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饶漱石“华东第二次土改典型试验会议的经验总结”
饶漱石
1950.11.00
根据华东各地典型试验的经验,土地改革大体须经过下列步骤,即:“小心谨慎,创造典型”;“典型突破,逐步推跳”;“点面结合,全面展开”。全部过程,都是大刀阔斧和精细深入两种方式的结合;“带”、“推”、“跳”三种方法的结合。土地改革的每一步骤都是以典型乡的先行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带领和推动后续地区有阵地的前进,前一步骤为后一步骤准备好条件。这样做法既稳且快,不致“煮夹生饭”和“吃回头草”。其具体经验如下:
(一)土改工作队下乡,与当地组织结合,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着手工作,成为推动运动的先行步骤。
(二)完成一个乡的土改,一般须经过四个步骤。即:第一、土改工作开始的第一个步骤,必须很好掌握宣传教育、整顿组织、调查研究三个环节。宣传应着重充分说明关于土改全部政策,将可以做的事和不可以做的事,分清界限。整顿组织的重点,当放在整顿干部作风,充实农会组织,并视情况需要改造其领导成份。调查情况可根据旧赋册和召集老年农民及农民积极分子开调查会,进行核对。第二、按照正确标准,划分阶级成份。划分阶级一般应经过讲阶级、评阶级、通过阶级、批准阶级四步。主要应掌握地主与富农、地主与小土地出租者的界限。应先划地主,再划其他成份。要做到是地主不能遗漏,非地主不能划错,对农民不要斤斤计较。第三、按照正确政策,进行没收、征收、分配工作。没收、征收要做到有秩序,要防止地主隐瞒和破坏。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干部不许多得。分配时的基本口号是:农民团结互让,干部大公无私,目的有利生产,方法民主协商,分配公平合理,结果群众满意。第四、开庆祝大会,总结经验,纠正缺点,处理未了事项,并应迅速确定地权,动员生产。
(三)在典型乡试验完毕取得经验后,即可以一、二个乡为基点,以一个区为范围,展开全区的土改。其方法为抽调大批有经验的农民干部和工作队员,按照全面部署、重点配备的办法,展开一个区的工作。即一方面在一个区内选择一、二个乡作为基点乡,首先集中较多与较强的干部,在基点乡内以精细深入的工作方法,达到中心突破的目的;另方面在基点乡以外的各外围乡内同时分配一定数量的干部,推动全区各外围乡的工作。各外围乡应轮番调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到基点乡进行学习,基点乡应不断派干部到各外围乡报告经验,并以基点乡为中心,经常用召开全区农代会、雇贫农代表会议、青代会、妇代会等方式,进行介绍经验和统一部署全区的工作。这种以基点乡“带”全区各外围乡的办法,只要各外围乡的工作进度比基点乡慢一步或两步,即不致出大的偏差。在一个区完成土改的,即可以一个县为范围,以完成土改区为基点,向四面八方“推”,及抽出大批干部和有经验的农民积极分子向外县“跳”,造成点面结合,全面展开的局面。
(四)对落后乡村,应放在后面解决;应采取外力推动与内部发动相结合的办法,打开落后乡的局面。如因封建势力较强,则当首先打击地主恶霸;如因组织不纯,则当首先改革领导。在全区运动开展后,应从多方面运用先进乡的影响,去推动和突破落后乡的工作。
(五)完成土地改革的关键,是依靠放手发动群众。在群众尚无准备,领导尚无经验,及对客观情况尚不熟悉的条件下,强调谨慎小心、稳步前进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但在群众已有准备,领导已有经验,及客观情况已经明瞭的条件下,必须强调放手发动群众,大胆展开运动。因为土地改革是一场严重的斗争,只有依靠千百万群众自己的力量和斗争,只有充分发挥最广大群众的自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的完成土地改革。因此,任何强迫命令或包办代替的作风都是有害的,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六)发动群众运动与推动斗争高潮当注意掌握两个重要环节,即:一方面要善于广泛运用农民代表会议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方式,以动员教育和团结最广大群众,建立农村中最广泛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造成最广大群众反封建的运动高潮;另方面又要善于及时发现及大胆使用在运动中 涌现出来的大批当地群众干部,并依靠这些当地群众干部,来领导群众和掌握运动,以便从群众斗争和运动中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农会组织,并及时克服运动中的偏向。
(七)对地主阶级斗争应采取分别对待,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罪大的恶霸地主,当由政府主动逮捕法办。这不但便于发动群众,且可以避免乱打乱杀现象的发生。对于破坏土改的不法地主,当按照惩治不法地主条例,普遍运用人民法庭,配合群众运动,坚决予以镇压。对一般有劣迹的地主,应发动群众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对守法并向群众低头的地主,应宽大处理。对开明士绅应加照顾。在土改过程中,群众自觉的诉苦运动应普通展开,以便揭发地主罪恶,提高群众觉悟。
(八)凡属土地分配完毕、封建制度已经消灭的地区,应即进行总结经验,结束土改。在这些地区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组织民兵、进行民主建政、开展合作社工作及教育训练当地农民积极分子,准备新区农村普遍建党的条件。
来源:《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