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同时并举和农业机械化问题——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各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和人民解放军驻京部队干部大会上的报告

黄敬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都指出,我们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同时,他还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关于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首先谈一下我们国家的情况。

我国发展工业农业的最要紧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这是我们迅速前进的决定性的因素。这个良好的发展条件,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比不了的。在公有的制度下,大家为着共同的需要而生产,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生产过剩、关厂倒闭、农村破产、失业和破坏资源等破坏生产力的现象。生产发展的障碍被排除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公有制,堵塞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只有社会主义的社会,才能够充分地发展科学和技术,充分地发展生产力,才真正能够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地步。苏联四十年来的历史、东欧各兄弟国家的历史和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在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步骤上,我们也要注意我们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虽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但是它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我们不仅要充分地利用我国社会条件的优越性来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要使我们的建设和发展,切合我国的自然条件。

我国自然条件的特点,就是人多,国大,耕地比较少。

人多,这是很好的事情。人多,劳动力就多,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不仅人多,心也齐了,这样,一切事情都好办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许多新的建设项目建设的速度很快,人多是一个原因。

国土面积很大,这也是很好的事情。矿藏(生产资料的资源)同国土大体上是成正比的,国土大,矿藏就多。比如苏联、美国国土大,矿藏资源就很多。我们中国也是这样,矿藏很丰富。

但是,和众多的人口比较,我国的耕地就比较少。我国现有的耕地总共是十六亿多亩,占全部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一点六,平均每人只有二亩七分地。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资源,除了水力、风力、水产等以外,大概不外两类:一类是从土里挖出来的,如矿产,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资源;一类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除庄稼、森林和其它植物资源以外,动物也是靠土里长出来的植物来生长的,这些主要是生活资料的资源。生产资料的多少同矿藏的多少有关系,生活资料的多少同耕地的多少有关系。虽然近代的科学技术有一种趋势:以土里挖出来的代替土里长出来的作为生活资料的资源,比如从煤炭的合成来制造人造毛、人造棉、人造丝、橡胶、皮革或塑料用具;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生活资料的资源,特别是吃穿,主要还是依靠土地。

耕地不多,不可以多开垦荒地吗?根据现有的调查材料来看,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不很多,据现在推测约有十五亿亩。同时,荒地所在的地方恰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自然条件也不大好,或者是缺水,需要开很大的沟渠来灌溉,或者是沼泽地,需要排水。开荒要花很多钱,估计开垦一亩地要花七十元左右;大量开垦,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在建设初期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把力量集中在大量开荒上,是不适宜的。因此,虽然我们要积极开垦荒地,但是,目前主要是要在现有的耕地上,和在现有耕地附近的山区上做文章。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工业化就和以前许多国家工业化的情况不同。社会条件和政治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单就自然条件来看。世界上工业化的国家大概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苏联和美国的情况。这类国家的自然条件是国大、地多、人少。比如苏联只有两亿人口,可是国土比我们大,可耕地比我们多。美国只有一亿六千万人口,但是它的国土面积和耕地都很大。拿人口密度来说,苏联和美国比我国小得多。苏联每平方公里九人,美国每平方公里二十人,中国每平方公里则有六十三人。中国的六十三人还是包括所有国土在内的平均数,如果把西藏、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这一带地广人稀的地方另外计算,那末每平方公里就有一百五十人左右。我国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可耕地的比例低。美国的可耕地占全部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七,差不多一个人可以有十九亩地。苏联已耕地的比例虽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但平均每个人可以有十六亩地,而且国土大,人少,还有很多可开垦的土地(最近两年苏联开出了很多荒地,每人平均数已达到十八亩)。我国平均每个人只有二亩七分地。如果单拿农业人口来计算,差距还要大,中国每个农业人口是三亩一分地,美国是五十亩,苏联则近三十亩。因为这样,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就同它们有不同的情况:它们因为耕地多,在城市里发展工业受农业的限制比较少,我国工业的发展则受农业的影响很大。它们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劳动力可能感到不足。象美国工业发展的初期就曾经从欧洲吸收了很多人去作工,苏联在发展工农业的过程中也曾经感到劳动力不足。解决劳动力不足的主要办法是机器下乡,也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二十倍,土地不够就开荒,人不够就用机器,这样就可以腾出很多人来发展工业。农业机械化以后,农业也就能够向工业和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轻工业的原料,农业又为工业开辟了市场。因此,在具有这一类型的自然条件的国家,应该说,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限制很少。(至于美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工农业的衰退、危机,那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缘故,是另外一类性质的问题。)

