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我们要在地上建立天堂”
巴金
1959.10.07
前不久,中国各大城市的报纸上刊载了一条引人注意的新闻:中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电影制片厂正在合作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新闻的标题也就是影片的名字: “我们要在地上建立天堂。”德国大诗人亨·海?的这一句诗不仅说出了今天中德两国人民伟大的抱负,而且也说明了我们两国人民正在从事的极其光荣的事业。这 条新闻引起了普遍的、热烈的欢迎。我已经听见好些人用热情的语言在谈论这部影片的内容。也有人甚至预言这部影片将来上演时的盛况。
我觉得新闻发表得正是时候。在最近这些日子里人们常常在谈论中德两国的友谊。因为我们两个共和国诞生在十年前的同一个月份里,我们两国人民正在以万分欢乐的心情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纪念日。
我们两国人民有过不同的经历,也遭遇过不同的灾祸,但终于由不同的路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在我们两个共和国里太阳一天一天不断地在往上升,工农业的 生产一天一天地在往上涨,文化教育一天比一天地普及发展。人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地改善,团结乐观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地加浓。十年并不是很长的时期,而且我 们也不想过分地渲染我们的成就。但是经过了十年的斗争和建设以后,我们两国人民可以豪迈地说出我们心里的话:在地上建立天堂。
不用说在影片里人们可以看见我们两国人民怎样在建立天堂。影片会把观众带到建设工地,带到工厂,带到农村,带到学校和其它地方,让观众们看到许多动人的场 面,让观众们体验到各种沸腾的生活,让观众们体会到两国人民的燃烧的心。而尤其感动人的就是两国人民互相支援、真诚合作的亲密友谊,这种友谊贯串着整个影片。
在沸腾的生活里,我们到处看见这种友谊开放出来的美丽的花朵。用不着我一一列举十年来新中国建设上辉煌的成就中有多少德国朋友的心血。我也常常听见德国朋 友讲起我们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对德国人民的支持和鼓舞。最近我有机会去参观浙江省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工地,在那里住了四个晚上。这个地方三年前还是荒山,甚 至是虎豹出没之地,可是过一个时期就在水上筑起了高达一百零五米的拦河大坝;在荒山上修起了现代化的大楼。这个水电站还没有建成发电,一部分工人又动身到 另一个更大的水电站的建设工地去了。新安江水电站不久就会开始发电,在这个工地上我遇见了好些工人,他们中间有的来自东北的丰满,河北的官厅,有的来自浙 江省的黄坛口,有的还到过四川的狮子滩,他们告诉我,有少数人已经到瓯江水电站的建设工地去了,还有更多的人可能要到那里去,因为这里的工作已经做好大 半,那里的工作正在开展;他们也可能到别的省份去,因为别的省份也在建设这样的水电站,或者正在准备建设。有一个从东北来的装管子的工人告诉我,他当初来 到这里,除了青山绿水,就只见一片荒凉,他亲眼看见平地上建起了高楼,从荒山的黑夜亮起了一片灯海,可是他不等厂房建成开始发电,就要到别处去做开辟的工作了。他谈起这些事情,倒十分高兴,他有两个理由,一则看见祖国的工业建设事业非常兴旺;二则知道自己能够在这些建设事业上尽一份力量。像这样的把整个国 家当作自己的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处奔走的人,我在新安江见过不少,在别的地方也见过很多。在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这样的人,他们把个人的命运连系在集 体的命运上,他们更关心的并不是个人的利益却是集体的幸福。所以在每一个工地上,不论是修建水电站,或者修建工厂,或者修建宿舍,或者修建办公大楼;在每一个工厂里,不论它生产的是什么物品;在每一个农村和矿山,不论地点是在祖国的东南西北,人们总是忘我地辛勤劳动,想出种种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工 作做得更快、更好。
我去新安江的时候,我走过几个地方,访问了几个人民公社,那些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看到的是满足丰富以及社员们那种冲天的干劲 与乐观的信心。在新安江我听见过工人们的壮语,他们曾经在那一条比河床还低的四百六十多米长的“廊道”里工作,当时江水暴涨,洪水有可能封住“廊道”的出 口洞门,工地的现场指挥部发出了几次命令才使得他们放下工作。后来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肯出来,是否曾想到自己的安全。他们的回答是“只想趁着洪水还不会进 来的时候,把灌浆的工作做好。大坝的安全才是我们自己的安全,这关系着子孙万代的幸福!”这些新安江工人的豪迈的声音也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者的声 音。今天不论在穷乡僻壤、天涯海角,都可以听见这种响亮的声音。“为子孙万代的幸福。”这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眼睛永远望着前面,他们要 在地上建立天堂,也正是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图画。
我在新安江也看到一幅美丽的图画。在朱家埠工人生活区中有一所设备很完善的托儿所。我站在清洁、风凉、明亮的饭厅窗外看孩子们愉快地用餐。孩子们吃完饭抬 起圆圆的胖脸含笑地招呼我。我离开托儿所的时候,活泼的孩子们摇着手亲切地唤道:“叔叔,再见!”看见他们我就想起我的没有笑声的童年;看见他们我又想到 他们的在工地上忘我劳动的父母,我多么羡慕他们。
我们的德国朋友可以给我的这些话作证。因为在新安江生活和工作的还有德国的专家。我见到了四个从来比锡来的德国朋友,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时期了。我们 同住在紫金滩那个现代化的招待所里,而且每天在同一个饭厅里吃三顿饭。晚饭后在门前纳凉时我们也交谈过。虽然我们没有问过彼此的姓名,但是我们谈起话来觉 得非常亲切。一位年纪较大的专家是跟缆索起重机一块儿来的。缆索起重机一共两台,已经装好了一台,另一台正在准备安装。据说按照当时当地的条件,安装这样 的起重机非常困难,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后来经过德国专家和工人们仔细研究,采用了老工人的建议,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把一台起重机装好 了。我看见两个钢架像两只巨人脚似地横跨两岸,起重机从容地在空中往来,进行工作。德国专家和中国工人结了亲密的友谊。中国工人赞美德国专家工作认真负责,生活艰苦朴素。德国专家越来越热爱中国工人那种“我为人人”的无私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集体智慧。德国专家初到新安江工地的时候,还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感到寂寞,现在他觉得跟中国同志一起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然他的任务只是装好两台缆索起重机,可是他表示愿意在中国长住下去,尽自 己的力量帮助我们建设。另外三个德国人是一位年轻的专家和他的妻子女儿。女儿名叫加林,今年才六岁,但已经会讲流利的中国话,可以为她的父母(特别是母 亲)当翻译了。所有到新安江工地参观的人都知道这个小加林,而且都喜欢这个小加林。她在这里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乡一样。她把她遇到的一切的中国人都看作自己的亲人,不用说我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幸福的笑容和鸟鸣似的饶舌给新安江的人增加了不少的快乐。她会在新安江同样衷心愉快地欢度我们的伟大的节日,也欢度 她的伟大的节日。在新安江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德两国人民携手前进的深厚友谊。
新安江的生活也就是整个新中国的生活的缩影。用不着我像绘地图者那样在一张纸上画出中国的全图。从一个小小的工地就看得出整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国家的面 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今天的中国,而且是未来的中国,六亿五千万人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力援助和支持下用自己的手一步一步地在地上建立天堂。
有一天无限美好的天堂一定会在地上出现,那个时候今天的小加林会用她的滔滔不绝的口才向她的孩子们和孩子的孩子们讲她在中国新安江过的那些日子。
来源:195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