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武训其人其事
谢兴尧
1951.05.30
为了讨论“武训传”,需要弄清楚武训的生平事迹和许多与武训有直接关系的事实。武训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究竟是怎样“兴学”的呢?本文打算对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的客观的资料。
一、武训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
武训的一生是处在中国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的时期。他生于一八三八年(清道光十八年),两年之后(一八四○年)便是“鸦片战争”。他死于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两年之前是“甲午之战”,两年之后是“戊戌政变”。在这几十年中,国内有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有北方捻军、西南回民的反清运动,还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满清皇帝奕詝(咸丰)走死热河,反帝反封建的所谓“教案”到处发生。这一时期实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武训是今平原省(前属山东省)堂邑县西北柳林镇武家庄的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之家。他的大排行是第七,原名“武七”,后来临清州尹庄鸿烈为他改名为“武训”。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死了。传说他曾想上学读书,他的母亲崔氏说:“书,不是穷人念的。”但他仍然常到地主家专馆门外去偷听,想请求入学,又受到地主家教师的呵斥和辱骂。他七岁时母亲又死了(据清山东巡抚袁树勋“请宣付史馆立传折”及沙明远“记武训兴学始末”所述)。从此他便受他伯母的抚养,跟他哥哥武谦学种地。十五岁时到他姨父张老板家扛小活(即作童工),受尽虐待,被逼离开张家。十七岁到馆陶县薛店庄的大地主李老辫家去扛了三年活,因为洒了点猪食,倒贴了春联,曾被李老辫辱骂苦打。他每年的工钱是十六吊,但在他作了三年工以后,李老辫欺他不识字,用假账骗他,不但不给他三年的工钱,还吞没了他姐姐带给他的钱,并且反诬他讹诈,把他痛打一顿,推出门去。因为这样,他就把他所受的痛苦归咎于不识字。据说:他在一个破庙里昏睡了三天以后,他就到处疯疯癫癫地向人要钱要饭,口里不停地说要办“义学”。当地的人们都说他是患了“义学症”,又因他糊涂,所以叫他做“傻七”或“武豆沫”(赵局度“武训兴学碑文”)。
武训的青年时代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起义时代。一八五三年(清咸丰三年)洪秀全攻克南京,捻军张乐行在安徽蒙城起义,时武训正十五岁。次年(一八五四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克堂邑邻县临清州城,又在临清附近高唐州坚守了半年之久,而捻军则一直在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各地反抗清军,并以山东曹州、巨野一带为根据地,直至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才被满清所攻破。两年以后,一八七○年又有天津爱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即封建统治者所称的“天津教案”。
