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业体制问题的一些思考——在一次地下沙龙活动上的发言

张木生

论点是我国农业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因此生产力无法向前发展,干群矛盾是主要矛盾,体制问题不解决,干群矛盾无法解决。

分下面几个大问题论述:

一、人民公社最初是毛主席肯定下来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是形式,公是内容,公就是公社核算,事实证明行不通,于是就后退。从一、二次郑州会议开始,中央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要完善。在所有制问题上往后退,以后几次党的重要会议都是反左的,主张*够。62年七千人大会到了反左的顶点,公社是58年搞的,第一个是徐水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好”是主席在山东讲的,以后人民公社一股风就起来了。开始时候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以公社为核算单位,主席观察了全国几个地方,许多人向主席汇报公社的优越性,主席极力支持这个新生事物,说:“大食堂好,既然吃饭可以不要钱,很快穿衣也可不要钱。”湖北王任重汇报高产,主席跟农民说:“粮食这么多怎么办?”农民说“上缴国家”。主席说:“国家不要那么多怎么办?”农民说:“我们酿酒。”主席说:“酒已经很多了。”(见新华周刊)主席还讲钢铁太多了,“我给你们提个建议,用钢铁修马路,修猪圈。”“苏联搞了七年计划,七年进入共产主义,我们没那么多,我们有一个政治挂帅,我们应该给苏联老大哥留面子,让他们先进去,或者我们先进去,但我们不讲。”这些说明主席当时的思想。当时主席的思想在这次会议和下次会议讲的有许多就不一样,一会肯定,一会又讲要完善,有时几次反复,这一次都说明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后来退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其实公社只是个乡政府了,队为基础,一下子又僵持了十多年,没出路,生产力无法向前发展,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二、体制问题在社会主义都没有解决,粮食都过不了关,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存在粮食问题。苏联搞了五十年,又机械化,可是粮产量一直没超过沙俄最高水平。我国粮产量解放前最高年分是2*700亿斤,58年5*000亿斤,62年以后一直没超过4*000亿斤。解放后人口增长一倍,而生产增长不大,不是高速度。按纲要应有八个省分超过800斤,实际上只有一个浙江省,四川**出产占全国一半,现在绝对产量还*下降,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改造基本完成,但很多没有完成。主要指农业。河南税收太重,群众不满,说不如给地主扛活。农民留恋土改前后,合作化前的生活。安徽三自一包时候,出现农村的繁荣。内蒙临河县河套平原,原华北局重点,小召公社是重点公社,过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连续三年减产,这是大***实行得最早的地方。青壮年劳动积极性受挫伤,工分差距太小,老弱妇孺比较赞成,所以无法调整。全县推广,大队连开几天会,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时候完,现在是受损失最严重的,群众不好好干活,干群互相怨,自留地收上去了,春天一过就没粮。(插话:那是无政府主义影响。)*临河两派影响较小的,控肃扩大化也不严重。开始有人去要的,工人武斗对农民影响大,工人拿工资不干活,农民拿粮食养活工人,工农矛盾尖锐,有人喊出“抢粮”的口号,四清后粮产量有了个回升,但一年就都下来了,体制没根本解决,干群矛盾只是暂缓一下。

三、庐山会议本来是反左的。彭德怀首先肯定了成绩,然后讲人民公社办早了,工业比例失调,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大炼钢铁得不偿失,主席反击。地方上也打了一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文化革命后又上来了,如陈永贵、曾希全、王效禹、潘复生,就是当时的右派。到七千人大会上,又反左,实际上是承认了彭德怀的意见书,刘少奇的报告是意见书的翻版,提出三七开。原来是九一开。有十二条,四条是缺点。主席说刘的报告是好的,是结晶,是民主集中制的典型。主席讲:“白天出气,晚上看戏,有屎拉出来,有屁放出来。”党内很多事情暴露出来,刘讲:“生产力*0%受到破坏。”主席讲:“我国农民太好了,他们是**党的,山东农民是有造反传统的,在这样困难的时候,没有造我们的反。”刘讲:“有彭德怀言论的人,不能说是彭德怀分子。”主席讲:“彭的问题是里通外国。”主席是同意刘少奇的。但文化革命第一张大字报,又说62年的右倾,就是指七千人大会,而大会明明是反左的。主席还说这个报告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可以加上三、四条缺点。当时刘就提出了所谓在农村复辟资本主义的一套东西,为什么当时不反,当时主席还说要委任×××搞个班子整理解放以来的中央政策,这就是后来的畅观楼事件。我不知道什么叫“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又否定了这一套,刘少奇下台了。”主席当时还说,感谢五亿农民**私分,“价值法则是个大学校”,翻来翻去,在体制问题上来回翻。

