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全文: |
 |
1949年中國經濟簡報 · 農業
1950.00.00
【作者或撰写单位不清,估计是当时党内为中共中央决策编撰的重要资料】
第二章 農業
一、破壞狀況與恢復措施 二、生產概況 (一)糧食作物 (二)工業原料作物 1.棉花 2.蔴 3.花生 | 4.油菜籽及芝麻 5.煙葉 (三)外銷農產物品 1.桐油 2.豬鬃 3.生絲 4.茶 | 5.大豆 (四)林、牧、漁 1.林業 2.畜牧 3.漁業 三、結語 |
一、破壞狀況與恢復措施
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農村生產力,橫遭敵偽和蔣匪軍的摧殘破壞,損失極巨。老解放區因受敵偽反覆「掃蕩」,損失尤為嚴重。
首先是勞動力大量減少。根據零星材料:華北區比戰前(1936年)減少三分之一。戰前每個壯丁負擔耕地16畝8分,1948年負擔22畝5分。山東渤海區戰前每個壯丁負擔耕地15畝至20畝。1948年負擔24畝1分。戰爭劇烈地區勞動力減少尤為顯著,陝甘寧邊區有3個鄉,原有勞動力1,240個,因胡匪槍殺及移民帶走,只剩勞動力525個,減少了58%。
第二是牲畜銳減。據華北、山東、東北三個地區調查統計,耕畜平均減少36%。華北在七七事變前有耕畜525萬頭,1948年僅有288萬頭,減少45%。山東亦由七七事變前的410萬頭減至1948年的230萬頭,減少44%。東北在1945年八一五以前,有354萬頭,1948年減至297萬頭,減少16%。
下列各項數字,可說明全國戰後牲畜減少數量(單位千頭):
| 戰前 | 戰後1946年 | 減少數 | 減少百分率 |
馬 | 6,597 | 4,967 | 1,630 | 25 |
驢 | 11,363 | 6,847 | 4,516 | 40 |
騾 | 4,507 | 2,828 | 1,679 | 37 |
水牛 | 13,102 | 7,203 | 3,899 | 30 |
黃牛 | 27,275 | 22,885 | 4,390 | 16 |
合計 | 62,844 | 46,730 | 16,114 | 26 |
不僅牲畜數目減少,質量也較戰前降低,因此按每頭負擔耕地數目而論,便大大超過了牲畜的正常負擔能力。
第三是農具的損失破壞。據1948年華北區武邑、冀、景、冠、館陶、邱、恩、安國等8縣45個村的調查:大車減少30%,犁減少11%,耬減少12%。太岳農具損失更大,按耕地正常需要,尚缺犁鏡40%,大鋤45%,小鋤40%,鐮40%,耙57%。全華北共缺鋤750萬張。
第四是耕作方法的更加粗放,施肥的減少和作物品種的退化。據華北區阜平、行唐等23縣55個村的調查,總計該地區的耕犁次數,1948年較1937年減少20%。耙地也有類似情形,據行唐平山等22縣46村的調查,耙地次數,1948年較1937年減少12%。至於施肥,由於牲畜減少,畜糞缺乏,亦大受影響。據阜平、行唐、曲陽等40縣84村的調查,施肥減少的情況如下:
| 1937年施肥量(千擔) | 1948年施肥量(千擔) | 減少百分率 | 旱田 | 109 | 77 | 29 | 水田 | 215 | 158 | 22 | 合計 | 324 | 235 | 27 | | |
在作物種子方面,特別是棉花,由於肥料減少,耕作粗放,加以水旱蟲災等,已逐漸趨於退化,如以美棉各年種植面積及產量加以比較:假使1922年各為100,1936年便為532及575,1946年為348及293,1949年為480及130。可知20餘年來,美棉種植面積雖大大增加,而產量卻不能相應增加,反而相對下降,其主要原因,即因品種退化所致。
第五,戰爭不只破壞了生產,而且也破壞了正常的交通關係和貿易關係。因為若干年來若干地區城鄉隔絕,敵佔城市,我佔鄉村,敵對我分割封鎖,我對敵孤立包圍。在爭取自給自足的原則下,就大大限制了各種有利條件的利用;而另一方面,沒有生產條件的地方,又須勉強從事生產。因此城鄉關係的破壞,也給生產帶來了重大的不利影響。
最後是災荒頻仍。因歷年來日寇和蔣匪不僅對河防不加修治,且在堤上挖溝修壕建築工事,甚而決堤放水淹我軍民,同時恣意砍伐林木,以至氣候失調,給農業生產以極大的破壞。本年自春至秋,旱、凍、蟲、風、雹、水、疫等災害相繼,尤以水災為最嚴重。計全國被淹耕地達1億2千160萬畝,災民4千萬人,減產糧食至少在100億斤以上,是僅次於1931年的一次大水災。