对于所有这些事变,武训都置之不闻不问。当一八五九年(清咸丰九年)武训二十一岁时,英法联军正攻打大沽、天津,在那紧张的形势下,他“行乞兴学”反更积极。他在行乞时唱过三十多首歌,其中有:“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不嫌多,不嫌少、舍些金钱修义学;又有名,又行好,文昌帝君知道了,准叫你子子孙孙坐八抬大轿。”
武训的行乞用了许多离奇和丑恶的方法,来引人注意。他在二十三岁时把头上的辫子剃掉,只在一边留下小桃形的一撮发,结成小辫。为了哄小孩们的钱,他常玩竖鼎、蝎子爬、打车轮、以及给人做马骑一类的把戏。曾有一次,“有一富翁有一匹好骡子,他对武训说:豆沫,你若能将骡粪蛋吃下一个,我可以把这头快骡捐给你。武训……即把骡粪蛋塞进口内吃下,牵了骡子就走。”(韩多峰“以武训先生作镜子”)。他又以吃蛇蝎砖瓦来吓唬人给钱。此外,他也间或作些推磨、推碾、割麦子、浇园、挑担、拉车、捻线头、编鞶带、轧棉花、纺线等来赚钱维持生活。但这些收入都是很少的。
到他三十岁(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时,和他哥哥分家得到三亩地,变卖了一百二十吊钱,加上他自己积存的九十吊,合计二百一十吊。交由武进士娄峻岭、进士杨树芳二人替他向穷人放债生息,从此他成为高利贷者,并因此而又成了大地主,这便是他办“义学”的真实经济基础。他放债的利钱很大,一年就本利相等。因此从他三十一岁起到他五十岁时(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因本利来回滚的结果,他在柳林已有土地二百三十多亩,现钱二千八百多吊。
一八八八年春天,柳林镇“义学”正式成立,定名为“崇贤义塾”。这时他和满清的知县、巡抚等大官都已有了往来。他利用这种地位,又到处包办男女婚姻和田房交易。据他的学生沙明远所记他的“兴学始末”,他曾“与城镇儿女代联姻戚,躬为媒妁,并经纪田房交易,凡村妪里叟无不识武豆沫者。媒妁与行乞于集会间所得之资财,达千缗巨额焉。”他自己也唱道:“义学症,作媒红,这桩亲事容易成。”
这时候,他的哥哥见他发了财,曾向他借钱。据说:“其兄托乡邻乞贷,先生不许,后来租给他兄长的田地,因为不肯缴纳租金,也被他辞去。并愤激的歌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谁养家,谁肥己,准备上天雷神击。”(汪濂泉“武训先生的精神”。及至他的伯母(另一说是他的母亲)死了,他哥哥叫他回家守灵,他说:“回家守灵可以,不过哭一声你得给我一百钱。”老乡们都说“武豆沫就光认得钱”(臧克家“武训义学症”)。
一八九○年(清光绪十六年)武训五十二岁。馆陶县千佛寺有个了证和尚,也想在杨二庄办一个“义学”,曾把一部分庙产捐出来,买了八十多亩地,修了十多间房子,一切都已齐备,只是缺少开办费。武训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到千佛寺去找了证和尚,并愿补助他二百三十吊钱,于是杨二庄“义塾”,便很容易地成立起来,定名为“馆陶杨二庄义塾”。
武训的名望更大了,由放账滚来的钱更多了。此时(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他常到临清城乡去“行乞”,但这位要饭的,总住在绅士施善政家里,再也不住破庙了。因临清曾被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克,后又被清军屠杀而萧条残破,武训便与施善政商量,想在临清创办第三个“义学”。一年以后有满清王朝的学部侍郎裕德路过临清,被武训拦着募捐,他捐了二百两银子。武训便又在临清西南关御史巷用四百两银子买下了一所宅基,一八九四年开始兴工,次年落成,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正式开学。除了存款外,又添购了两处铺房,六百亩学田,每年能收租子三百多吊,这是武训创办的第三所“义学”,称为“临清御史巷义学”。就在这年的夏天,武训死了。一般传记都说他死在临清御史巷“义塾”,还有说他死在“屋檐下边”的,其实他是老死在施善政家里的(见陈恩普“武训兴学碑文”及龚积炳“临清武训学校颂”)。