四、赫鲁晓夫上台是因为在体制问题上把马林科夫击败了。我们党绕来绕去,说赫鲁晓夫是个人野心家。归结为一个怎样选择接班人的问题。这是胡扯。斯大林那套搞不下去了,生产力提不高,马林科夫又提不出新东西,赫鲁晓夫提出了一套,所以必然上台。赫鲁晓夫也不是政治流星,他升得并不快,二十大有那么大影响,就是因为解决了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是赫鲁晓夫不讲体制问题,回避,反斯大林说是反个人迷信。苏联进行的改革,是受过主席赞扬的,**几年基本上是同意的。赫上台主席很高兴,其实主席是反斯大林的,对共产国际不满,而王明、博古这些人*是斯大林支持的人,但后来赫的体制急剧地向资本主义滑去,主席又反赫,但到底怎么搞,也解决不了。现在世界有反内修不反外修的,反外修不反内修的,内外修都反的各种国家。

五、文化革命搞刘少奇,罪名为叛徒、内奸、工贼,为什么不提是走资派呢?下边走资派也都成了犯了错误的好人,为什么,因为涉及了体制问题。到底怎么搞对,主席也没有最后解决,主席比苏联进步的地方,是把问题提出来了,但实际的不多,效果怎样,还要看。我们现在搞的东西苏联哪一样没搞过,无非是两个字概括,“下放”。苏联也搞过,不是也修了吗?五七干校搞不好,就是斯大林的干部劳动营,这些赫也很卖力,干部下放不但在工厂,而且在农村,也不行。中央干部,拖拉机站也下放,也不行。德尔拉斯有一个著名书籍《新阶级》,断言社会主义要产生一个官僚阶级,保持法权残余,就要产生大批走资派。不保存实行平均主义,战时共产主义,行不通*思想革命化吗?没有物质的思想革命化基础怎么有思想,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怎么能产生共产主义的思想。五七年右派直接指出了是制度问题,这是他们高明的地方,文化革命是阶级斗争,阶级在哪儿?难道在进行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走资派也成了好人,变成了审干运动,不解决体制问题,再上去一批还得下来。王效禹、刘格平等不又完了吗?干部拿得比工人多的工资就是剥削,不能这么说,实际就是这么回事。主席最近又像62年那样讲了许多触目惊心的话,要经得起“战争的考验,灾害的考验,党内分裂的考验。”说明问题还没有解决,人大,北大搞特权阶层形成大事纪,主席说不能搞,搞不好就搞到自己头上来了。邓子恢五七年大*合作社,如今又成为中央委员。

六、当前农业怎么办?僵持下去两大*部矛盾尖锐,工农联盟破裂。现在城乡差距加大了,两种所有制不能长期并存下去。大寨基础好,有特殊性,到底按六十条办还是按大寨办,基层干部思想混乱,发展下去不可设想。江西是城里搬*的五七公社,看来三倍地加强行政领导是个办法,比如五七*年,还有要向农民让步,有迹象,如所有制不许变,最近有些县自留地开始还给个人,集体生产老减产,农民看不到比单干的好处,农民手里没有钱,买不起机器,怎么巩固这个集体所有制?

七、战争可以促进我们解决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战时共产主义***,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缓和一下国内矛盾,但战后仍是这些问题,关于战争的主动性,主要看是不是有利于我国*现在文学艺术不繁荣,教育复旧,互相联系,完全是体制问题没有解决的反映,一但解决了生产力就会飞速发展,文化社会大繁荣,你们不要给我们扣马尔萨斯、布哈林主义的帽子,我们无非是想把事情弄得好一些,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说到这儿吧,不能再往下说了,体制问题说到底是制度问题,说到底是领导权问题,不能往下说了。当人民都自觉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会出现一个达芬奇式的繁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