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北京部分研究技术人员对“十四条”的反映
新华通讯社 国家科委
1961.09.29
本刊讯 中央批转聂荣臻同志“关于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请法报告”和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以后,在北京的研究机构,大都级织了传达和学习,有的已在大力贯彻试行。
从几个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学习和讨论情况来看。广大研究技术人员的反映都很强烈,震动很大,学习情绪十分高涨。钢铁研究院在农场劳动的同志为了抢先阅读,不得不把文件撕开分阅。石油科学研究院有些因病休假的同志特地赶回来参加讨论。在讨论中,普遍反映“十四条”是“及时雨”,说出了每个人的心里话,感到分外亲切。认为这是党对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特别是大跃进几年以来的全面细致的总结,是科学研究机构今后工作的战斗纲领,是扫清各方面思想障碍、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多出成果、多出人材的基本政策依据;是发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宪法,其意义完全可与农业“六十条”相比美;只要领导方面认真贯彻执行,马上就可收到效果。
学习中,不少单位联系检查了一些极不正常的情况,有些人说了不少真心话。从初步揭露的一些问题看,不少中、高级研究技术人员的心情是颇不舒畅的,心里积了许多话,结了不少疙瘩。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茅以升(桥梁专家、九三学社成员、人大常委、政协副主席)说:“每逢出国,总有很高的主人翁的感觉,但一回到(研究)院里就没有了。”煤炭科学研究院煤化学研究所所长汪寅人说:“本来应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香足戒;现在是知而不言,言而不尽,言者怕罪,闻者拒戒。”不少人反映,过去总感到红是高不可攀的,不知怎样才能达到,没有信心,因此感到前途渺茫,意气消沉,领导叫做什么就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青年研究技术人员中,也由于对红与专的认识有偏差,以及任务多变、社会工作过多、培养方向不明等工作安排上的缺点,刻苦钻研之风不盛,成长不快。有人说,过去看政治书时理直气壮,要看业务书,只好躲到人背后去。医学科学院有八个留苏生都担负了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的工作,其中两人是脱产的,其余六人也只能有六分之二、三的时间做研究工作,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反映,还不如不出国,在国内进党校好。“十四条”传达后,普遍感到兴奋,感到有了奔头,表示一定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
在振奋之余,又感到怀疑,对能否彻底认真和长期坚持贯彻执行,信心不足。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党员工程师宋尔康说:“听了传达报告,鼓舞很大,但怀疑能否贯彻执行。仔细想想,联系一些具体事情,又感到非常失望。”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研究技术人员的思想。在这一阶段讨论中,群众特别拥护两条规定,即:保证研究任务相对稳定和保证六分之五研究工作时间,并要求迅速兑现。但是实现这两条的问题也最多,而且还牵涉到上下左右之间的反映,现在一个“口”只讲一个口的话,如部里要抽人下厂帮助提高产品质和恢复老产品,管编制的要精简机构,管副业生产的要劳动力,管科学研究的强调保证六分之五的研究工作时间,下面基层单位很难办事。领导有苦衷,群众有意见,并进而怀疑“十四条”空间能否贯彻执行。有些人说,怕又是一阵风,过去了就完了。
群众不仅有怀疑,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思想顾虑,还不敢畅所欲言,比较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发表感想多,揭露问题少;讨论细节多,研究政策少;谈现象多,谈本质少;谈工作多,谈思想少。尤其是较高级的和过去受过批判的研究技术人员发言不多,讲真心话的尚少。石油科学研究院程之光(留美博士、四级工程师、群众)说:“几年来得到一条经验——少说话。我平时说话不注意,一搞运动就给我算总账,以后再不敢说话了。我的目标是不当‘运动员’。”
在部分党的基层干部和行政干部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思想顾虑,甚至有抵触情绪。有些党的基层干部怕知识分子又要翘尾巴,而党的干部则将变成灰溜溜的。有的担心专家政治水平及行政能力较低,不能把业务工作领导好。而对如何改变以往习惯于发号施令、简单化的工作方法,深入细致地作好政治思想工作,把六分之一变成六分之六,则普遍感到心里无数。在行政部门和辅助部门的干部中,有些认为“十四条”只是研究室的事,与他们无关。有些对“为科学研究工作服务”想得通,而对为“科举研究工作者服务”想不通。
总的来说,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群众的思想认识已经有所提高,从而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新气象,如学术空气已经开始活跃,思想顾虑正在逐步解除。等等,目前,各研究机构正在继续动员鸣放,并对一些群众意见较多目前又有条件改进的问题,采取边整边改的方法,促使“十四条”的学习向深入发展,为坚决贯彻执行打好思想基础。(科委贯彻“十四条”办公室供稿)
来源:1961年9月29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来源: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