附:
武训活动时期以华北为中心的国内大事年表
公历、清历 | 武训年岁 | 大事记 |
一八五三年(清 咸丰三年) | 十五 |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捻军张乐行在蒙城起义。 |
一八五四年(清 咸丰四年) | 十六 | 太平北伐军攻克山东金乡、郓城、临清等地。清知州张积功将城内粮食焚毁,太平军杀之。 |
一八五五年(清 咸丰五年) | 十七 | 清将僧格林沁围攻太平军于河北高唐州、山东冯官屯。杜文秀在云南大理起义。 |
一八五六年(清 咸丰六年) | 十八 | 捻军张乐行攻克前河南省夏邑,围攻归德。 |
一八六○年(清 咸丰十年) | 二十二 | 英法联军破天津入北京。烧圆明园。奕詝(咸丰)逃往热河。 |
一八六一年(清 咸丰十一年) | 二十三 | 捻军败僧格林沁清军于山东菏泽。 |
一八六二年(清 同治元年) | 二十四 | 捻军张乐行与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在安徽会合。 |
一八六三年(清 同治二年) | 二十五 | 捻军张总愚与陈大喜进攻直东 ,清廷调僧格林沁警卫畿南。 |
一八六四年(清 同治三年) | 二十六 | 太平天国天京(南京)被清军攻陷,天王等殉难。 |
一八六五年(清 同治四年) | 二十七 | 捻军大部入山东曹县、定陶、 郓城、巨野各地,在郓城西北 阵斩清将僧格林沁,清军全军覆没。 |
一八六六年(清 同治五年) | 二十八 | 捻军张总愚及太平军赖文光屡次攻入曹州、巨野。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 |
一八六七年(清 同治六年) | 二十九 | 东捻军再入山东,突过运河。 |
一八六八年(清 同治七年) | 三十 | 因捻军北趋、京师戒严。 |
一八七○年(清 同治九年) | 三十二 | 天津“教案”。 |
一八七七年(清 光绪三年) | 三十九 | 天津镇总兵周盛传部起义反清。 |
一八八三年(清 光绪九年) | 四十五 | 法军进攻越南。 |
一八八四年(清 光绪十年) | 四十六 | 法军进攻中国。 |
一八八五年(清 光绪十一年) | 四十七 | 孙中山开始革命运动。 |
一八八六年(清 光绪十二年) | 四十八 | 英并缅甸。清廷置台湾省。 |
一八九一年(清 光绪十七年) | 五十三 | 清廷命查拿哥老会。李鸿章立北洋海军。 |
一八九四年(清 光绪二十年) | 五十六 | 中日甲午之战。日军渡鸭绿江,侵入辽东,大肆焚掠。 |
一八九五年(清 光绪二十一年) | 五十七 | 中国战败,清廷派李鸿章赴日议和。孙中山设兴中会。 |
一八九六年(清 光绪二十二年) | 五十八 | 因山东曹州单县一带刀客起义,清廷命江南山东各督抚会剿。 |
一八九八年(清 光绪二十四年) | 死后二年 | 戊戌政变。 |
二、武训是怎样兴学的?
武训二十一岁时,便喊出“兴学”的口号,直至他三十一岁,还是只见他“行乞”,并没见他“兴学”。及和他哥哥分了家,把三亩地卖了一百二十吊钱,加上他十年的积蓄九十吊,这才有二百一十吊钱。他把这钱交地主娄峻岭、杨树芳二人替他放债生息。从此他由乞丐一变而为高利贷者,又由“行乞兴学”的空谈,变为“放债兴学”的实际。他自己说:“存本钱,生利钱,兴义学,没心烦。”又说:“穷的使,富的保,办个义学错不了。”关于他的行乞生活,据云:“放债生息,以备修学之用,肩挑二小篓,一篓贮行佣器具,一篓贮债簿而裹一油布,盖放债则跪求人写于簿内,以油布裹簿,恐道途雨沾湿也。”(赵局度“武训兴学碑文”)这说明他是“放债兴学”,而不是什么“行乞兴学”。由是本利来回滚,滚了将近二十年,又加买了土地,收取地租,到他五十岁时(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就已经“积资巨万”了。他在柳林镇修建“义学”时,地主郭芬捐地一亩八分,监生穆云捐地二亩作为校基,修建校舍二十余间,围以墙垣(张元亨“武训兴学记”)。修建费总共用四千七百八十七吊,除了他已有的二千八百吊外,其余不敷的由杨树芳向当地绅耆募捐,全部工程和经费都由杨树芳“董理”。
