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河南省登封县1958年—1962年地方工业规划(草案)
1958.03.17
我县位于嵩山脚下,白沙水库上游,颍河纵贯全县,长达60余华里,形成群山包围的槽形地带。有着较丰富的水土资源和矿藏资源。除大量的土特产以外,就地下资源来看,有煤、铁、铅、磷、金、银、铝、重晶石、硫磺、石棉、石墨、石英、云母、水晶石等几十种,仅无烟煤和烟煤就有700平方公里的煤田,约等于我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县矿藏虽多,但开采很少,因此群众说:“住在宝山不见宝,终年穷的受不了。”现在我县只有县、社营煤矿6个,电厂、铁工厂、面粉厂、肥皂厂等13个,手工业社17个,职工1,200余人。1957年总产值216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1,622万元的13.2%,技术水平也较低,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还很不够,特别是当前出现了全面大跃进的政治形势后,更显得工业落后于农业了。因此,随着高潮形势的到来,就要求工业随着农业,乘风破浪,兼程前进,以达到全县迅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交通现代化、水利机械化和电气化。为此,我们在总结过去发展地方工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工业急速发展,猛烈前进。我们的方针是:“全党动手,全民兴办,眼睛向下,自力更生,人人筹资,社社建厂,苦战三年,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现代化而奋斗。”奋斗的方向是:“一年普遍建厂,到处开花;二年工业赶上农业总产值(粮食亩产1,000斤),实现水利自流灌溉和机械化;三年实现农业机械化;四年实现沼气电气化。”即五年全县四化(水利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沼气电气化、交通运输车子化)、五网(肥料网、交通运输网、动力网、土、特产加工网)。实现我们所理想的“耕地不用牛,照明不用油,机器处处响,工厂社社有,农村工业化,年年大丰收”美好幸福的社会主义山区景象。
为了实现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必须大力开展反浪费、反保守,比先进、比多快好省的整风运动,掀起一个“人人筹资金、处处挖潜力、社社办工厂、联合建工程、上下紧密协作”的建设千厂、百站的工业网运动。具体规划如下:
(一)迅速发展机器制造和修配工业,大力支援农业技术革命。扩建城关铁工厂为机械制造厂,配合国家大工业,负担起水利机械和农业机械化的制造任务。1958年上半年投资15万元到20万元,增添丈二龙门刨床、万能洗车、卷版机、电焊机、一吨重电锤、卷钢机、搪钢机等各一部。并分别在芦店、大冶、告成、大金店、颍阳、东金店等集镇建立六座大型农具修配厂、81个小型修配站,达到小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形成全县机械修配网。1958年下半年开始试制煤气机、锅驼机、小型万能拖拉机,并创造发明农业耕作、水利设备、交通运输的各种改良机器150种。城关机械厂工人增加到400人,产值增到625万元,占1957年产值69倍。1962年前6个修配厂投资36万元,产值达到1,590万元,占1957年产值170倍。
(二)大力兴建化学肥料、细菌肥料、颗粒肥料厂,以支援农业大丰收。从1958年起在城关、马爻、曲河等地各建一个年产8,000吨的化学肥料厂,在芦店、大冶、告成、东金店、大金店、颍阳等六个大集镇建立年产20,000斤的细菌肥料厂各一个。每乡建立一个年产2,000吨的综合肥料厂(包括颗粒肥料厂、骨粉肥料厂、鱼粉肥料农肥等)。此外,每一个生产队都要在1958年建立年产1,000吨的颗粒肥料厂。大型的由国家兴建,初步计划投资300万元,总产值达到1,780万元。小型的由社队联合兴办和自己办,使其形成一个以化学肥枓为中心的肥料网。
(三)大力发展电力工业,保证工农业生产和照明需要。从1958年起将城关火力发电厂,由原来40瓩,扩建为240瓩,供机械厂、面粉厂等工厂和城关附近村庄生产、照明用电。电厂职工达到50人,投资35万元,产值达到20万元(不变价格)。此外1958年在大金店、石道、芦店、告成、界头、水峪、颍阳等地建立容量25至50瓩的水力、火力、风力发电站20处,主要由社联合兴建,产值达到6.5万元。1962年发展到82处,形成电力网。职工发展到405人,产值达到49万元。
(四)大力发展冶炼工业,充分开采金属矿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出口需要。
1、从1958年起在庄头建立年产1,000吨的炼铁厂一座,投资100万元,职工203人,产值12万元。1962年达到年产2万吨,职工达到750人,产值360万元。
2、1958年在小花玉建立年产300吨的方铅冶炼厂一座,投资5万元,产值1.5万元。1962年投资10万元,产值3万元,职工发展到210人。
3、1958年在石坡爻建立年产300吨的黄铁矿一座(包括冶炼在内),投资10万元,产值39万元。1962年投资20万元,产值达到78万元,职工发展到400人。
(五)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群众的消费需要,在现有6个煤矿的基础上,首先扩建施村煤矿,再新建煤矿3个(瑶坡山、张沟、王村)。1958年计划生产81万吨煤,产值达到653万元。1962年投资达到300万元,产量达到450万吨,产值达到3,600万元,职工达到3,540人。
(六)开采非金属矿藏,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根据资源情况,投资少、开采容易、技术简单,一般交给乡社来搞。1958年在下列地区开矿石厂七处:1、在送表刘楼新建年产—万吨重晶石厂;2、在草帽沟新建年产2吨云母厂;3、在桑楼新建年产450吨的营石厂;4、在石坡爻新建年产800吨的方解石厂;5、在白坪新建年产1,000吨的石墨厂;6,在新庄新建年产200吨的石棉厂;7、在城关建立年产600吨陶瓷药厂。以上总共投资5,000元,产量4,052吨,产值达到116万元;1962年产值达到348万元,发展15个厂,职工达到2,460人,产量达到12万吨。
