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答记者问题

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些民族干部和群众中,目前存在着一种忧虑怕被民族同化,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如何?

乌兰夫说:有些同志有这种顾虑,是有客观原因的,据我了解,主要是在自治区内民族语文的使用还不够普遍,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地方不被遵/尊重,在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上,有些地方对少数民族的利益照顾不够,如有些地方乱开荒,破坏了牧场,损害了牧民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对党的民族政策贯彻执行的还不够好,由于工作中的缺点或错误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历史上旧的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曾经实行了掠夺压迫和同化的办法。这些旧的历史阴影还残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因此对人数众多的汉族至今还有某种怀疑和恐惧心里,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仍然担心一个民族被同化,这种忧虑就不必要的了。因为历史时代不同,皇历已经变了。过去的反动统治阶级是以大民族欺侮小民族,而今天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则是各民族一律平等,亲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这些都是写在我们宪法上的,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在处理民族事务和民族关系问题上应该共同遵守的法律。违犯这些原则,就是宪法和党的民族政策所不允许的,是违法的。

当然宪法上所规定的民族权利,党的民族政策,执行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一些曲折的过程,要经过一番努力和斗争。斗争的方式在自治区来说,就是根据毛主席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用民主的方式向自治区的人民群众和工作干部进行民族政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过去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但作的很不够,今后需要进一步大规模的深入地来作,在这方面希望你们报纸能够很好地协助和配合。

有些同志怕被同化,是因为看到自治区汉人多蒙古人少,我区蒙汉人口比例是1比7,有的同志觉得汉人文化高,能力强,人数多,于是就担心蒙古人会被同化,我看这个问题抱悲观情绪也是不必要的,1比7的关系不是今年才形成的,也不是在自治区成立10年中形成的,而是过去多年历史造成的,过去反动统治下蒙古族受压迫没有发展,汉族也同样受压迫没有发展,主要是统治者舒服了,如果说过去是多数欺侮少数,而现在则是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是7个汉人帮助1个蒙古人,共同搞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年来建设的成就,如果光靠100来万蒙古人的手来作,恐怕30年50年也作不了”我看这话说得很对,观察自治区的民族问题,如果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

当然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有些地方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这些主要是由于内蒙党委政府领导上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只看到成绩而看不到缺点和错误中吸收教训教育干部和群众。

从最近揭发出的一些问题来看,很有必要结合整风在全区进行一次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我们的工作搬套和一般化的毛病是不少的,所谓领导一般化,就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根据内蒙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进行工作,也就是没有很好的对自治区的蒙古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历史到现状进行很好的调查研究,对民族的特征、心理、感情和要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因此,有些工作的作法,就不能很好地适合民族的和地区的情况。

对民族工作我也常常谈到,要反对大汉族主义。自治区内汉族人口和干部既然占相当大的比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影响,也就在许多人的脑子里不自觉地存在着。所以,如何帮助汉族同志去掉这些旧的思想影响,使他们更好地和兄弟民族相处,安心乐意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服务,这须要从理论、政策到具体的民族知识,对他们进行许多艰苦的教育工作。而这里有些汉族同志,现在也很有这些要求。

当然,另一方面,如何使少数民族同志和汉族同志相亲相爱,团结相处,也须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问: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内蒙古自治区使用的情况如何?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

答: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解放以后是大大发展了,与解放前根本不能比拟。解放前,读书识字的只是少数人,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根本没有这个权利。解放以后,出版了大量蒙文书刊,办了很多学校,在广大群众中,以蒙文进行扫盲工作已获得了很大成绩。因为蒙文是拼音文字,群众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要超过任何历史时期。

但另一方面,对蒙古语文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严重缺点,困难和被忽视的现象。国家宪法规定,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文的充分权利,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内的民族成分,在自治区条例上规定蒙、汉两种文字同是自治区的通用文字。但是现在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业部门也远不是普遍使用这两种文字的,往往是汉文用得多,蒙文使用的少。其中当然也有客观困难,主要是蒙文干部还是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但是在很多场合和很多部门,完全有条件和有需要使用蒙文蒙语却也不使用,这就是一种不应有的忽视了。应该指出,这种忽视民族语文的现象在某些部门,某些地区是相当严重的。不但某些汉族干部如此,还有某些本来懂得民族语文的民族干部,也因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不大使用本民族的语文了。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加以改变。首先,会蒙文蒙语的干部。应该很好的使用;干部不足的地方应该积极设法调配和有计划地培养。其他的困难要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解决。目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在各级机关中,有的地区可以单用蒙文行文,顶好还是使用蒙汉两种文字;有的地方,可以蒙文为主,汉文为付;有的地方,可以汉文为主,蒙文为付。这样做是否可以,大家可以考虑。总之是要使用蒙汉两种文字。我提议,蒙古干部必须学习蒙古语文,有些人不会蒙语了,这不能怨他们,那是过去被压迫的结果,现在要学习,要发展。在内蒙古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了密切联系群众,为了搞好民族关系,也要有步骤地学习蒙文。这可以先从内蒙一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开始,以后逐步扩展到下级机关。现在已有人学习,听说成绩还不坏。有人说蒙文落后,我就不理解。蒙文是拼音文字,并不落后。一个人多学一种文字,是文化高的表现。硬把进步的东西说成落后,我看也是宗派主义情绪。

问:听说近年来,在自治区的某些地方曾发生开垦牧场和损害牧民利益的现象,因此引起蒙古族群众很大反感,这个问题应如何处理?