柳林镇“崇贤义塾”成立后,堂邑知县郭春煦去义学视察,和他谈话,并赠他十两银子。接着便是山东巡抚张曜接到堂邑县郭春煦的报告后,特别邀请他到省城去,捐给他二百两银子,另外还给他一本用黄绫做的盖了大印的捐册,叫他大胆劝募。他因为募款多了,不再“跪求人写于簿内”,就请他的族孙武茂林帮他管理账目。他实际上成了官派的筹款大员了。
至于一八九○年(清光绪十六年)馆陶杨二庄义学的建立,几乎完全是了证和尚所做的,他只补助了二百三十吊钱,便把这所义学写在他的名下。这时的武训,不只在社会上好募捐,即郭春煦、张曜等的捐银也用不完。
武训在两年之间,一连成立了两所“义学”,所以“后至临清,声誉大著,历任州牧及学正,上至巡抚藩臬皆乐为捐输,土人亦重视之。”(陈恩普“武训先生兴学记”)。一八九一年后,他要想在临清办第三个“义学”,便有学部侍郎裕德捐银二百两、在御史巷大兴土木,一八九五年校址落成,次年即正式开学。他的传记说:“除了存款外,又添购了两处铺房,六百亩学田。”它的经费非常充裕。
我们若替武训结算一下,他在三十年间有案可查的大宗收入,共银四百一十两,钱四千六百零八吊,土地九百一十三亩八分。支出是银四百两,钱五千零十七吊。买学田的时候花多少钱则无从查考。武训办“义学”时,据张曜的奏片说,在柳林镇共拿出七千多吊钱(连土地二百三十亩在内),合二千两银子。后来馆陶杨二庄、临清御史巷两义学,则大半都是别人的钱,所以成立得更加顺利了。
武训捐资兴学收支表
收入: 银钱数(或土地房屋) | 捐款人 | 支出:用项 | 地方 |
钱二千八百吊 | 武训 | 四千七百八十七吊 | 柳林镇修房二十间 |
钱一千五百七十八吊 | 邻村公捐 | 二百三十吊 | (开办 杨二庄费) |
地二百三十亩(柳林镇) | 武训 | 银四百两(买校址) | 御史巷 |
地一亩八分(柳林镇) | 郭芬 | 买铺房两处 | 御史巷 |
地二亩(柳林镇) | 穆云 | 学田六百亩 | 御史巷 |
银十两 | 郭春煦 | XX | XX |
银二百两 | 张曜 | XX | XX |
地八十亩(杨二庄) | 了证和尚 | XX | XX |
房十余间(杨二庄) | 了证和尚 | XX | XX |
钱二百三十吊(杨二庄) | 武训 | XX | XX |
银二百两(御史巷) | 裕德 | XX | XX |
至于他对银钱的处理办法,他的学生沙明远记其兴学始末曾说:“自一缗至千缗,其利之相积,错落万端,而日利、月利、年利又纷歧杂揉,变幻无不至。训既不知书,复不通数理,惟恃一心记忆,则纤微奇零,无弗综贯。故身为债权者数十年,未尝有债务纠葛事。”可见武训放债却是很精细的。山东通志武训传也说他:“岁以三分计息,铢积寸累,遂至巨万。”武训所放的利钱,实际上比三分还要高,他是“一年子母可以相等”(臧克家“武训的义学症”)。武训的钱,便是这样剥削来的。
至于他这三个义学,究竟造就出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才?按“义学”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早的一个是柳林镇的“崇贤义塾”。这个“义塾”分为经蒙两馆,蒙馆启蒙,经馆读经。教师是寿张县的举人崔准和聊城县的进士顾仲安。全塾最初有正式学生三十余人,外课生二十余人,共五十余人(据张曜奏片),到了后来只有十二人,地方政府让它再补充十八名(据堂邑知县陈瑗复臬司禀)。由教师的地位,教学的内容,学生的人数看,都可以想像学生的成份不会是贫苦的农民子弟。学生中可考的,就有一个“髫龄在塾,目睹苦操”的民国初年众议院议员沙明远。
由此可见,武训的所谓“行乞兴学”,固然是一个绝大的欺骗,而武训用高利、地租、官僚捐助三种农民血汗来给地主子弟办学,还称这种不义之学为“义学”,也是一个绝大的欺骗。
来源:《人民日报》1951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