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下,一场群众性的深入批林批孔的政治斗争,正在各个方面展开。
中外反动派和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都是尊孔派。半个世纪以来,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同中外反动派作斗争、同机会主义路线作斗争的同时,反复地批判孔学,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想。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批判林彪宣扬的孔孟之道,才能进一步批深批透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这对于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坚持和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林彪这个政治骗子,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是个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他在见不得人的阴暗的角落里,在他的死党中间,甚至在公开场合,狂热地鼓吹孔孟之道,并且题在壁上,记在日记上,当作“座右铭”。为什么他拚命鼓吹孔孟之道呢?就是因为孔孟之道是复辟之道。他和孔孟的反动思想体系是一致的,都要复辟旧制度,妄图把历史拉向倒退。
孔孟提出了“克己复礼”这个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说什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了。林彪在九大以后多次鼓吹“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充分暴露了他迫不及待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野心,把复辟资本主义作为万事中最大的事。
孔孟鼓吹“生而知之”。说什么“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林彪把反动的“天才论”作为反党的理论纲领。他自比天马,以“至贵”、超人自居,狂叫“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阴谋篡党夺权,妄图实行独裁统治。
孔孟鼓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林彪宣扬“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污蔑劳动人民只会说“恭喜发财”,只能想“油盐酱醋柴”。
孔孟宣扬“德”、“仁义”、“忠恕”。林彪叫嚣“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用儒家的语言,恶毒攻击革命暴力,攻击无产阶级专政。
孔孟鼓吹“中庸之道”。林彪叫喊中庸之道“合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攻击反修斗争“做绝了”,妄图投降苏修,把我国变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孔孟鼓吹“以屈求伸”的处世哲学。林彪说他是“勉从虎穴暂栖身”,“随机应变信如神”,不打自招地道出了他是睡在我们身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他使用的是反革命两面派的手段。
孔孟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林彪攻击“五·七”道路,污蔑干部下放劳动“等于变相失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妄图破坏毛主席制定的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战略部署。
孔孟之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林彪教子尊孔读经,还把奴隶主头子周文王临死前对武王传授的统治经验,作为“教子经”抄录给他的儿子,梦想建立林家世袭王朝。
凡此种种,都证明批孔确是批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挖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老根,是为了更好的批林。批林批孔是我国当前的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彻底革命,是对封、资、修的宣战,是对帝、修、反的沉重打击,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在批林批孔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积极还是消极,对每一个领导者都是一个考验。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我们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要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搞武的要学文,搞经济基础的要懂得上层建筑。要害问题是批不批。要批,就能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知难而进。
各级领导都要站在斗争的前列,把批林批孔当作头等大事来议,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批林批孔的一系列著作和指示,带头批林批孔。要发动群众,把孔孟的反动论点同林彪的反动谬论和反革命罪行加以对照,逐条地批。要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坚持革命,反对倒退,正确对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满腔热忱地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要通过批林批孔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要深入基层,进行试点,训练骨干,抓好典型。要经常研究批林批孔斗争的新动向,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掌握斗争的大方向。
广大工农兵是批林批孔主力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农兵群众,最敢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批林批孔最内行。“孔子要复礼,林彪要复辟,两人一样的。”这话说得多好啊!工农兵用生动的语言,一语击中林彪鼓吹孔孟之道的要害。工农兵起来了,批林批孔才能批深批透。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要积极参加这场斗争,努力改造世界观。一些受孔孟之道毒害较深的知识分子,在这场斗争中进行自我教育,工农兵对他们的进步是欢迎的。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们要发扬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迎着风浪前进,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
(载《人民日报》一九七四年二月二日)
来源:载《人民日报》一九七四年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