總之,農業生產的這些損失或不利條件,及由此而必然要引起的生產的減退,乃是敵偽及蔣匪摧殘破壞的結果。但我國的人民是勤勞而勇敢的,我們的政治制度是優越的,我們的幹部和人民在一起,曾經戰勝過任何困難。對於這方面的禍害,我們亦一直進行着英勇的鬥爭,並獲得了巨大的成績。我們所採取的恢復及建設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老區在抗戰期間實行了減租減息及合理負擔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這就使廣大農民在抗戰的艱苦條件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生活與生產水平。抗戰勝利之後,進行了土地改革,使佔老區農村人口90%的農民獲得了土地、牲口和農具,徹底摧毀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政治覺悟的水平。他們響應政府的一切號召用大力與各種困難作鬥爭,改變了過去聽天由命的消極態度,普遍的提出「多鋤一遍地,多上一車糞,多打一成糧」(山東),「勤剷勤趟,多打一斗」(山東),「地不凍,犁不停」(華北)等精耕細作的口號。在災荒發生時,更表現了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新區解放後也即進行減租減息剿匪反霸的工作。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及與此不可分開的政治覺悟的提高,就奠定了我恢復農業生產的有利基礎。
第二、在自願兩利和民主的原則下,把分散的個體的農民組織在變工互助中,是解決困難提高生產的重要關鍵。由於組織了男女勞動力以及勞力畜力的換工,克服了勞力畜力的不足及生產與支前的矛盾,提高了勞動的效率。據1948年太岳行署統計:全區有勞動力379,825個,如按個別勞作能力計算,尚缺勞動力43,922個,但因組織了152,588人參加互助組(佔全區勞力40%)除補足缺乏的勞動力以外尚餘勞動力27,893個,可以轉投於發展或提高生產之用。因此,農民互助組織的數量一年比一年擴大。據冀中18縣統計:1948年計有互助組織5,200個,參加者15,000戶。1949年增至7,500組(增加44%)參加者34,500戶(增加130%)。至於婦女參加生產,也是解放區一致推動的工作。1949年華北區婦女參加生產的佔一般女勞動力的50%,其中,老區有達到60-80%的,而在婦女向無參加生產習慣的若干新區,也能初步發動到20-30%。這說明今後的婦女,已開始成為勞動生產中的重要力量。其他如改造懶漢,爭取地主階級參加生產勞動也增加了一些勞動力,減少了一些勞動力缺乏的困難。
第三、政府幫助農民恢復生產,特別是進行巨額的農貸,為農民解決缺乏牲畜、肥料、種子、農具等等的困難。晉冀魯豫、晉察綏、山東、晉綏四區,自1939年至1949年11年間,發放農貸達小米15億斤。又如華北區據各地不完全統計:僅在1949年上半年即放出款3億5千萬元,糧1800萬斤,棉籽7400斤,花生320萬斤,肥料45萬斤,鐵4萬9000斤,並訂製了數千輛水車、抽水機和其他改良農具貸給農民使用。東北區全年共放農貸折糧2億5388萬斤。其他各地亦有同樣情形,使農業生產力的恢復,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外,在戰爭中被破壞的農場均已恢復重建。各處農場及試驗所等,均幫助農民改良品種,除蟲防害,改進農具與耕作方法,成了農民生產上親近的顧問。東北更建立了公營機械農場17處,播種面積536,497畝,收穫糧食58,666萬斤。拖拉機374台,犁、播種機、中耕除草機、收割機等1100餘具。華北亦有公營機械農場9處、播種面積38,284畝,拖拉機70台,耙、犁、播種機、中耕器等200具。公營機械農場目前為數雖少,但已開創了農業機械化的範例。
