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广西省平乐专区和横县大批饿死人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刘远修
1957.04.16


广西省平乐专区和横县等地,去年1至7月份连续发生了半年多的严重灾荒。灾荒过后,省检查组先后两次派人调查,直到最近才结束。检查材料证明,平乐全区因灾死亡的共一千○九十五人(饿死的三百二十三人中,与缺粮有关而死的七百七十二人),因缺粮吃“代食品”致身体浮肿的五千八百八十五人,出卖妻子、改嫁的一千三百六十三人,逃荒的八千四百一十五人,卖家产渡荒的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户。死人以平乐、荔浦、富钟、贺县最多。

另,横县因缺粮致死的四百三十四人,自杀的三十八人,因吃“代食品”中毒和偷东西吃被打死的三十八人,卖妻子儿女的一百○五人,逃荒的三千七百三十四人,患浮肿病的九千三百五十人。

整个灾情的发展十分严重,不少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人民怨声载道。

形成灾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减产报增产。平乐地区1955年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旱、虫灾害,但中共平乐地委无视这一情况,只根据全区种植田亩、水利、施肥、小株密植等加上几个增产典型乡算出了全区1955年产量十三亿九千五百六十多万斤,较三定产量增加16.71%。这个数字在地委扩大会上确定后,各县委采用算大账、整思想的办法使下边把减产报成了增产。荔浦县大塘区第一次报减产27%,第二次报减产8%,第三次报保产,县委均未同意,并批评他们右倾,最后报增产7.5%才算了事。平乐县委以增产典型和算大账的办法推算全县产量,仍达不到在地委扩大会上所报的增产数时,就以南瓜、豆角,柿饼、板栗折成粮食计算。结果,各县报给地委的数字仍没有达到原确定的增产数,这时地委把各县上报数字加以调整、修改,凑够增产16.71%的数字后上报省委。据检查,平乐地区不仅1955年上报的粮食产量是虚假的,而三定产量也偏高。如全区三定产量十一亿九千万斤,1956年各县上报产量八亿二千万斤,较三定低30%还多。

二、层层加大粮食征购任务。省分配该地1955年征购数三亿五千三百○八万斤。地委分配各县为三亿七千三百九十一万斤,各县往下分时又增加了任务。由于任务过重,群众思想抵触,因而发生了严重的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行为。秋征时地委书记杨林指示富钟县委对叫苦的区乡干部该撤的撤,该换的换,并特别指出“刷”年老的党支部书记。在杨的指示下,该县撤换了三个区委书记,刷掉了二十多名党支部书记。平乐县大源乡对欠粮者施行捆、吊、脚跟、踩肚子、尖手指、冷冻、饿肚、熬通宵等手段逼迫交粮,仅被捆绑扣押的就有二十七人,全县因征购粮食问题被捕的共九十二人,致死的九人。由于以上原因,普遍购了农民的口粮。平乐县二塘区除交公粮、卖余粮外,平均每人全年只有口粮二百五十三斤,个别乡每人平均七、八十斤。省分配平乐地区1955年年度粮食统销指标一亿二千三百五十三万斤,地委实分到的是八千另二十万斤。积压数拖了很久才分下去,地委并指示各县:农村除经济作物农户外,1955年底以前一律不供应,1956年6月到1957年3月原则上不供应,3月到6月按定销面和定销量供应。

三、地、县委压制干部和群众反映灾情,灾情任其发展,是形成这次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地委书记杨林对严重饿死人的问题不但不正视,反说:我区灾情不大,死人不要背包袱。平乐县民政科写了一个灾情报告,被县委副书记批评为:上报灾情,是想得奖偿么!在一次会议上,曾有人反映下面有饿死人的现象,该县县委书记乔子久当着大家的面说:你们说饿死人,我问你砍开肚子看了没有?里面有没有大米?因此,灾情越发展越严重,直到去年7月省委救灾工作组下去后才得到制止。灾荒产生后,地委对灾荒中犯有严重错误的人员不仅不处理,反而进行提拔。对此,干部和群众极表不满。有的说:老虎不打打老鼠;虎越跳越高,拿着老鼠来开刀。

平乐专区不仅去年灾荒严重,1955、1954年都因缺粮饿死了一些人,仅富钟一个县1955、1954两年,因缺粮断炊病了一千二百九十二人。但是,这种带有历史性的错误,至今地委和某些对灾荒负有主要责任的县委主要干部,仍不检讨认错,强调过去的工作成绩,认为死人不确实。

13日在省委常委会上,检查组和省监察委员会汇报了检查情况。建议给予地委书记杨林、副书记何庶民、专员段书香和荔浦、平乐县委书记以撤职、降级处分。其他有关人员分别给以记过、警告和书面检讨处分。

会上,省委书记陈漫远提出,对这一案件要作全面分析。在粮食征购问题上,省规定的是否高了些,卡的过紧,也有责任。在粮食问题上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不是很简单的,应重视这个问题,省委对平乐的案件始终是重视的,但处理得慢了些。在错误问题上,那些事是地委决定的,那些事是个人决定的要分开。地委是有责任的。死人问题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死的?怎样死的?能不能分成两三种?数字要符合事实,对处理案件有好处,说多了不好,说少了也不好。处分问题决定后,要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公布。

因时间关系,会议确定延到下次再讨论。


来源:1957年4月16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来源: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