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经济问题——陈云在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上的发言

陈云

我要讲的是下面四个问题:第一,一九五六年的财政经济情况,第二,解决目前财政经济问题的办法;第三,关于国力和建设问题;第四,必须研究各种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一个问题,一九五六年财政经济的主要情况

一九五六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无论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一九五六年是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胜利的一年。农业已在合作化基础上进行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基本上实现了公私合营和合作化。

(二)一九五六年全国的职工、农民、公教人员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下,在生产和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掀起了广泛地劳动竞赛,涌现了大量的模范工作者;农民参加打井、修河等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知识分子参加各种科学规划工作,部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三)一九五六年由于农民在合作化以后更加紧张的劳动,战胜了当年极大的农业灾害,增加了农副业总产值。这一年的灾荒程度并不小于一九五四年,而粮食和其他农作物(除棉花外)的产量比较丰收的一九五五年还有增加。

(四)一九五六年工业总产值和基本建设完成的投资额有了很大的增加,工业生产已经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产值指标;各项基本建设的投资额,四年累计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总投资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使得完成第一个五年基本建设计划有了保证。

上述的四个方面是一九五六年国民经济建设成绩的主要部分。

我们在一九五六年获得了巨大成绩,同时,在财经工作方面也发生了一些错误,缺点。这些错误、缺点表现在:

(1)一九五六年在财政和信贷方面多支出了人民币三十亿元左右,这三十亿元包括以下三个项目:①基本建设投资估计多用了十五亿元以上,基本建设投资大部是用得正确的,但是在工业、交通、文教、财政、贸易、农业等部门和中央、地方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都有一部分用得多了或者用得不适当;②工资用多了六——七亿元,一九五六年需要增加工资,但工资总额增加太多了。关于去年增加工资的问题,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能说一切都错了。但是去年在各个方面招收录用的新人员比原来劳动计划八十四万人超过了一百四十万人,又说是一百万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技工训练班招收的人员还不计算在内。一部分人员工资加得过多,例如乡镇各种公务人员每人加薪太多。机关、企业人员的提升级别的人数太多,有些奖金制度也不适当。这三笔增加的工资,再包括附加工资合计约有六——七亿元。③农贷和其他贷款多贷出了五亿元左右,自然,农贷和其他贷款是必需贷出的,但是多贷出了一些。以上基本建设、工资、贷款三项共计多支付近三十亿元。

(2)两种物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紧张。基本建设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钢材、木材、竹子、煤炭等和许多种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供应不足,出现了严重约供不应求的现象。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是突出的,钢铁是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现象,这是由于去年用空了七十万吨的库存,内中双轮双铧犁和锅驮机等就多用了二十万吨,因此钢材供应特别紧张。由于缺少原料,手工业者到处抬价抢购废钢铁,有的地区竟发生手工业者抢去供销合作社的竹子。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现象在很多城市也是比较普遍的,已有个别商品如自行车出现了投机倒把的“黄牛”,有的地区马桶、草纸、酱油等因得不到原料而脱销。总之,任何一种物资必需保有一定数目的社会周转量,如果少于这一数目,便发生供应紧张,可能出现黑市买卖和囤积投机的现象。

我们知道,钞票是物资的筹码,发行钞票必须以物资来抵付。按物资增长的数量来说,一九五六年比一九五五年是增加了,但是仍然发生供应紧张现象,这是明显地反映了当年财政和贷款支付得过多了。所以第二种现象,即两种物资供应紧张的现象,是由第一种现象,即财政和信贷多支付了三十亿元而来的。

如前所说,一九五六年经济建设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也有错误和缺点。但两者比较,成绩是主要的,错误缺点是次要的,是部分的和暂时的。

经过一九五六年的工作,已经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指标可以完成。通过农业合作化,可以增加农业生产。错误、缺点是确买存在的,但是和获得的成绩比较起来,错误、缺点不算很大,只是多用了三十亿元左右。由于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过去有错误、缺点,今后也还难免。革命的规律,摸索了二十多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以积累下来,我们的错误、缺点的性质是在建设的前进中的错误缺点,因此是容易纠正的。