第四、成立農村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副業,組織城鄉交換。分散的個體的農民所生產的糧食棉花及其他產品,往往遭受商人的操縱和剝削,使農民陷於貧困,因而降低了再生產的能力。許多山貨土產更因銷售困難,只能減產甚至停產。農村手工業者,除受中間商人剝削外,更常因原料採購、成品銷售、資金周轉等困難,使其再生產陷於停頓,我們在農村中普遍發展供銷合作社來便利城鄉交換,減輕中間剝削,並使各種農村副業得以順利發展(農村副業收入據一般估計常佔農家收入的20%,在特產區有高達50%的,故副業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的繁榮亦有極大作用)。到年底止,我們在全國各地區已有了農村合作社24,547個,社員10,330,017人。
第五、對災害作鬥爭。首先是水利工程,治河、修險、築堤、打壩、免除或減輕了水災。如1948年山東水利建設用工達200餘萬個,完成土方400餘萬公方,增產糧食1億5000萬斤。尤其是黃河水利工程,在敵人的阻撓和破壞下勝利完成,使蔣匪水淹解放區千百萬人民的毒計未能實現,更是我們空前巨大的勝利。由開渠鑿井所發展的水田,也有顯著的成績。十年間華北區即恢復和發展水田近2000萬畝,約佔總耕地面積十分之一。東北今年也恢復了300萬畝水田,年可增加糧食50萬噸。在救災方面,為了全面而深入的貫徹生產救災的方針,提出「不要餓死一個人」的口號,各級幹部親自深入災區督導與組織救災工作,從護堤搶險,排水種麥,組織副業、推銷土產、節約互助、以工代賑、急賑救濟以至於準備春耕,都動員了一切的力量在進行。而且還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如在搶護工作中,揚州某堤有一決口,300餘群眾肩背相連,以身作子埝,抵禦洪水一小時之久,器材趕到始轉危為安。又如山東轄境黃河兩岸大堤在水情緊張時,幹部、群眾、部隊、學生20餘萬人晝夜搶護歷時40天終於保全堤防未曾決口,諸如此類英雄典範事跡,不可勝數。經過這種種奮鬥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絕對的把握扭轉這歷史上不能戰勝的災難。這是又一次表現人民政權制度的優越與中國人民力量的堅強。在抗旱方面,今春華北山東因為發動了廣大農民掘井、挖溝、挑水點種、勝利完成了春耕和植棉的計劃。如華北一地今年增打新井整復舊井即達3萬4000餘眼,土井則有15萬8000眼。修理及增添水車2萬7000架。全區植棉329萬畝,其中50%是擔水點種的。在克服蟲災方面(蟲災以山東為最嚴重,被災面積達756萬畝),亦由組織群眾展開大規模的捕打運動來完成。如泰山一區就動員了50萬人,捕打半月之久,渤海區前後亦動員了100萬人捕打,均能及時撲滅未致成災。
總之,由於進行了以上種種措施,1949年的糧食生產始能獲得戰前產量八成而接近於日本投降後常年產量的年景,如以地區而論,老解放區一般較戰前水平降低15%,新解放區則有降低三分之一的,但完全恢復戰前水平當不出3、4年之間。
二、生產概況
(一) 糧食作物
我國全國人口約4億8396萬人。農民約3億9698萬人,佔全人口82%。全國總面積959萬7000平方公里,合143億9000萬畝。可耕地約24億1000萬畝,耕地14億7500萬畝。耕地佔總面積10%,佔可耕地面積61%。其中,水澆地4億畝,佔耕地面積27%,旱地10億8000萬畝,佔耕地面積73%。糧食種植面積佔90%左右,工業農作物種植面積佔10%左右。
我國糧食大約可分:稻米、小麥、雜糧,三類,雜糧包括高粱、大豆、小米、玉米、黍、甘薯、大麥、燕麥、蠶豆、豌豆等類,產量約佔糧食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全國各種糧食總產量:戰前1931-36年平均年產約2844億6000萬斤原糧,抗戰時期降為年產2390億斤,比戰前降低15%,1949年產量為2254億7680萬斤,較戰前降低21%。
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與戰前比較表(單位:萬斤)
地區 | 戰前〔1931-1936年 平均〕產量 | 1949年實產量 | 1949年當戰前% |
統計 | 28,446,291 | 22,547,680 | 79.2 |
東北 | 3,967,463 | 3,000,000 | 57.6 |
華北 | 小計 | 3,383,198 | 2,608,083 | 77.0 |
