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英雄气概全心全力发展农业生产: 邓子恢在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邓子恢

新华社济南10日电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8日上午在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就发展农业生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邓子恢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热烈祝贺。他说,山东开这样的大会,讨论发展农业生产问题,不仅在山东是一件大喜事,在全国也是一件大喜事。山东人民在支援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尽了很大的力量,在以后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以及1955年冬和1956年春的大生产运动中,都表现了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山东省开这样的大会,事实上是动员大生产的誓师大会,特别是在农村开展大鸣大放大争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后,它一定会为新的生产高潮打了思想基础。

接着,邓子恢就五个问题作了详尽的指示。

一、 农业生产在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邓子恢说,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几年强调工业化是对的,但是对农业宣传有些不够。我们必须执行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为了国家的工业化,为了解决六亿人民的吃饭、穿衣、住房子问题,必须充分地发展农业。农业充分发展了,工业的原料、市场和资金等问题便可以更好地得到解决。农业充分发展了,有了更多的粮食、棉花、油料、猪肉等,大家便可以吃得饱、穿得暖。拿改善农民的生活来说,更只有依靠农业的发展。解放几年来,我国农民生活显然提高了很多,但总的说来还是很差的,很多地区还谈不上丰衣足食。山东省人民的生活历来就很简朴,种了很多地瓜,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这是很好的传统。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既有现代化工业又有现代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国六亿人民过共同富裕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在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用比过去更大的力量来发展农业。比如,山东省如果能把粮食每亩产量提高到五百斤,棉花提高到六十、八十到一百斤,把肥城桃、莱阳梨、烟台苹果、德州西瓜等大量生产出来,前途就很有希望,自己有得吃,有得穿,还可以供应城市需要,供应工业原料,国家也可以增加税收,这叫做民富国强。

二、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邓子恢说,第一个方向是把现有土地搞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国耕地面积十六亿八千万亩,山东耕地面积是一亿四千万亩,粮食、棉花、花生、大豆、蔬菜等都靠这些土地生长,如果全国都能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上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要求,我国就可以更迅速、更顺利地发展工业,我国人民就可以生活富裕,吃穿有余。

第二个方向是向山区发展。从全地球来说,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从我国国土面积来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就关内土地来说,是六山半水三分田;所以开发山区是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今年山东又涝又旱,如果全省农民把所有高山、低山、近山、远山都种上树,就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就可以不受水旱灾害威胁。造林是百年大计,是发展农业的根本。如果能下十年苦工,把山东所有的山造起林来,这样山东的面貌就会起根本变化。今年夏季山东仅下八百到一千多公厘雨,就闹了大水灾,淹地三千多万亩;南方接连下一千八百左右公厘雨,也不会成这样大的灾,就是山上树多的缘故。此外山区还可以生长粮食、水果、蚕丝、油料、药材等土特产,发展畜牧业。有人说山区是一个万宝山,这并不算夸张。

第三个方向是适量垦荒。它是要在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原则下进行。但山东荒地不多,仅有四百多万亩,就是抽出一些人到外地开荒,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同时,目前大规模开荒在全国也还有些困难。

三、发展农作物生产的方针。

“八大”决议,我国农作物发展的方针,应该是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发展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并结合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和各种副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多种经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的农业从历史上就是多种经济互相依存、结合发展的,因为这样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才能使全年劳动得到合理安排。单一化是错误的。发展多种经济必须以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其它各种作物的发展必须同粮食生产的发展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比如说,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所占的比重在北方一般不能低于80%,其他作物一般不要超过20%。省、县、乡、社都要根据优先发展粮食生产这一方针,恰当地安排各种作物发展的比例(当然不能每乡每社都按二、八比例)。粮食生产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其它作物种植的比例如果过大或者过小,就不但不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地会起破坏作用。

其次,农作物发展的方针应该是因地制宜。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同工业完全相反的,例如它的分散性、野外操作受自然条件的支配很大、绝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等等,这些基本特点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条件的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制定发展农业生产的计划时,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笼笼统统地作一般规定,并且不能定得太死,要留出根据条件变化而因地因时制宜的余地。

第三,要研究各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倾听当地老年农民的意见,要在各地旧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但是逐步地加以改良提高

。过去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历史条件,无视老年农民的丰富经验,而采取完全重新另来一套的做法是不对的。

第四,应该适当地增种高产作物。山东省人多地少,几年来不但自己够吃,而且还能交售一些粮食给国家,其决定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多种了些地瓜,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今后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该增种一些高产作物。当然,也不可以盲目地增种过多,各级领导要根据实际需要把各种作物的种植计划作全面安排。

四、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问题。

邓子恢说,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搞好水利建设。他说,北方过去所以耕作粗放,主要是缺水;没有水,上粪就不保险。那种认为1956年在开展水利建设上有冒进的说法是不对的。1956年全国扩大了灌溉面积一亿六千万亩,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成绩最大,山东省就完成了一千七百万亩,这些水利建设工程在今年的抗旱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成绩是极其伟大的,缺点是次要的;这不是什么冒进的问题,而是符合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号召。缺点只有两个,一个是各地计划规定得过于机械,一般化,没有因地制宜;一个是有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的现象,没有走群众路线。山东省今冬明春要扩大灌溉面积一千万亩,还要改善原有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五百万亩,要完成这样一个计划,就必须很好地吸取1956年的教训。首先,在计划规定上不要一般化,不要过于机械,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因社因队制宜,让农业社根据他们自己的水源、地形、需要和资金、劳力情况来开展自己的水利建设;同时还要走群众路线,要请教老年农民,不要强迫命令。

第二个条件是增加肥料。施肥也要因地制宜,不要一般化,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土壤情况施肥料,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肥料的效能。但目前主要是大力发展养猪积肥。猪是小的化学肥料厂,每头猪一年的粪中所含的氮量能顶化学肥料六十斤到八十斤。山东省今年养猪七百万头,明年计划增加到一千万头,这个数字还可以大一些,第二个五年计划可以达到二千万头以上。其次,山东省应该大力提倡利用人粪尿。把这两件事做好,每年就可以有八亿多担粪肥,加上其它绿肥杂肥,全省一亿四千万亩耕地,每亩可施肥十担以上,每亩产五百斤粮就完全有保证了。

第三个条件是改良土壤,这是农田基本建设,很重要。

第四个条件是在有水有肥料的条件下,改变耕作制度,增加套作、间作面积,改单季为双季,改双季为三季,改旱地为水田和水浇田,然后再进一步谋求精耕细作、推广良种、改良农具等措施。

第五个条件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搞好水土保持,从根本上克服旱灾和水灾的危害,并增加山区生产收入。

五、靠谁来进行这些农业基本建设?

邓子恢指出,主要靠农民的劳动力,靠大家出工;资金也要靠农业社的公共积累。要贯彻中央关于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持家的方针,教育农民省吃俭用,把钱存到信用合作社,以支援农业社发展生产。与此同时,还要依靠国家对大中型水利、化学肥料、杀虫药剂、种子站、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支援。

邓子恢最后说,山东省人多,只要大家动手动脑,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号召山东全省党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要发扬大山农业社愚公移山的英雄气魄和甘肃省党政干部拿出“少活十年(事实上劳动好了还可以多活十年)为子孙造福”的精神,全心全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手工业和财政贸易系统,都必须有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为农业生产服务。只要下定决心,经过五年、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就可以把山东建设成为繁荣富庶的丰衣足食的幸福乐园。

 --原载《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