(七)大量利用农产品和土特产品,发展加工工业,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在集中产区和部门业务结合,分别建立以下加工工厂:1、在大金店建立年产1,000吨机器榨油厂一座:2、在城关或大金店建立年产1,000吨的酿酒厂两座(果子酒);3、建立年产3,000吨的稻谷加工厂;4、在颍阳等地新建年产100吨棉杆皮加工厂三座(包括织麻袋);5、建立年产20吨的烤胶和皮革厂两座;6、新建年产1,500绳的造纸厂一座;7、在城关、大金店、颍阳、君召、石道、告成、东金店、大冶、芦店等地建立八个服装厂,并计划在十大集镇分别建立制糖厂、食品加工厂、肉食蛋品加工厂、机制瓦厂、陶瓷厂、木器厂、玻璃厂、肥皂厂、棉籽剥绒厂等30个,投资15万元,产值564万元。1962年根据生产的需要,发展45个厂,职工达到8,000人,投资30万元,产值达到1,130万元。
(八)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给交通运输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等各方面的工作带来了繁重的任务。各项工作必须跟上去,特别是交通运输业要大力发展。以十大集镇为中心,构成交通网,四通八达,乡乡通汽车和马车,社社通架子车,全县车子化。
总之,1958乍要普遍建厂,逐步扩大。职工人数计划达到5,885人,投资达到784.5万元,总产值达到3,81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201万元的41.4%;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5,384万元的70.9%。1962年达到职工31,955人,投资791万元,总产值1,13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688亿元的67%。
为完成上述任务,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在全体职工中,大张旗鼓的雷厉风行的开展反浪费、反保守,比先进、比多快好省的运动,使其认识不节约就是浪费,不增产就是保守,不先进就后进,不多快好省,就是少、慢、坏、费。通过这一运动,使广大职工明确为谁劳动,以树立领导阶级的责任感,达到勤俭建国的目的;通过这一运动,提高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勇气,大胆的创造、试制新产品,为全县人民开展技术革命准备好技术设备;通过这一运动,揭发坏人坏事,打破束缚生产发展的规章制度,作到思想解决,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智慧。
(二)组织社会主义大协作,是地方工业大跃进的重要保证。今后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大协作,当成制度,组织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国营与地方国营之间、厂与厂之间、学校与工厂之间的协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互相支援解决困难。具体解决三种关系:1.城乡关系;2.城镇关系;3.厂厂关系。县每年举行四次协作会,乡镇每月一次。
(三)澄清地下资源,是办好工业的先决条件。必须加强报矿工作的领导,要求1958年6月前基本搞清矿藏资源;1.组织以工业部门为主,吸收10个人参加的查矿小组,进行鉴定化验,并奖励群众报矿;2.进行简单的勘探,弄清储量;3.对于报矿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
(四)解决资金问题。根据以上规划,用钱很多,解决办法是勤俭办工业,挖掘潜力,自立更生。计划1958年六月以前筹资二百万元,全年筹资八百余万元(不包括国家投资)。基本办法有十种:1.采取联合投资办工业;2.组织非工业系统,投资办工厂,计划筹资五十万元;3.发动全县干部职工投资储蓄,计划筹资一百余万元;4.计划发动群众投资八十万元(包括投资、投料、出劳力);5.工业手工业开展勤俭办厂运动,扩大公共积累,计划筹资一百万元;6.调整财政预算,节约各种非生产投资,计划筹资四百余万元;7.协作资金,先交钱后交产品,多方协作互相帮助解决一部;8.从社会游资、银行贷款中解决五十万元;9.加速资金周转改进工厂管理,也可解决一些问题;10.最后还需国家帮助解决二百万元。
(五)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就地培养、外援为付。”1958年全县培养各种技术人材850人;1962年培养5,000人。1.计划从社、乡、知识分子中吸收80人,转建军人中吸收150人,中小教员中吸收100人,机关干部中归队150人,中小学毕业生中挑选2,520人、青年工人中培养500人、师父带徒弟1,500人;2.举办工业技术训练班,组织乡、社中学生到厂学习,选拔农业社、手工业工人,集中训练,每年两个月。吸收部分中学生,厂、社的技术工人,成立业余技术学校学习,聘请中等学校的理化教员和老技术工人讲课;3.小等学校附设实验工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打下技术基础;4.组织干部和工人与先进工厂订立协作合同,培养人材;5.到外地参观交流经验;6.定出具体计划分期培养。五年内培养铁匠240人,石匠500人,裁缝50人,机械工人3,000人。
(六)领导问题。县建立地方工业筹备委员会,由蔡振忠、张诚、朱锡周分别任正、副主任;下设办公室,以加强领导。
来源: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