河北 | 1,500,053 | 1,185,929 | 79.0 |
山西 | 607,604 | 430,392 | 70.8 |
平原 | 794,675 | 652,857 | 82.1 |
察哈爾 | 268,840 | 157,690 | 58.6 |
綏遠 | 212,566 | 118,215 | 85.2 |
華東 | 小計 | 7,195,380 | 4,952,949 | 68.8 |
山東 | 1,928,430 | 1,206,492 | 62.5 |
蘇北 | 2,312,470 | 626,164 | 55.9 |
蘇南 | 667,315 |
皖北 | 1,174,370 | 756,676 | 83.3 |
皖南 | 172,562 |
浙江 | 1,230,560 | 970,036 | 78.8 |
福建 | 609,550 | 553,704 | 90.8 |
中南 | 小計 | 8,345,240 | 6,592,368 | 78.9 |
河南 | 1,623,300 | 921,900 | 56.7 |
湖北 | 1,531,230 | 1,285,750 | 83.9 |
湖南 | 1,744,310 | 1,172,128 | 67.2 |
江西 | 948,300 | 1,010,000 | 106.5 |
廣東 | 1,500,000 | 1,360,000 | 90.6 |
廣西 | 998,100 | 842,590 | 84.9 |
西南 | 小計 | 4,526,190 | 4,197,750 | 92.7 |
四川 | 3,242,000 | 2,960,000 | 91.2 |
雲南 | 711,500 | 650,000 | 91.3 |
貴州 | 484,940 | 500,000 | 103.1 |
西康 | 87,750 | 87,750 | 100.0 |
西北 | 小計 | 1,208,820 | 1,196,500 | 116.3 |
陝西 | 421,720 | 626,920 | 148.6 |
甘肅 | 256,880 | 364,890 | 142.0 |
寧夏 | 25,980 | 42,750 | 164.5 |
青海 | 94,880 | 50,570 | 53.3 |
新疆 | 229,360 | 111,400 | 48.5 |
根據1949年糧食總產量,每人平均僅475斤原糧(戰前每人平均約600斤)。如除去牲畜飼料、榨油、種籽、釀酒及東北必需出口的20億斤大豆外,則軍政民合計平均每人一年食用僅合425斤原糧。人民生活很苦,所以1950年入口一部分糧食還是必要的。但重要問題是在全國糧食的調劑。因為若干地區及大都市特別缺糧,亟需運濟,而有些餘糧區由於交通不便,糧食一向不能運出。如四川素為餘糧區,但1斤米從四川運至上海,運費需米3斤。因此,如何以餘糧區的糧食調劑缺糧區,是今後糧食上的一個重大問題。
1950年的糧食生產,預計(不包括台灣)要達到2,597.1億斤原糧(約當戰前91%)。增產計劃的目標為100億8000萬斤。主要是通過精作加肥、防蟲除害、推廣良種、水利灌溉及墾荒等工作來爭取完成。
(二)工業原料作物
1.棉花 我國主要的產棉地在黃河長江及其支流兩岸的衝積平原與濱海區域。以蘇、冀、豫、魯、鄂、陝、川、晉、浙九省產量最豐。戰前1936年與1937年平均年產量為16,692,860擔(皮棉),抗戰期間銳減至500至800餘萬擔之間,今年產量為9,079,541擔皮棉。約當戰前產量54.4%。
1950年棉花消費量,估計民用需300萬擔,機器紡紗用棉需863萬擔。合計需棉1,163萬擔,缺棉250餘萬擔,故1950年入口一部分棉花,還是必要的。
今後解決缺棉辦法,除向國外購買一小部分外,一方面應擴大棉田,另方面要改良棉種,而後者尤為重要。今年皮棉產量平均每畝僅約22斤。但優良品種,每畝產量可達60-100斤。如在這方面努力,估計經過3年後便可在原有播種面積上增產1倍。
1950年的棉花生產,計劃棉田要增至5,449萬畝,產棉1,449萬擔。較本年棉田增加33%,棉產增加55%。約當戰前棉田91%,產量87%。