另一种是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西德、法国、比利时、丹麦、瑞士、瑞典等)以及日本。这些国家的特点是人多、国小、地少。它们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二百人左右,日本每平方公里二百三十二人,西德一百九十八人,英国二百零八人。它们的耕地面积也不多,日本每个人只有九分四厘地,英国二亩一分,西德二亩五分。因为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小,这些国家的矿藏资源和食品都不能自给,原料、粮食甚至市场都要依靠国外。比如英国,粮食只能自给百分之三十多,百分之六十几要靠国外进口,小麦百分之七十七是进口,牛油几乎全部是进口,肉类百分之四十五是进口,原料除了煤可以自给以外,铁要进口一半,羊毛进口百分之七十,皮革进口一半,有色金属、木材几乎百分之百要进口。英国的工业品市场大约一半是在国外。日本的情况并不比英国好,绝食虽然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能够自给,但是工业原料和市场则比英国更多地依赖国外,煤要进口,铁矿石要进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石油要进口百分之九十五,棉花全部要进口。严格地说,这些国家都是加工工业的国家(利用人家的原料,加工以后再卖出去)。它们过去是靠殖民地过活的。西德殖民地少,但是它可以依靠高度的技术水平来维持自己,它做出来的东西很精巧,如精密的机器、仪器,照象机,和化工产品、胶卷、西药等,在国外市场上都很吃香。日本是靠它的生活水平低来维持的,日本工人的工资很低(当然资本家的剥削也最残酷),因此它出的东西很便宜,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它。但是不管它们用什么办法来维持,发展工业总是要依靠国外,自给自足不了。东欧的兄弟国家,社会条件和我们相同,但自然条件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相似,地少,人口密,在资源上还不能全部自给,需要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协作和国际贸易中解决。

我国的工业化的具体条件有一些特点。同苏联、美国比,国土大这一点是一样的,我国的矿藏资源也很丰富,在生产资料的资源上可以不受这方面的限制,但是我国的耕地少,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要走比较复杂的道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拖拉机、康拜因拿下乡去,就能把粮食和原料拿回来。同英国、西德、日本比,同东欧兄弟国家比,情况就更不一样。我国是六亿多人口的国家,它们是几千万人的国家,我国的人口比英国、西德多十一、二倍,比日本多七倍。这样大的国家,把粮食、原料和市场都寄托在国外,是不能设想的。我们主要是要靠自己,靠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农业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资料和轻工业原料的供应问题,以自己的市场来推广产品销路和积累资金,以自己的资源来建设国家。

这样看来,我国农业的作用就显得很突出。下面想具体地谈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国现有的六亿多人口中,农业人口有五亿多,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占全国生产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国家富裕不富裕,就看六亿人口的劳动生产率高不高。假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仅仅是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还是不多的。因为我国目前还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国,要想大量增加国民收入,从而提高国家的积累和人民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毛主席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从六亿人口着眼,五亿多农民就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工业和农业不能分开来算帐,只看工业,不看农业,就会发生错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农产品的产值约占三分之二(按净产值计算)。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又占一半。在我国的出口品中,农产品或农产加工品占百分之七十五。在市场商品物资中,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占四分之三以上。因为这样,我国的财政收入同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农业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税或上缴利润等直接、间接同农产品有关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百分之五十四至五十八)。农业丰收,财政收入就增加,农业歉收,财政收入就减少。比如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五年农业丰收,一九五三年、一九五六年的财政收入就增长得很快。财政收入增多,国家就可以多搞基本建设,包括工业建设在内。那几年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速度也最快。同时,农业的丰歉也影响到工业生产。目前我国的轻工业主要是以农业为原料,农业丰收,轻工业也就丰收。农业同重工业也有关系,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农业丰收以后增多了基本建设的投资,用钢、用机器、用电都多了,重工业生产也就多了。农业丰收,财政就丰收,工业也丰收,弄来弄去是大家跟着农业转。

那么,我国农业的情况怎样呢?