答:为了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农牧矛盾问题,几年前,中央对半农半牧地区曾制定了“以牧为主,照顾农业,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区由于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的结果,农牧矛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在半农半牧地区的农牧业合作社以后,情况有了某些变化,我们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央的政策,内蒙党委对半农半牧地区曾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全面规化,农牧结合,多种经营、有计划地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方针。现在看来这个方针有些不够完满,我们正准备加以适当的修改,使其能够充分体现中央政策的精神,和适合内蒙半农半牧区当前的情况。去年以来,有的地区的干部由于有重农轻牧的思想,没有全面规划,没有同牧民相协商和取得牧民的同意,就盲目开垦牧场,因而引起了新的民族纠纷。这种作法是错误的,在此次整风中应当坚决纠正。凡去年以来不按中央和内蒙的政策盲目开荒的而引起民族纠纷的地方,除将一部分已开的土地交牧民种植饲料外,其余的应全部闭起来,有关领导人员要写出检讨报告,有的还需要在报上发表。

问:目前在有些民族联合社中,蒙族社员的收入普遍减少了,劳力安排不当,干部的配备也不够合理;而在有些汉人占多数的联合社里,蒙古族社员又担心民族语文得不到发展,风俗习惯不被尊重,因此有的蒙族社员提出要分社,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答: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在蒙、汉民族杂居区建立了不少民族联合社,这是民族关系上的新变化。在民族联合社中,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先进帮落后,不仅在经济上增加收入,政治上也加强团结,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但在民族联合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的是不少蒙族社员减少收入,问题是严重的,各地应抓紧解决。解决这个问题要根据互利原则,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各民族社员之间加以照顾,但经常照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搞好民族关系。还有就是在有些联社中蒙族少,民族文化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联合社也只能在双方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勉强是不行的。现在有些地方蒙族社员要分社,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的,不分开就闹不好,分开也是搞社会主义么,有什么不可以?但分的时候,也要注意生产和团结问题。

我看民族联合社的基本方向是对的,但联合之后也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作工作,采取适当的办法解决矛盾,要强调关系,教育群众搞好团结,使双方有利。

问:据说有些散居在自治区以外的蒙古人想搬到自治区来,这样做是否可以?

答:据最近统计,区外蒙族还有50万,他们中有些人愿意回内蒙,我们的态度是欢迎的。自治区的蒙族人口增加了,就更有利于自治区中蒙古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当然我们不希望搞什么运动,只要自愿就可以搬来,如在靠内蒙的泰来等边界地区居住的一些蒙古人,搬来之后,还可以解决那里的一些矛盾。

问:在内蒙古的工业部门,牧区的某些新兴城镇和经济中心,现在蒙古人比较少,有些少数民族同志到这些地方感到不亲切,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很不利于蒙古民族的发展,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答:这首先是随着自治区工业的发展而有计划地培养民族工人阶级的问题。解放后,自治区的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自治区已有万多民族工人,国家正在我区的包头兴建一个钢铁工业基地,这对自治区各民族发展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民族有着决定的意义。但是现在民族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民族科学技术人材的培养,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民族工人和培养民族科学技术人员,参加自治区的各项建设。忽视这项工作是错误的。目前在地方工业和某些与蒙古民族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工业(如乳品、皮毛工业等)中,可以更多地收民族职工。在国营的大型工业中,民族职工可以逐步地增加。培养民族职工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实际出发。从牧民变成工人,在生活习惯上是一个大变化。骤然把农民变成工人也有很多问题。所以,培养民族职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牧区的一些新兴城镇,和经济中心,吸收一定数量的汉族技术人员和手工业工人到那里是必要的,这对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好处,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增加民族人口,吸收蒙古民族和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积极参加,这样才能成为少数民族自己的事业。至于在牧区建立饲料基地,则应该组织蒙族农民到那里传授技术,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问:有人提出自治区机关民族化的问题,认为在自治区的各级机关里,民族干部的比例应占到50%到7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蒙古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你认为,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答: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条方针,两个体现。一条方针就是民族团结;两个体现是:一要体现蒙古民族在自治区内是主体民族,二是体现汉族在自治区占人口的多数,并有适当数目的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员。同时也要考虑到民族劳动力的问题,蒙族人口有11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有30万。现在自治区的全部脱产干部约27万。如果蒙族干部要占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那就是这个民族的绝大部分青壮年都要脱离生产。如果大部分能劳动的人都当了干部,谁去搞生产?民族是个社会,没有人劳动生产,又如何发展经济文化?所以,民族干部要占多大比例,多少人脱产才有利于这个民族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还要进一步商量研究。我看自治区各机关一下都民族化不易办到的,也应该有重点有步骤,首先着重在权力部门,逐步扩展到其他部门。

 人民日报记者站XX

来源:《毒草集——乌兰夫反革命言论选编:第二集(1955——1964)》,呼和浩特革命造反联络总部批斗乌兰夫反党集团联络站编印,196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