2.蔴 蔴是棉花以外重要纖維作物,可分為大蔴、苧蔴、亞蔴、黃蔴四種,以大蔴及苧蔴產量較多。戰時(1939年)後方15省4種蔴類的總產量約為7,448千擔,1949年產量減少甚多。如江西黃蔴及苧蔴產量16萬擔,僅及1939年該省兩種蔴類產量66萬擔的四分之一強。湖南苧蔴產量估計13至16萬擔,只及1939年的三分之一。故1949年工業用蔴袋十分缺乏,蔴袋入口為數頗多。1950年各種蔴的計劃產量是436萬擔。
3.花生 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並有一部分用於輸出。產量以山東為最多,冀、川、贛等省次之。戰前(1931-1936年)22省平均年產量為55,197千擔,種植面積22,991千畝。1947年產量44,868千擔,種植面積20,521千畝。1949年尚無全面統計數字,據全國油脂會議估計:魯、冀、豫、平原四省花生仁產量為1124萬擔。
4.油菜籽及芝麻 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戰前(1931-1936年)平均,油菜籽年種植面積為56,865千畝,年產量49,283千擔,芝麻年種植面積為22,281千畝,年產量17,825千擔。1942年,油菜籽種植面積增至71,925千畝,產量增至57,901千擔,芝麻種植面積減為16,167千畝,產量減為8,958千擔。1947年,油菜籽種植面積增至87,676千畝,產量增至74,505千擔,芝麻種植面積略增至19,217千畝,產量略增至13,155千擔。1949年,油菜籽與芝麻生產情況無正確統計,估計當不超過1947年。
1949年全國棉花產量面積與戰前比較表(單位:萬畝、擔)
地區 | 戰前(1936-1937年)平均 | 1949年 | 1949年當戰前% |
棉田 | 產量 | 棉田 | 產量 | 棉田 | 產量 |
統計 | 5,982.6 | 16,692,860 | 4,102.6 | 9,079,541 | 68.6 | 54.4 |
東北 | 242.0 | 612,686 | 161.00 | 353,000 | 66.5 | 57.7 |
華北 | 小計 | 1,849.4 | 5,440,294 | 1,366.38 | 3,442,268 | 74.0 | 73.9 |
河北 | 1,200.0 | 3,720,900 | 907.6 | 2,450,417 | 75.6 | 65.8 |
山西 | 228.7 | 709,324 | 141.00 | 342,851 | 61.6 | 48.5 |
平原 | 420.7 | 1,010,070 | 318.00 | 649,000 | 75.6 | 64.3 |
華東 | 小計 | 1,746.3 | 5,088,880 | 1,071.00 | 2,082,273 | 61.3 | 40.9 |
山東 | 348.9 | 1,198,380 | 392.00 | 1,067,855 | 112.3 | 88.3 |
蘇北 | 1,072.8 | 2,584,500 | 248.00 | 283,041 | 44.6 | 24.4 |
蘇南 | 230.00 | 348,328 |
皖北 | 163.7 | 559,500 | 87.00 | 105,000 | 54.9 | 21.4 |
皖南 | 13.00 | 15,000 |
浙江 | 160.9 | 746,500 | 101.00 | 263,049 | 62.8 | 35.2 |
中南 | 小計 | 1,393.9 | 3,831,000 | 912.00 | 1,833,000 | 65.4 | 47.8 |
河南 | 550.0 | 1,250,000 | 300.00 | 660,000 | 60.0 | 52.8 |
湖北 | 808.6 | 3,319,500 | 500.00 | 1,000,000 | 61.8 | 43.1 |
湖南 | 70.2 | 225,500 | 90.00 | 140,000 | 128.2 | 61.6 |
江西 | 15.1 | 36,000 | 22.00 | 33,000 | 145.7 | 91.7 |
西南 | 小計 | 253.0 | 498,000 | 225.00 | 383,000 | 88.9 | 77.3 |
四川 | 251.0 | 496,000 | 200.00 | 340,000 | 79.6 | 68.5 |