我国的农民是很勤劳的,并且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受到长期的封建剥削,我国的农业还是落后的。农业生产还很不稳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差。我们家底还很穷。不过,我们要看到,穷也有好处。我们不这样穷,革命就不会这样快胜利,胜利以后也不会这样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因为穷,人民也才更加勤劳。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个生活俭朴的优良传统。我们目前的生活水平,比起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来说,是比较低的。但是要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耕地相对的不多,经济基础薄弱,国民收入水平低,积累较慢,必须保持这样俭朴的良好风气,才能增加我们的积累。中央提出勤俭建国、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勤俭持家的方针,正是针对着我国的这些特点提出来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较多的积累,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够真正地、稳固地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农业的合作化,是我们发展农业的根本条件。合作化以后,农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我们耕地虽然不多,但是可以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打主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合作化使人和起来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过去单干户绝干不了的,现在能干了;过去不能设想的事情,现在正在一件件地逐步实现。合作化以来,全国农业一片兴旺发达的气象,全国农民在实现农业四十条发展纲要、克服自然灾害、努力增产上的劲头,在勤俭过日子、增加积累上的积极性,都是我们今后农业发展的最有利的条件。

既然我们国家的农业这样重要,那么,我国的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对不对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没有重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农业,也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轻工业。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我国农业现在还主要使用天然肥料,这种肥料大都是人畜粪便和从土里长的,矿物质不多,肥效有限,而且数量的增加又有一定的限度,要很好地提高土壤肥力,就必须广泛使用化学肥料,这就要发展化学工业,而化学工业就是一种重工业。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也要靠重工业的发展。水利工程需要排灌机械,大型的工程更需要很多的钢铁、洋灰、机器才能兴办,这也要求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目前是个很大的问题,农产品运不出来,经济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要改变这种状况,也需要发展重工业。开展各种农村副业,也需要许多机械和动力。轻工业的发展,也需要钢铁、机械、燃料、动力等。总括地说一句,农业的现代化要建筑在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上,所以国家的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中心。

反过来说,农业不同时发展,工业也发展不起来。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农产品,因此农业不发展,轻工业自然就发展不好。重工业的发展也要取决于农业的发展。重工业从采掘矿石起到洗选、提炼成原料,再加工成机器,以及修建房子、道路都需要人,人我们很多,不成问题。发展重工业需要技术,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苏联和其它兄弟国家,并取得它们的帮助。喷气式飞机是现代工业中最先进的产品之一,我们做出来了,而且达到了设计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喷气式飞机这样的事情我们学得会,还有什么事情我们学不会呢?重工业的资源,也不成问题,我国矿藏很丰富,要煤有煤,要铁有铁。那么发展工业还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工人要吃的、穿的、用的。这些生活资料大都是从土里长的,土地的面积有限,土里长的不象土里挖那样容易,不象工业那样随时加工随时有产品出来,它需要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不到时候,没有一定的温度和雨量就长不出来。几年来这些生活资料是增长的,但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农业如不大量增产,运到城里来的粮食就有限。这样,城市人口也就不能过多。这就是说,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要同农业的发展相适应。从重工业的市场来看,农业也很重要。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重工业各部门互相供应,以不断地壮大重工业的自身,具有一个强大的重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但重工业毕竟是生产手段的生产,重工业生产的最后目的,除了巩固国防以外,还是为了以这些生产手段来供给农业和轻工业等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以扩大消费资料的再生产。而农业不发展,轻工业就发展不了,农业、轻工业不发展,重工业的市场就不能扩大。

由此可见,今天生产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工业同农业的比例关系,特别是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比例关系问题。我国的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到:实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这几句话的意义是很深长的,可以说是总结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关于农业机械化

