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有关武训的一些新材料
1951.07.02


(一)义塾经费来源及摊派情况


其经费来源除靠土地收入、募捐外,尚不定期向各界人民摊派。如当时柳林镇富农梁少孔(六十亩地十口人)曾被派捐十二元,折米四百余斤。临清德聚钱铺股东王敏轩反映,曾被王丕显(学校校长)派二千元。


(二)学生成份


据曾在柳林崇贤义塾念过书的倪瞻云老人谈,在他记忆中的同学,连其本人共三十四人的家庭成份:地主二十人,破落地主六人,富农一人,中农三人,地主降为中农者一人,商业、手工业兼农业者三人。其中二十四人中了秀才(内一人中举)九个童生,一个不详。以上为经学生情况。

从光绪二十三年起,始有蒙学。据老人韩祝龄(蒙学生)谈,在他记忆中的十三个蒙学生的家庭成份:集市经纪人五,包牲畜税者一,抽赌博息者一,棉纱行、饭铺、剃头店、画匠、破落地主、中农各一。

义塾虽不拿学究钱,但每年五月、八月和旧年,都得给老师送礼,衣食尚无着落的穷孩子也就因而被拒之於门外,如柳林镇七十八岁的贫农郭继武说:当时我很想上学,可是不劳动就没饭吃,每年三节也送不起学礼,只好不上。


(三)群众反映


大部群众都被武训的“苦行”所迷惑,一般反映是:“武训没吃、没穿,又没为家,总不能算孬人。”认为过去统治阶级对他的表扬是应该的,但与自己无关。同时他们也认为到武训跟地主是一家。受过其害的人,却不恨武训,只恨他义塾的管事人杨树坊家。馆陶西二庄八十岁的李维兰说,他村王茂礼租了武训二十亩孬地,不几年,加租加利的(孬地经耕种变成好地,即不断加租,并受高利贷盘剥)把自己十二亩地也赔上了。落得一家五品沦为乞丐而饿死。李维兰也是武训的老佃户,讲时非常愤慨。可是他们只恨杨树坊,因为武训的地及后来义塾的地,都是杨代管。逼租逼款,都是杨家出面。比较保守的人,则认为自己没沾武训的光,也没受他的害,所以也不能说人家不好。

另外,农民们对义学有朴素和正确的认识,如小集萧鸿飞说:“穷孩子上不起的学校能叫义学吗?现在的学校才是义学呢,许多穷人家的子弟,今天都能上学了。”


(四)武训师范师生思想情况


武训师范校址在柳林镇崇贤义塾原址,成立於一九四九年。教员多为前临清中学教员,对武训了解不深,故师生均有盲目崇拜倾向,因薰陶日久,根蒂也较深。所以当他们看到文艺报批评,师生都不服气,说报纸竟敢批评“咱武训”,有的学生去找教员写反驳文章,该校教导主任赵夫也准备要写。看到人民日报社论后,大吃一惊,遂於五月二十三日起,在聊城地委宣传部指导下布置讨论,师生思想问题如下:

开始时认为过火,不应要求那么高,故不服气地说:“过去什么都好,现在无一是处,真奇怪?!”“过去他憨,现在他冤。”后慢慢承认武训是封建制度的拥护者,但不承认他是地主阶级的走狗,说他是被地主利用而已。经半月学习讨论,错误观点逐渐克服,便至今仍赞扬武训的动机好,刻苦利他精神好,只是走错了道路。另外师生们均有很大转变。如过去每开口总是咱武训如何,现在都认为是耻辱。许多人自动把校章摘掉,酝酿请求更换校名。学校中纪念武训的区已被师生摘掉。

(上述材料,是平原分社根据中共平原省委调查弄来的。)


来源: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195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