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在北京市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教师报告会上的讲话

康生

高等学校的政治课如何教?社会主义教育如何进行?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当前形势出发。今天讲讲下半年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的人民教师是为人民服务的,即为工人农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教师教政治课是光荣的严重的任务。全国解放后,我国在党领导下,开始建立了一支教马列主义的教师队伍。大约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在高教部门,就有四千二百人左右,短短七年建立这个队伍是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在马列主义教育中起了积极作用。成绩是应肯定的,是基本的主要的,缺点是有,但是,是次要的。因为大家都是在进行马列主义教育,而不是资产阶级教育。正因为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引起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对马列主义教师的无限的愤怒,无耻地也是无知地叫嚣反对教条主义。他们都在反教条主义。好象资产阶级都在特别注意马列主义。共产党反而成了教条主义。但是他们所反对的教条主义,实际上是反对马列主义。他们说你们教得不好,我们说有成绩,他们说教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我们说我们教学生站稳立场,更清楚的认识问题。

我们保卫马列主义指导,保卫共产党指导,这正是我们的光荣。右派集中力量攻击我们的政治课、政治教员,我们需要给一切力量去保护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右派分子是两种立场。当我们说我们队伍中还有缺点时,是为了提高、帮助马列主义教员,更好地进行马列主义教育。

从我们自己看,我们进行了巨大的马列主义教育,但是,我们的工作中还有缺点,一般说,这个队伍中,大家都是热心地学习马列主义,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但是,具体分析一下,大体是三种状态:

一部分人,较熟悉马列主义,开始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还是一少部分。

另一少部分人,在课堂上讲的,写的文章,都是马列主义,但是,是为了吃饭和赚钱,马列主义本身对他没用处。他在课堂上讲马列主义,但实践中不实行马列主义,甚至一少部分反对马列主义,在大鸣大放中变成右派分子,在大专学校的右派分子,约占政治教员的10%,虽是少数,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第三种情况,绝大多数人愿学习马列主义,也学了一些马列主义,但不熟悉。怎样学,也不熟悉,他们也听过看过马列主义的书,但自己的旧世界观没有或没有完全去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还没有树立,还没有完全树立,他们愿在研究室中研究,不愿意接近群众,和工农群众没有共同语言,他们还处中间的,落后的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马列主义不是容易学会的,尤其是建立马列主义世界观去掉旧的世界观是不容易的,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地要求,不现实地去要求。

马列主义教师七年来的努力与进步,应当看到。他们光荣的前途与力量是应看到。但是也不要忽视改造自己的任务。一个马列主义教师,不仅要求他有坚定的立场,而且要求他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因此马列教师有不断改造自己的任务,如政治教员忽视改造自己,是不能设想的。如教育人的人,自己世界观还是资产阶级的,是不能教育人的。

因此,这次会议,一方面说明下半年政治课如何教,另一方面政治课教员本身如何提高马列主义水平改造自己。下学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不但给学生讲,而且教师如何学,教与学必须统一来认识。

同志们都参加反右斗争,为什么说反右斗争是政治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又一伟大胜利?因为一九五六年在经济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没有政治思想战线上的胜利,经济战线就不能巩固。所以重复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我们进行政治课时,改变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这一点应是我们的出发点。

这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经过几个月的斗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现在任务是在全国政治界、教育界、新闻界、科技界、文艺界,卫生界、工商界,工人阶级中、农民各阶层中,手工业和其他城乡人民中,都进行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当前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在全国全民中进行一次大辩论。解决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外交政策对不对。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进行全民大辩论。而且在全民大辩论中,取得完全的胜利。这样的大辩论、大革命、大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如取得胜利,将是伟大的物质力量,在这样伟大的革命中,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事件中,当我们在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就不难了解我们的任务。如果离开当前的政治任务,革命的实践,实际的环境,去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是离开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方针,是不对的,是错误的。

这一点请同志们着重注意,任何时候,准备马列主义时从哪里出发呢?应该注意马列主义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离开当前斗争、当时实际与学生思想,就把理论与实践脱离开了。只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我们的方针,我们应怎样准备政治课。

当前是新形势。今后需要转入系统的思想教育和改进工作的阶段。这不是说我们反右斗争与整风运动已结束,而是说反右高潮在有些学校已初步告一段落,而且从深度与广度来说,也不平衡。

下半年的政治课除教堂上的讲课,听大报告,辩论、小组会以外,必须改变政治课,利用政治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整风社会主义教育,也是当前全民大辩论的一部分。

这一讲由四部分组成:

一、也是主要的一部分,以毛主席两个报告,一篇文章为主,和周总理、彭真报告及人民日报和一论再论组成。

二、第二部分,选读一些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叛徒考茨基》等等。

三、民主人士中的左派文章、讲话,看出民主党派人士中的情况,作为正面文章参考。

四、选择资产阶级右派中典型的言论,作为教育我们的工具。

用这些文件解决两条道路、六条标准、四个主义的问题。

进行这门政治课必须打破迷信大纲的观点。这是阶级斗争,如忽然出一个右派,不按我们的大纲办事怎么办?阶级斗争不能按大纲进行。

各校必须在党委领导下,根据各地各校各系各班的实际情况,运用参考大纲。密切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随着情况的变化、发展,而改变这个大纲。

目前怎样进行这种教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是每人过关,目前这一关正在过。这样就必须避免把马列主义政治课当成知识课程来对待。这是课堂上的一门功课,同时又是一场尖锐的政治思想上的斗争。必须经过反复争论,充分说理,放手争鸣。学习过程,包括阅读文件、大的启发报告,小组或全班的辩论、或全校性的大辩论、自我检讨与思想总结的过程。在讨论中必须说理,这一点很重要。过去在延安时,就实行过自由辩论,贯彻了百家争鸣。但这一良好的教育经验没有发挥起来,目前的课堂讨论公式死板,兴趣不大。今后的课堂讨论,必须生动活泼,允许人家讲不同的意见。

我们怎样准备这门功课?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改变政治课,增加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们不要认为政治教师万能。政治教育万能。右派分子说,他所以成为右派分子,是因为我们教育不够。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是阶级的教育,是可以改造大多数的学生。但是对于右派分子,我们没有责任,如认为阶级敌人也可以教育过来,这是从根本上否认马列主义。在右派分子中,我们是没有领导权的,因为他们是敌人。如认为教育万能是错误的。

有那一部分人,教马列主义,但是以资产阶级观点、立场对待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当作争名夺利的为个人服务的有名有利的理论工作者,而不愿作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宣传员,实际行动上不愿实行马列主义。他们愿意到科学院去研究。这当然也是好事,但是关键是出发点是为了什么,为了人民,为了无产阶级,还是为了个人。这些人,不仅不能成为马列主义者,而且会走向反面,沈志这也是讲马列主义,并且是科学院的社会科学部的学习委员,但是变成了右派。黄药眠告诉陆怡说努力学习马列主义,为了在和共产党斗争中不致失败。因为马列主义在中国有极大的威信,他们不敢从正面反对马列主义。这是敌人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在我们内部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以个人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而堕落成为右派分子,如鲁彦修。另一种态度是把马列主义作为阶级斗争武器,作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武器。这种态度必然一方面反对教条主义,也一方面反对修正主义。

各学校必须立即着手研究反右派斗争的经验,他们提出什么反动论点,用的什么策略、手段以及每个人。另一方面,研究我们怎样进行斗争的经验,怎样反驳的,有些什么规律性。

我们每个同志在斗争中的体会,也应好好整理一下,那些是说得对的,说得不对的,总结起来。对中央文件,毛主席文章,要好好学习,投到实际斗争中去学习。

如果离开当前的斗争,去准备教学大纲,是劳而无功,一定作不好。

要系统地研究右派的社会学、经济学,我也不反对读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上有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现在拥护社会主义也是时髦,大家可以好好读读《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序言、《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叛徒考茨基》、《左派幼稚病》。我只反对脱离当前实际地读经典著作,反对闭门读书!

要熟悉右派分子的言论,他们的出版的书和没有出版的书、文章、笔记、纲领等等。为什么我们讲课缺乏战斗性呢?因为我们往往忽视当前现实的毒草,而是批判那些外国的古代的康德、马赫的干草。

我们要整理我们的队伍,个别的叛变了,有的受伤了,有的疲劳了,有10%的右派同行。应研究研究这10%,同时,要补充新的力量。改变我们那种书生习气,下决心接近工农群众。我们同志在整风中也要提高自己,把这门功课当作提高自己的重要课程。我们即当教员又当学生。

这次教育成功不成功,党委的领导起决定作用。各校党委应把目前这门课程和四门政治课当作工作中心。党委和政治课脱离,去另作思想工作,如党委脱离政治教育还作什么思想工作?党委书记要亲自出马领导这个社会主义教育。政治课教员应团结在党委周围,给以领导,支持政治教员。而且对各课教员都应教育他们,在党委领导下,共同进行这次社会主义教育。只要我们努力,虚心地进行整风。就一定会取得伟大的胜利。

 原载《康生言论选编(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资料室,一九七九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