农业的发展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根据前面讲到的,在我国条件下,目前不是以开荒为主,而应该是以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这就是农业发展纲要上所提出的向每亩产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努力。我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条件很好,增产的潜力很大。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产量比我们高一倍,甚至高两倍,它们的自然条件并不比我们好多少,它们能达到的产量我们一定也能达到,甚至可以超过它们;因此实现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指标是完全可能的。同时,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有的,就是农业合作化了。我国的自然条件很好。我国在地球上所处的纬度比较低,天气比较温暖,无霜期比较长,适于植物的生长。当然,北方由于雨量不大平衡,对农作物有些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兴修水利来解决。我国的土地也很肥沃。我国农业还有很好的精耕细作的传统。而且,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打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了供给农村以化学肥料和农业机械的可能。我们有这样好的条件,又有中央的强有力的领导,及时提出了农业发展纲要,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方向,只要认真按照纲要去做,我们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上最高产的国家的。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可以说是第一步,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向更高的产量发展。我们知道,土地的肥沃率是无限的,资产阶级一些学者所讲的土地肥沃率递减的说法是荒谬的,这已经为土壤学理论和大量的事实所证明,我国农业合作化以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就拿北京郊区的一些农业合作社为例,许多地方每亩已经打一千斤玉米,这在过去是想象不到的,现在做到了。

我们要向高产发展,为什么便要提出机械化的问题来呢?

现在增产中首先遇到的是肥料和水利的问题。不论南方或北方,要大大增产,都需要解决肥料和水利的问题。我国的北方,雨量少,而且分布又不均衡,大部分的雨量在夏季,暴雨比较多,水来了留不住,旱的时候很早,水多的时候又涝。所以水利问题更是个很大的问题。有了肥料没有水也不起作用,有了水没有肥料也不行,肥料和水对农业增产极为重要。

有了肥料和水之后,就要结合气候的特点增加复种面积。我国的纬度低,植物生长期长,可以种两季甚至三季(北方可以种一季半,靠南一点的能种两季,象南方有些地区方能种三季或二年种五季)。复种是增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复种一季扩大一倍,种三季就可扩大二倍,这样就可以解决地少的困难。所以,复种是我们国家很优越的特点。美国、欧洲许多国家、苏联,甚至日本,在这方面都没有我国这样好的条件。和复种同样重要的,就是精耕细作,多耕、多耙、多中耕。只要有了水和肥料,人的劲使上去就能多发生作用。所以肥料和水是复种的基础,也是精耕细作的基础。最根本的还是肥料和水。有了肥料和水,其他一切措施就有了办法。

纲要里还有许多其他增产措施,譬如消灭病虫害,发展畜牧业,种高产作物等等,都应该实行。农作物高产以后,就能多养猪,多养鸡,多养牲口,农业生产就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地虽少也不觉得少了,人虽多也会不够了。人本来是多的,但事情更多,要搞复种,上一季割了下一季就要紧跟着种,特别是在南方双季稻新旧交接的时候最紧张,又要割,又要种,人忙不过来。水利一开展也是这样,一浇了水,土地整理工作就多,肥料上得多,中耕也多了,地里的劳动也就多了,这就产生了人力畜力不够,忙不过来的问题。再加上副业的发展,需要的人力更多。

四十条纲要,每一条都是要人做的,都实行起来,劳动力就需要很多。人畜力不足,忙不过来的情况越来越多了,这就产生了对机械化的要求,要求机器来减轻劳动,以便腾出手来作更多的事情。现在农村就发生了因为人手和畜力不够,有些事情没有办法做的现象。南方有些能种两季的没有种两季,能种三季的没有种三季,原因就是因为人忙不过来。当然还有水、肥料够不够的问题。可是在水和肥料够不够的问题中,也有人是否忙得过来的问题在里面。

现在农村最大的矛盾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忙的时候很忙,闲的时候很闲,这是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的关键所在。华北地区在夏种、夏收,秋种、秋收的时候,大体上有两个月的时间最紧张,在经济作物区,投入劳动量大,就更紧张,如在棉产区,夏种、夏收的时候还要进行棉花中耕,这三件事弄在一起,就忙得很。收割以后到第二年开春以前是最闲的时候,就需要在闲的时候搞副业,搞基本建设。现在在农村里,忙的时候能有机器去帮忙,是推行各种增产措施的关键。闲的时候不闲,是进行基本建设,发展副业增加收入的关键。听说现在山区的主要问题是绿化、运输和开展副业,如果副业收入能占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山区农民的生活就不比平地差了。地广人稀的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青海等地,又是一种情况,这些地方荒地很多,种不过来,更迫切要求机械。在山区、牲口缺乏饲料不多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当中也都出现了机械化的要求。

