩产皮棉一千五百五十六点一斤。
基本情况
关于生产投资的情况:刘希杰作务组培育的小麦卫星田,共耕地五次,打土块一次,耙、耱各十次,追肥七次,中耕除草三次,踏压麦苗一次,防霜三次,防虫二 次,加上选种、拌种、播种和收获等农活,平均每亩共用去人工三十点三个劳动日,畜工十六点九五个;共施肥五万六千二百八十五斤(其中油渣五十斤,化肥二十 五斤,其他肥五万六千二百一十斤),种子二十六斤,农药六斤,以上共折合人民币一百一十五元四角;平均每亩收小麦一千八百零六斤,麦秸草二千七百斤,麦糠 一百八十斤,共折合二百三十元一角二分。该组的大田小麦,共耕地二次,耙地四次,追肥四次,中耕除草二次,踏压麦苗一次,防霜三次,防虫二次,加上选种、 播种、收获等农活,平均每亩共用去人工十三点四个劳动日,畜工十点零五个,肥料三万五千零二十五斤(化肥二十五斤,有机肥料三万五千斤),种子二十斤,农 药四斤,共折合人民币六十二元七角;平均每亩收小麦四百斤,麦秸草六百斤,麦糠四十斤,共折合五十一元。两相比较:卫星田比大田多用人工125.7%,畜 工68.6%,肥料60.6%,种子30%,农药50%;每亩收益比大田多一百七十九元一角二分,为大田的二点五一倍。
刘述贤作务组的玉米卫星田,共用人工四十二点三五个,畜工八点六五个,肥料五万零五百斤,加上种子、农药等共折合人民币一百四十一元四角七分,共收益一千 零三十六元三角七分。大田共用人工十六点九五个,畜工九点六个,肥料四万零三十五斤,共折合七十二元九角七分,每亩收益一百一十七元六角五分。卫星田比大 田多投资193.8%,多收益八点六倍。
张秋香作务组的棉花卫星田,共用人工一百一十一点六三个,畜工六点九一五个,肥料四万一千七百一十斤,加上其他费用共折合人民币二百三十五元七角二分,共 收益一千五百三十六元三角七分;大田共用人工十八点零五个,畜工二十四点五二五个,肥料二万四千零九十五斤,加上其他费用共折合四十九元八角,共收益一百 四十二元。卫星田比大田多投资三点七倍,多收益九点八二倍。
投资和产值
这些情况的了解,对于搞卫星田是否赔本的问题是个有力的说明。原来有些人一提搞卫星田,就唉声叹气地说:“咱可赔不起哪个‘本’!”可是究竟“赔”在那里 呢?谁也说不上来;因为他们从没有算过细账,只是从印象出发而已。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该社的小麦、玉米、棉花三种卫星田,平均每亩投入劳动日六十一点 四四个,每亩产值九百三十四元二角九分;而大田平均每亩投入劳动日十六点一个,每亩产值一百零三元五角五分。两相比较,卫星田所投资的劳动日虽比大田高出 三倍,而产值却比大田高出八倍以上。
当我们把这笔账摊开来时,过去那些叫喊赔本的人,才有点恍然大悟,但还是半信半疑。因为,单只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并不能正确地说明增产的程度,生产费用的多少在这里具有重大意义。
“高产赔本论”者说:搞卫星田是“摊的猪钱,喝的牛肉汤”,实际上也就是反对给卫星田多投资;他们又说:咱们这里土质好,见苗收一半,那里用得着花那么多 的本钱,岂不是白糟蹋?这是过去小农经济的标准,对今天社会主义大生产来说,见苗收一半的说法,已经靠不住了。卫星田的生产投资是不是多了呢?它们在产值 中所占的比例如何?请看附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麦、玉米、棉花三种卫星田,每亩平均的生产费用仅占每亩平均产值的17.57%,而大田的平均生产费用却占每亩平均产值的59.7%。 卫星田每亩平均生产费用虽高于大田165.59%,而产值则高于大田的802.25%。这说明给卫星田投资多,并不是拿上“猪肉”换“牛肉”,而是拿上 “银子”换“金子”。
生产费用之间的比例