雲南 | 2.0 | 2,000 | 25.00 | 43,000 | 1,250.0 | 2,150.0 |
西北 | 小計 | 498.0 | 1,222,000 | 367.00 | 986,000 | 73.6 | 80.6 |
陝西 | 438.0 | 1,084,000 | 308.00 | 862,000 | 70.3 | 79.5 |
甘肅 | 24.0 | 50,000 | 19.00 | 44,000 | 95.0 | 88.0 |
新疆 | 40.0 | 88,000 | 40.00 | 80,000 | 101.1 | 90.9 |
| | | | | | | |
5. 煙葉 以豫、川、皖、魯、湘、黔諸省產量最豐。戰前22省平均年產量為1,246萬擔,種植面積794萬畝。1942年產1,497萬擔,種植面積1,072萬畝。1947年產1,343萬擔,種植面積855萬畝。1949年尚無全面統計數字,但以河南為例,可知減產甚多。該省歷年最高產量為177萬擔,最高種植面積為134萬畝,1942年減至產量127萬擔,面積82萬畝。1949年產量36萬擔,種植面積40餘萬畝,遞減至多。減產原因,主要是煙葉市場滯銷,故近來各地已成立煙草管理局,組織煙葉銷售,管理煙行,取締剝削煙農陋規,並成立若干煙草公司,支持煙價。我國捲煙工業設備與產量足供全國需要,如以需要300萬箱計,當植煙280萬畝,即可解決捲煙原料問題。
(三)外銷農產品
1.桐油 為我國主要外銷物資之一,輸出量一般佔產量的80%。其產地通常分為五區,即四川、長江南岸山地、中原山地、西南高原和南部沿海山地,總面積712萬方里,其中尤以川、湘、桂、鄂、浙五省所佔最廣,約為435萬方里。戰前(1934-1937年)平均年產量為13萬7000公噸。戰時(1938-1945年)平均為7萬9000公噸。1946年為7萬5000公噸。1947年為8萬公噸。1948年為10萬3000公噸。1949年為9萬6500公噸。其各區產量如下(單位千公噸):
川 35 浙 5
湘 25 陝 3
桂 14 黔 5
鄂 8 其他 1.5
合計 96.5
估計各地存油,尚有32,310公噸,二者合計為數甚多,應研究如何增加出口。
2.豬鬃 飼豬為我國農村一重要而普遍之副業,故豬鬃產量特豐。且質地粗長而韌,故在世界市場上常佔供應量的75%以上,1936年全國各省豬鬃產量達132,419公擔,抗戰期間產量銳減,平均每年為38,600公擔。1947年至1949年平均每年產量為7萬公擔。據華北、華東、東北、西北四區國營豬鬃公司統計,解放以來,共收購16,367公擔,出口9,182公擔。今後要加強收購工作,爭取達到1950年有4萬7000公擔的出口量。
3.生絲 也是大宗出口商品之一,過去曾一度佔輸出首位。產區以江、浙、川、皖、粵為最著。遼、魯、冀、豫、晉等省則以榨蠶絲為多。戰前產量每年平均為14萬7000公擔,戰時激減為1萬5000公擔,僅及戰前十分之一。1947年江、浙、皖、川、滇、粵共為39,628公擔。1948年江、浙、皖、川、粵及其他各省,共為24,157公擔。1949年僅有江、浙二省產量估計,共為4538公擔,與戰前該省最高產量7萬2600公擔比較,僅及後者十六分之一。今後應提高價格,加強收購,才能刺激大量生產。
4.茶 以皖、湘、閩、浙、贛、鄂六省所產最多。戰前全國常年產量平均為186萬擔。戰後產量大減。1947年為20萬2000擔。1948年為36萬擔。1949年為64萬擔。茶葉輸出1947年為16萬4400餘公擔。1948年為16萬3700餘公擔。1949年,為17萬5000餘公擔。我為恢復與發展茶葉的產製與外銷,決定成立國營茶葉公司,統一辦理收購、加工和改良等事宜,並準備對若干已趨衰落的紅茶產區,特別予以扶助。
5.大豆 為糧食作物,也是我國主要出口物品之一,在九一八以前曾佔出口第一位達6、7年之久。其主要產區為東北,戰前平均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3%。關內各省以山東為多,佔15%,其次為川、皖、豫、冀等省。東北最高產量為1930年的1億600萬擔,最高種植面積為1931年的8400餘萬畝。九一八後逐年減產,抗戰期間減少更多,一般僅及30-40%,主要原因是日寇大量推廣水稻所致。1949年東北大豆種植面積為3,450萬畝,產量約為4,830萬擔。今後2、3年內增產目標要以八一五以前的耕種面積5,188萬畝及生產量7,099萬擔為標準。