由以上可以看出来,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是在合作化以后,各种措施的实施中,生产力的发展中,逐步提出来的。而且,各地农业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必须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和合作社的经济情况的变化与发展,来决定农业机械化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是自然条件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地区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农业机械必须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这里有五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人口的疏密。要根据各个地方人口疏密的不同,来决定对机械化的要求。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东南密度大,东北、西北密度小。按省来说,人口最密的地方一个人只合一亩多地,而人口稀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合十几亩,如黑龙江、新疆、内蒙都在十亩以上。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两种情况,对机械化的要求是不同的。就是同样的人多地少,各地区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一样;华北、华东迫切要求水利排灌的机械化;复种很多、耕种不过来的地方要求耕作机械化;副业搞不过来的地方,则要求在农产品加工,甚至铡草、拉磨等等方面实行机械化。

(二)气候条件。我国土地辽阔,从纬度来说,最南是海南岛是十八度(南沙群岛是八度),最北是五十三度,南北相差三十五度。南面热,北面冷。植物生长期南方长,北方短,南方有的地区长到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说,天天能生长,一年能种三季。最北边的地方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天。中部一般都能种两季左右。雨量分布也很不一样,东南雨多,西北干旱。最北、最干旱的地方全年降水量在一百公厘以内,而东南最多的能达到三千公厘。西北风很干燥,东南风则很湿润。华北正好是东南风和西北风交锋的地方,平时雨少,但一交锋就下暴雨,所以华北雨量很不平衡。气候和雨量分布的这种不同,对农业的影响很大:南方是水田,北方是旱田。华北主要是靠打井取水,因此需要大量打井的水利机械。南方又是一种情况,低洼的湖边、淤塘地(如安徽)要大量排水,需要几百匹马力的抽水机。南方到处有河流、沟渠,可以抽水,所需要的灌溉机械也不一样。同时旱田和水田地块也不一样,水田地块小,旱田地块大。在小块的土地上大机器不能干活,小块田地只能用小的机械。另外,各地地势高矮也不一样,山地,平原,丘陵都有不同的要求。总之,我国是南暖北寒,西北干旱,东低西高,各有不同的特点,植物种的方法不一样,需要的机械也不一样,很复杂。有的地方重点是排涝防旱,水利机械要得多;有的地方无霜期短,要抗冻耕种。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譬如有些地方风很多(江边、海边、大草原、沙漠边境,风力都不小),可以好好运用风力。我国的水利资源很富,特别是贵州、四川、云南、福建、江西等地,水力都很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机械设计工作必须考虑到我国这种种复杂的气候条件。

(三)地形和土壤。地形土壤不一致,也和使用机械有很大关系。现在我国水田机械还没有解决,去年我们推行的双铧犁主要是旱田耕作机械,要使它下水田,需要经过改装。拖拉机下水问题更多,主要是打滑和下陷,因此需要研究解决行走阻力问题和附着力问题。现在这种拖拉机正在试制。从这里可以看出,水田的问题是很大的。山地也不一样。有的土壤阻力大,有的小。在南方工作量最大的是车水和插秧,现在车水有了抽水机,问题可以解决了。但是插秧还成问题,南京正在设计的一种插秧机,成绩很好,接近成功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结合南方水田和山区条件的机械还是很少。山地里的耕种机械和平地又不一样。地下水位的高、低,同农业机械有很大关系。土壤承载压力也有大小,同机器本身重量的设计计算都有关系。

(四)农作物和耕作方法。由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作物和耕作方法就不一样,就需要不同的机械。作物从热带到温带作物,品种复杂。耕作方法很多,有连作,有套作,有间作。怎么中耕,怎么播种,怎么收割,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这些都影响到机械的设计。还有,平作和垅作机械也不一样。总之,机械的设计要适应作物耕作的特点,不能改变先进的耕作方法来迁就农具,这是不符合我们机械化的目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