有些“高产赔本论”者,虽然口头上并不反对给卫星田多投资,可是碰到具体问题却常常扯皮。他们认为:“庄稼活也得有个尺寸,上多少粪,花多少工得搭配停 当,不能乱来”。今年各生产队在卫星田的投资上,扯皮最大的是肥料问题,几乎每个卫星田的培育者,都为肥料问题大伤脑筋,有些姑娘因为要不下肥料哭鼻子。 究竟卫星田的粪是不是过多了呢?各种生产费用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我们也作了些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卫星田每亩平均生产费用共为一百六十四元一角九 分,其中劳动工资占56.05%,畜力费占6.88%,肥料费占34.03%,种子费占0.77%,农药费占2.30%。而大田每亩平均生产费用为六十一 元八角二分,其中劳动工资占39.15%,畜力费占13.03%,肥料费占44.66%,种子费占2.04%,农药费占1.11%。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卫 星田的劳动工资无论绝对数字或比例都高于大田,农药费也是如此。这说明加工愈多创造的劳动价值愈高。但也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卫星田的肥料费从绝对数字上 看虽高于大田一倍以上,但从比例上看却低于大田,这说明卫星田的肥料施用量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如果能适当地加大施肥量,卫星田的产量将会更高。
劳动日的价值
有些青年人为了给卫星田加工,冒雨下地干活,或是晚上在月光下推水车浇地,有的领导人不但不给他们记工分,不支持他们的干劲和热情,反而担心会因此降低社里的劳动日价值,怕卫星田沾大田的光。实际情况怎样呢?请看附表二。
“高产赔本论”者说:卫星田的高产是拿银钱“箍”成的,意思是说拿多少钱买多少货,这有什么稀奇呢?其实不对,从附表二中可以看出:把卫星田和大田的全部 生产费用扣除后,从净收入上看,卫星田也高于大田。卫星田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十三元六角七分,而大田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三元七角九分,卫星田比大田高出两 倍半。这说明卫星田并没有降低全社劳动日价值,而是提高了劳动日价值;也就是说卫星田并没有沾大田的光,而是大田沾了卫星田的光。
以上材料,从各方面证明:卫星田投资虽多,但并不赔本。可是有个生产队长姬寿山却从侧方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不反对搞卫星田,但我认为把现在用于一 亩卫星田里的工夫和肥料、药剂等,分别使用在两三亩土地上,那么产量就会高于一亩卫星田。”为了具体地分析这种论点的错误,我们进一步以该社副主任刘述贤 的玉米卫星田和社员李万寿、杨倍雅、刘增寿三人的玉米丰产田作了一些对比调查。
按照姬寿山的说法,把刘述贤的玉米卫星田里使用的工夫、肥料、药剂等分散到李万寿、杨倍雅、刘增寿的地里去,一定要超过刘述贤九千五百七十五斤的产量。可 是从调查中得知:李、杨、刘三人的产量合起来只有八千六百三十一斤,并没有超过刘述贤,而且所使用的肥料、工夫却大大超过了刘述贤。刘述贤每个劳动日创造 的价值是一百八十斤玉米,而李、杨、刘三人平均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是八十六斤玉米。这说明分散肥料、工夫的做法,并不能增加粮食总产量,而是降低了粮食产 量。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卫星田的生产经验,给农作物加工加肥要适时适量,充分发挥各项增产措施的联因互补作用,达到各项因子累进增产的效果。如果把用工、 肥料等分散后,就破坏了这种规律,因而也不能达到累进增产的致果。
所以目前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土地上多投资多加工,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盲目地降低生产成本。即是从经济核算的观点上 来说,在生产投资方面虽然要尽量地精打细算,避免浪费,但也不能盲目地压缩生产投资,如果把明年的六千多亩卫星田的投资,都压缩到大田水平,那将使全社少 收四千多万斤粮食,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呢!
来源:1958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