(四)林、牧、漁
1.林業
我國天然林區以東北為最富,其面積佔全國林區總面積一半以上,蓄積量幾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二。主要林區有鴨綠、圖門、松花、拉林諸河流域及大小興安嶺山地。林野肥沃,水陸運輸均便。次為西南區,分佈於川、康及橫斷山脈諸谷間。再次為華南區:包括台灣、海南島、閩江、九龍諸江流域。第四為西北區:泰嶺、祁連、賀蘭、天山諸脈及洮河、白龍江、大通江、黃河上游諸地皆屬之。總計全國森林面積為62,557萬畝,蓄積量達1500餘億立方尺。
全國各地森林面積及蓄積量統計表
地區 | 面積 | 蓄積量 |
萬畝 | 百分比 | 萬立方尺 | 百分比 |
合計 | 62,557 | 100.00 | 15,191,716 | 100.00 |
東北 | 32,746 | 52.36 | 9,584,050 | 63.09 |
西南 | 9,446 | 15.10 | 4,245,401 | 27.95 |
西北 | 1,794 | 2.87 | 475,467 | 3.15 |
華南 | 14,436 | 23.07 | 726,764 | 4.78 |
華中 | 3,536 | 5.65 | 159,511 | 1.05 |
華北 | 579 | 0.95 | 522 | —— |
東北森林區在九一八以後,日寇曾設立29個營林署,用大規模的現代化設備,進行掠奪性的濫伐(長白山林區,基本上已被伐光)。八一五以後,反動派不僅恣意採伐,甚且縱火焚燒。解放後,森林成為我人民國家財產,東北政府乃設立林務總局統一經營。其下分設松江、吉林、黑龍江、遼東四省林務局,包括160餘個林務所及作業所。1948年冬季,入山採伐之農民達10萬餘人,伐木材339萬立方公尺。1949年冬季採伐任務為407萬立方公尺。各地森林鐵路已修建了300餘里。今年從陸路運輸木材165萬立方公尺,從水路運輸木材181萬立方公尺。目前東北各林區共擁有數十座機械製材廠,裝備機械鋸400餘座,動力一萬匹馬力,和工人4000餘名。全年製材能力達140萬立方公尺。
我國森林,幾全為天然林,而且數量不多,森林面積約佔土地面積5%。據蘇聯研究,在任何區域,森林面積必須佔土地面積30%,才能調節氣候,免除天災。這一經驗,在我國實已體驗到慘痛的例證。冀東、遼西、內蒙的水旱災,就是由於熱河的森林被日寇蔣匪摧殘,造成了千百萬畝荒山與無盡的飛沙。黃河流域的平原、山東、河北諸省的水旱災,便是導因於山西及西北森林的被破壞;而蘇北的水患,同樣是沂蒙山區森林被破壞後造成的惡果。解放後,部分地區,也有濫伐森林的現象。有些機關、群眾常以森林為增加收益的資源。這都是由於不了解森林的重要性所致。今後應以加強護林為主要任務,頒布嚴格的護林條例,教育群眾,組織群眾性的普遍護林工作。
有重點的植樹造林運動,亦是極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防洪、防沙、防風諸林的種植為重要。1948年,各地都有群眾性的植樹運動。如熱河完成了春季植樹百萬株的計劃。遼西省春秋二季共植樹4000萬株,華北全區植樹6800多萬株,其中沙荒區域曲陽等七縣,春季植樹即達354萬株。其他如華東區的膠東一帶,海岸造林工作亦有顯著成績。今後應有計劃的大力開展造林工作,以補天然林的不足。
現在全國森林蓄積量,雖能應付當前若干年代的需要量,但問題是在開採運輸及加工設備條件不足,故還不能供應足夠所需的木材。今後一方面要節省木料應用,另方面亟需整理採伐運輸與加工設備;並開始進行重點調查,對東北、內蒙、西北、西南等較大的天然區準備將來開發的計劃。
2.畜牧
我國牲畜數量甚為稀少,戰前全國各種牲畜可約略統計如下:(單位萬頭)
騾 | 450 | 黃牛 | 2,727 | 綿羊 | 3,178 |
馬 | 659 | 駱駝 | 25 | 山羊 | 1,951 |
驢 | 1,136 | 犏牛 | 8 | 豬 | 7,295 |
水牛 | 1,310 | 毛牛 | 44 | | |
戰後牲畜數量更形減少,影響耕種、運輸及食用甚巨,故各地都在積極保護與繁殖牲畜。
東北牲畜以馬為主,為繁殖耕馬已進行下列三種工作:
(1)選擇優良公馬,建立配種工作。如吉林永吉縣僅1949年下半年即購入和繁殖牲畜3萬5000匹。
(2)建立優良馬種推廣縣。如吉林農安縣即推廣縣之一,設有馬產指導所,僅1949年5月20日共交配馬5,170匹。
(3)建立種畜場。東北計有種畜場13處,種馬288匹,種牛283匹,種羊2,798匹,種豬266頭,奶牛120頭。
華北方面為繁殖耕畜,增設種畜站593處,並在各地舉行賽馬大會以獎勵良種。1949年計劃繁殖牲口24萬頭,實際繁殖42萬6000頭。
西北方面,如晉西北曾發放大批耕畜貸款,幫助貧苦農民購買與飼養牲畜,並以貸款提倡民間飼養種畜。有重點的設立交配站,推廣良種。
同時防治獸疫方面,東北農業部與各省農業廳的防疫組織已普遍建立。現有防疫人員237人,各種血清疫苗已能大量製造,保證各地供給。兩年來已逐漸普遍施行防疫注射,北滿即因注射了230萬牲畜而使馬炭疽與馬瘟及時撲滅。此外今年還治癒癩馬8萬多匹。農民對科學防疫工作已有初步的良好認識。
華北方面,人民政府設立獸疫防治隊,攜帶大批藥品巡行各地,進行獸疫治療及預防工作。全區耕牛已注射防疫者達569,000頭。今春察北牛瘟,經組織146人之防疫隊,在東北政府協助下,治愈瘟牛1,200頭,注射防疫17萬頭。
3.漁業
我國沿海九省,海岸綫長達1萬4000餘里,沿海漁場面積為285,481方浬。魚介產量甚豐,所產主要魚類不下3000餘種。內河產魚亦極繁多。統計戰前常年產量約220餘萬噸(淡水魚約佔四分之一)。機器漁輪391艘,總噸數為29,370噸。舊式漁船99,628只,總噸數747,210噸。直接從事捕魚生產之漁民達465,500人,連同間接以漁業為生者不下700萬人。但因各地漁村在敵偽及匪幫殘酷壓榨下,生活苦痛萬狀,生產力日益衰落。1946年產量減至1,065,875噸(淡水魚約佔二分之一)。漁船97,145隻,漁輪因接收敵產增至1,099艘,漁業人口僅1,054,000人。解放後,我對漁業大力扶植,一方面用低利貸款、實物貸款幫助漁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另一方面,把漁民組織起來,通過供銷合作社,以生產資料、生活資料供給漁民,並配合貿易公司替他們開僻可靠的銷路,消滅封建性漁行的中間剝削。因此漁民生產情緒大為提高,產量逐漸遞增。如1949年東北各漁區共產漁10萬500噸,已經恢復了戰前常年平均產量,並較1948年增加9%。其他各區雖未恢復戰前水平,但增產現象也很顯著。如華北塘大漁區,1949年即較1948年增產8%。膠東15個海口的漁業,1949年大海市期內(4月21日至5月)較1948年增產魚35%、蝦26%。依照這樣的趨勢與努力後,今2、3年內,我們的漁業生產,當能恢復與開始超過戰前的水平。
三、結語
截至1949年底,全國已有1億5000萬人口和6億畝耕地完成了土改。在這些地區,農村經濟的上升已經相當顯著。據黑龍江省拜泉、太安、蘭西、鎮賚、甘南5縣9個村的典型調查:該地戶口總數為2,435戶,在土改前地富合計佔總戶口數14%,富裕中農佔0.4%,中農佔15%,貧農佔21.2%,僱農佔49.5%。土改以後到目前,產生了新富農6戶,佔總戶數的0.3%,富裕中農增至12.1%,中農增至41.6%,貧農增至45.4%,僱農減少為0.6%。貧農的百分比所以增加,是因為僱農1,202戶中有924戶上升為貧農之故。這個調查的結果說明該地農民中已有54%上升為中農和富裕中農,並開始出現了新式富農。一般說,目前東北除新區的一部分及少數災情嚴重的地區外,農村經濟生活已普遍超過了在剛剛實行土改之後的情況。如松江上升戶佔全省戶口數60-70%,吉林佔三分之二,黑龍江佔54%。農村購買力的增長,可以把這種情況具體地反映出來:在東北各地,國營百貨商店中,農民購買整匹布的現象已很平常;1947年在東北銷售的布是80萬匹,1948年增至120萬匹,1949年增至320萬匹。1949年的銷售量相當於1947年的4倍,相當於1948年的2.67倍。東北的情形如此,其他經過土改較久的地區亦相類似。而它們的情況,則又是目前正在進行剿匪、反霸、減租減息,準備土改的新區的遠景。
来源: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十九冊,1986年内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