(五)动力问题。现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动力缺乏,即人力、畜力不够。牲畜现在比过去虽有增加,有八千多万头,但是要实现农业增产措施,畜力就感到不够。有些地方一头牲口要负担四、五十亩地的耕作,是相当劳累的。此外饲料也很紧张。这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要以畜力为主,要继续繁殖牲口。我们现在还不能象列宁说的从马背上完全转到拖拉机背上。但是我们在重视发展牲畜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发展机械动力。机械动力用什么?有风有水的地方尽量利用风和水。没有风和水的地方,一是用电。电现在用还有困难,因为我们国家的发电量还不是很多的,要首先保证工业的需要,能供应农业的有限;我们的电网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农村电网还没有形成,就是用电,也只有在城市附近用,当然农村里搞小发电站可以自己解决,特别有水力的地方,发展小型水力发电应该大大提倡。用柴油机汽油机也有限制,因为我们的石油供应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一半以上要靠进口,农村这样大量的动力靠汽油是不行的。怎么处呢?用煤。现在煤气内燃机、煤气拖拉机、煤气汽车都设计成功了。还有一种用蒸汽的锅驼机。现在锅驼机和煤气机在农村都同时在用。这两种机器各有不同的特点。锅驼机的特点可以说是“忠实可靠”,比较容易操纵,转得比较慢,什么燃料都行,它的缺点是笨重一些,费钢材。煤气机的优点正好是锅驼机的缺点,燃气机转得快,很灵活,但不易操纵。另外,由于转的速度高,使用不好容易出毛病。煤气机用煤少,很轻便,效率高,材料自己都能解决,所以重点还是发展煤气机,但同时也要改进现有的锅驼机。煤气机不好使,需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煤气机还有个弱点,只能烧无烟煤,烟煤有焦油,不能用,现在正在改进,把烟煤干馏以后用半焦。干馏出来的焦油可以作化学工业的原料,将来预备推广这种方法。此外,还有天然气,象四川的天然气,装在瓶子里就可以用。新疆克拉玛依靠近油田的地方可以用油。总之是要求就地取材。而从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用煤比较适当。

其次是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比自然条件难掌握,自然条件总比较固定的,经济条件就比较复杂、经常变动。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同合作社办得好坏、社里各种工作开展得快慢,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好,工作量少,许多人和牲口闲着;或者没有打井,精打细作没有作到,复种没有搞,地里还是老样子,当然就不会要求机械化。但是各种措施一开展,新的井一打,复种多了,上粪多了,中耕要求多了,地里工作忙得很,农民就会要求机械化。所以,根据合作社经济条件来确定机械化的步骤,是机械化的根本原则。我国的机械化需要考虑到哪些经济条件呢?

(一)既然我们机械化的方针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那么机械下乡首先就要看能否增产。譬如人力、畜力办不到的,显然就需要机械,农活忙不过来的时候,也需要机械,收割机、耕种机、脱粒机、插秧机,都是农民忙不过来的时候能帮忙的。再就是需要能兼搞副业的机械。副业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因为地里忙,家里的事就办不了,这就需要机械帮忙。再就是运输忙不过来。过去地里上一车粪,现在要上十车粪,拉煤、运公粮都需要运输,这些事不做,就不能增产,如果顾了这就顾不了那,便要减产。所以,这些都是为了增产,都是需要逐步地机械化的。

(二)要能够增加收入。机械化不仅要能增产,而且要能增加收入。有的虽然增产了,但是由于机械化成本高,买机器花了很多钱,或机器消耗燃料太多,或用人多,一个机器要好几个人去伺候,成本弄得很大;或者用得不是时候,人闲的时候不需要机器,它去了,和人抢工分。这些问题都需要注意解决。使用了机械以后,要能够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三)为了降低机械的使用成本,机器必须综合利用。农业机械不象工厂里的机器,四季都能用,它往往是作了这一项就不能作下一项。播种、中耕、收割,需要的机器都不一样。我们的拖拉机下乡,有的农民说:“你这铁牛不行,没有我这牛好,我这牛要种地就种地,要车水就车水,要拉磨就拉磨,你这铁牛只会耕地,不好。”这就说明,怎样使拖拉机综合利用,使它能耕地、排灌、中耕、拉车等等,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准备发展一种十几匹马力的拖拉机,能车水、运输、拉磨和干其它副业。用老乡们的话说,就是:一台锣鼓几台戏。现在拖拉机的使用率很低,多的不过每年用两个月。北京最近把拖拉机从站里下放了,一下放好处就多了,能综合利用,每年能用十个月以上,甚至一天不闲,除下地以外,拉肥料,送白菜,送公粮,来回折腾,这样,成本就降低了。播种机也是这样。外国播种机专业化程度很高,种芝麻的不能种豆子,种豆子的不能种谷子。我们也要让它通用一点。