目前有些物资供应是紧张的,但是就全局来说,我国的市场仍然是稳定的。我们的物资供应中只有少数品种实行了定量供应,其他物资的黑市和“黄牛”也并不多。我们认为,除了粮食、植物油、布匹等的供应是会有相当长期的紧张外,其他物资的供应情况,只要在两年内不发生大的农业灾害,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物资供应的紧张情况是可以缓和下来的。我们要有计划地使得社会购买力的增加的速度放慢,使它少于消费物资增加的速度,这样经过两年的时间就可能填补消费品供应不足的差额。使购买力和物资供应得到平衡。

第二个问题,解决目前财政经济问题的办法

解决目前财政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问题,有以下三个办法:

(一)一九五七年应该开展一个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方面,农业和有销路的农副业产品,应该大大增产,有原料有销路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品也应该尽量增产。在节约方面,各部门包括基本建设、生产、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不论是中央的或是地方的,除了保证必需的费用以外,必须节省一切可省的经费。

(二)适当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额和其他的支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一九五七年的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适应于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可能。如此,基建工作量和财政支出将比原来发下去的控制数字降低,降低多少,还未决定,要看财政收入和钢材、木材等原材料供应的可能。即令如此,五年合计,仍会远远地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基建投资的总数。至于削减主要项目还是次要项目,要加以分析。如果有些主要的项目不推迟,不减“骨头”只减“肉”,如此下去,将来还会爆发紧张的局面。

(三)有计划地控制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今后两年以内,只应小量地增加全国工资总额;一般的也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样,就可以使购买力的增长在计划的控制之下。在劳动工资方面,除大学毕业生以外,各部门一般的不增加人员,必须要增加的,由已有的人员中调剂。升级加薪一般的停止二年。在农产品价格方面,除少数产品价格太低因而破坏生产的以外,一般的不提价。在其他方面用增产消费品、推销公债、奖励储蓄以及其他适当办法来收回一九五六年膨胀了的购买力。

我们采取上列三项措施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既必须在适当规模上进行一九五七年的经济建设,又要逐步使供应紧张的两类物资(原材料和消费品)缓和下来。也就是既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又要保证市场稳定。这样做,无疑的是要遇到许多困难的。比如若干基建项目推迟后的安排,多余了很多职工和机关人员,许多中学生不能就学和分配工作,因此要在各方面做好工作。

第三个问题,国力和建设问题——国家的财力、物力和建设的规模问题

国家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财力物力相适应,能否适应,是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限。我们是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很同意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薄一波同志发言中关于国民收入和积累、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收入以及预算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三项比例关系的研究,我未摸过这一问题,我认为其中比例数字将来可能略有出入,但寻找这些比例关系,是完全必要的。我现在从另一个角度,即是从其他方面试图寻找一些制约的方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超过国力的危险。我认为下列各点应该考虑,

(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应该是平衡的。从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五年的前六年,我国的财政收支平衡和物资供应的平衡的关系来看: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九五六年又证明了,由于财政上有了赤字,物资供应就不平衡。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还应当指出,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和建设日益扩大,便需要逐年增加物资的周转量,也就是增加库存量,所谓财政结余,并不是结余钞票,而是结余相当的物资。当然,财政结余并非一元不能使用,在必要时使用极小量是可以的,但是一九五六年动用得太多了,便发生了问题。

(二)原材料象钢铁、木材、竹子等的供应,应当有分配的顺序。原材料的供应,宽裕时和紧张时的情况是不同的,宽裕时不发生问题,紧张时便必须有分配的顺序。首先要保证为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必要部门的最低限度的原材料,其次剩余多少用于基本建设。而基本建设的内部又要先供给主要,有余才给次要。先供生产后供基建这种排队的必要,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避免不适当的扩大基本建设,因而挤掉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应该看到基本建设搞多少,不决定于钞票有多少,而决定子原材料有多少。所谓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必要部门的最低限度的生产,也就是说,今年生产的指标不可能在一九五六年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再增加多少,一九五六年的农业生产又是歉收,今年象棉纺这样的轻工业生产将难以再增加多少了。我们还必须看到,今天把原材料供应限于最低限度的生产,其他用于基本建设,正是为了将来的生产。

(三)人民购买力应该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决定于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有多少。购买力组成的主要部分是职工的工资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收入,还有其他。购买力的提高是工资总额的增加和农产品的提价(至于由农产品增产而增加购买力,并不是可怕的)。现在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提价问题。提价的原则,只能限于收价低到可能破坏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原料,作物的提价必须照顾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两个方面的情况,必须防止工业原料,作物提价而挤了粮食,必须防止将来被迫提高粮价,造成轮番提价的危险。

消费物资的来源,来自农产品,出口多少农产品和换回多少进口原料以及重工业调拨过来的原材料,这三个来源都是有一定限制的。人民购买力提高的程度必须和消费品增长的程度相平衡。

(四)基本建设规模,购买力增长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单要有当年的平稳,而且必须要有瞻前顾后的平衡。财力、物力就是指投资、原材料、消费资料、外汇四个方面。一九五六年的基本建设的规模,和购买力增长的计算只和当年财力物力勉强平衡,既没有瞻前也没有顾后的平衡,这是一九五六年计划执行的重要教训之一。经委曾经加以试算,如果一九五七年基本建设投资为一百二十六亿元(新价),照这个规模推算下去,一九五八年要投资一百六十二亿——一百八十一亿元,这在下一年度财政支出是不可能负担的;再看过去几年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一九五三年是六十五亿元,一九五四年是七十五亿元,一九五五年是八十六亿元,而一九五六年陡升到一百四十二亿元,一九五六年是五年计划的第四年,许多工厂的设备进口和机器安装都集中在一九五六年或一九五七年,因此一九五六年的基建投资比往年的递增率应该更高些, 但是一九五六年基建增加了五十六亿元,这就太多了,无论财力方面和物资方面都不能平衡。所以年度计划要摆平,就是要瞻前顾后,前后衔接。

(五)我国的农业经济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由于我国农业经济比重还很大,农业生产对财政收入有很大的关系。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与农业经济有关系的收入据经委同志估算,在过去几年,大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当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中有工人创造的价值。所以决不是说农民向国家的缴纳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只是说明,国家收入中与农业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农村人多地少,每年农业生产递增率不高。一九五六年农副业总产值为五百八十亿元,如果按每年递增百分之五计,一年全部农业收入只增加二十九亿元。而农村人口每年增殖以百分之二计,即增加一千万人,每人每年消费以六十元计,每年增殖的人口便要消费了六亿元,余下只有二十三亿元;如果每个农民每年再多用一元,还要用去五亿元。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工业原料作物经过工业加工后,还可以增殖,增加国民收入,但这部分农产品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每年新增加的购买力的很大部分和增加出口的很大部分,就要依靠这个二十多亿的农产品去补充,因此,增加这个二十多亿元为数是不大的。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比重将来会有增加,农业生产也会增加,但是在今后相当时期内农业对建设是有很大的约束力的。由于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六年农业歉收,都影响了第二年财政收入,基建投资和工业生产的下降,就是证明。

第四个问题,必须研究各种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应该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不同,要有所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时,首先着眼于新的基建项目搞多少,只求新的建设和财力的平衡。第二个五年计划编制时,情况已经大不相同,现在已建的基点已经大大增加,如果不计算各种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研究各种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主要的是从已暴露的矛盾中去找寻;其次也研究已经平衡了的各个方面。我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有关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现在只简单的提出一些已经暴露了的矛盾:

(一)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该根据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所作的指示加以安排。重工业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比例要增加,为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暂时看来,工业建设的速度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可能是加快了。

(二)煤、电、铁路老线等先行工业,已经暴露出过去投资不够的问题,先行成为落后,需要加以改变。

(三)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发展先后、投资多少,已经成为问题。

(四)民用工业和军需工业的关系。必须有必要的单独的军需工业。但强大的军需工业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民用工业的基础之上。

(五)大厂小厂、先进落后的问题。大家喜欢建大厂,掌握先进技术。但在目前对我国工业建设的要求亲说,应该是有无第一,先进落后第二。钢铁工业要有大厂,但应该是小厂多、厂数多、品种多,这样可以使产品样样有,时间会快。煤炭工业照目前说来,斜井、小立井比大立井收效快,可应急需。我们必须建设若干大厂,但外汇不足,还必须靠自力更生,边建设边生产,生产了再建设。

(六)建设中的“骨头”和“肉”的关系。对“肉”的需要和数量,没有经验,过去估计不足。对于新建一个工业城市的困难程度和投资数量,我们过去估计不足。

(七)公私合营企业必须停止合并。合并不适当的应该退回来。要打破在任何情况下对“大厂合理”的迷信。把许多原来单独核算的小厂勉强连在一起,实行统一核算,不见得完全合理。我国现有的公私合营工厂不适宜于大合大并的组织形式。

来源:《学习文件供党校轮训班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年5月)第226-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