(四)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到如何使机械同人力、畜力相结合,新的工具同旧的工具相结合;结合不好,问题很大。有的拖拉机在小田里老转弯,很难干活,就不如用牛来耕。有的用拖拉机耕地,用畜力来耙地,一个快,一个慢,一个深,一个浅,结果土翻起来,土块弄不碎,填不平,水分保持不住。有的地方新的水泵下乡了,水井没有改造,打一会儿水就抽光了。这类的问题很多。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统一安排,使机器和人力、畜力,新工具和旧工具得到很好的配合,使它们各得其所,配合不好就会造成浪费。

(五)机器要价廉物美。现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尚低,平均每个全劳动力每年的产值只有三百多元,全体农民每人平均年收入是七、八十元,购买力不高,因此机器一定要便宜,而且不要太复杂,要牢靠、管用,特别是要能适应使用条件。

最后谈一下机械下乡的技术和组织工作问题

首先是设计制造。设计制造要根据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不同的地区来实行标准化,如水田区、平原地区、畜牧区、山地都有不同,大体上划分若干地区,根据地区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农业机械。因地制宜也不能过分,品种过于庞杂,就会使机器的生产不经济,成本大,零件也不好配。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一方面要照顾因地制宜,一方面要把大致相同的地区划成若干类型,根据这种划分来设计不同的机械。中央已经确定成立一个共同的领导小组来制定计划,各省也要制定省的规划,这样反复研究,互相结合,把农业机械化的规划搞好。在制造上要有分工,除大型的机械,如拖拉机和某些机耕农具由国营工厂生产外,一般的由地方生产,但是技术上要统一领导,规定产品系列,标准产品要经过统一的鉴定。不经过实地试验,不能进行大量的制造。一定要制造出真正管用、质量好的农业机械。

其次是机器下乡。这是不简单的事,过去农民使用的工具都是手工工具,机器下乡,就发生了农民是否能掌握新机器的问题。因此,怎样教会农民使用机器是很重要的事。农民讲:人不干活有办法,讲讲马列主义,打通思想就行;牲口不干活也有办法,打几鞭子就行了;机器不干活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怎样帮助农民,教会农民使用机器,是工人、城里人的责任。要派工人、技术人员跟机器下乡;要担负这种责任。

再就是修理和配件。农村原来也有修理农具的行业,这些行业都是为手工业服务的,打铁的、钉马掌的、锯碗的、补锅的、箍桶的……等等,但是没有修理机器的。当然也有些比较接近的行业,如修理自行车的、打铁的等,经过一些改造是可以做一般的修理服务工作的。怎样支援农村,把修理工作建立起来,例如县里搞大修理厂,乡里搞修理站,甚至搞流动修理站,这是城里人的责任,特别是工人的责任。

总起来说,实行农业机械化,必须掌握这样三个环节:机器的制造要切合农村的需要,保证质量,中央、地方要有规划有分工,有统一的规格,这是一个环节;第二是农民会用,城里人有责任教会农民;第三是要会修。至于机器的推销,还有许多问题,这需要供销合作社很好地解决。

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来看,农业机械化的趋势是必然的,随着农业发展纲要的实行,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是越来越迫切的。但是,农业机械化必须有步骤地进行,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对机械化采取右倾的态度,要积极地来促进它。另一方面,也不能要求一步达到完全机械化,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形,有步骤地来进行。现在要紧的是准确地掌握火候、分寸,既不要落后,也不要冒险。其次要因地制宜,各地的自然条件不一样,需要的机械不一样,要使机器适应本地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才能正确地执行中央关于这方面的指示。

 来源: 《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学习参考文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