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部门整风的几个问题——在中共中央直属各机关、中央国家各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和人民解放军驻京部队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薄一波

同志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来研究一下经济部门的整风问题。不是全面地来研究这个问题,是选择其中几个重要问题来研究。

关于整风的目的和方法,毛主席不久以前在苏联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会议上,作了全面的阐明。他说:“为了在更加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人民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一个生气勃勃的整风运动。这就是在城市和农村中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重大政策、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人民的生活福利等项问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有领导地自由地展开全民性的大辩论,用以正确地解决在人民内部实际存在而为当前所必须解决的各项矛盾问题。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运动。”又说:“今后,我们准备每年或每两年举行一次整风运动,运动时间可以大为缩短,作为解决我国整个过渡时期各项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方法。实行这个方法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必须坚决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是会站在我们方面的,是讲道理的。这一点已为运动的全部经验所证明。”

经济部门整风同其他部门整风一样,必须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对于两条道路、国家根本制度和重大政策、党政工作人员作风、人民生活福利等项问题展开大辩论。必须在这一大辩论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更加迅速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现在,距离第一个五年计划预定结束的时间,只有十二天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第一个五年计划肯定地要超额完成了。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成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前完成,并且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伟大胜利。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个巨大的成就,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提前完成了对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这一伟大变革,就基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所有制,改变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同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个体经济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就基本上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给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另一个巨大的成就,是大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方面,而且表现在质的变化方面。

就工业总产量来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了一点三三倍,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八以上。就连帝国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是在现今条件下全世界最高的。

但是,不能只看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看质的变化。在这方面,我国工业的发展发生了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呢?

第一,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新的工业部门。在旧中国,工业是极端落后的,不能制造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汽车,经济上基本依附于帝国主义。而现在,我国已经初步地有了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效率蒸气机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某些高级合金钢和某些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这些工业部门,不仅是以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大型企业作为骨干的;而且是基本上相互结成为一个工业体系的。这样,我们就初步地改变了过去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期所造成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状态,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就使我们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赶上经济上和技术上发达的国家。

第二,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巨大的增长。在旧中国,工业的发展是很缓慢的。以钢铁工业的发展为例来说,旧中国经历了三十六年的时间,钢产量才达到九十多万吨。而在新中国时代,一九五六年一年中新增加的炼钢能力,就超过了旧中国时代的全部炼钢能力。在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中,根据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我国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按年产量计算)是这样:采煤能力六千一百二十六万吨,发电能力(按设备容量计算)二百三十三万五千瓩,天然石油开采能力一百一十八万五千吨,人造石油能力五十一万六千吨,炼铁能力三百二十七万吨,炼钢能力二百三十四万六千吨,炼铅能力二万六千一百吨,电解铝能力三万九千吨,合成氨生产能力十四万七千吨,水泥生产能力二百五十五万四千吨,切削机床制造能力六千二百二十三台,载重汽车生产能力三万辆,制造发电机生产能力四十七万一千瓩,纺纱能力(以纱锭计算)一百九十九万五千枚,织布能力(以织布机计算)五万四千台,机制纸生产能力二十三万七千吨,机制糖生产能力五十五万六千吨。所有各部门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就为我国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第三,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在旧中国,技术水平是很低的,绝大多数设备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许多工厂我们自己不会设计,不会建造。而现在,不仅象飞机和汽车这样的产品我们已经能够自己制造了,而且技术上比它更为复杂的产品,也能够制造了。目前除了一些重型的和精密的设备以外,我们已经能够用自己制造的许多设备,来建设自己所需要的大多数重工业企业和绝大多数轻工业企业;已经能够用自己制造的许多机器,来逐步地装备本国的农业部门、运输部门,并且加强国防力量;已经能够用自己生产的金属和其它原材料,来供应我国建设事业的大部分需要。在设计工作方面,除了某些特大的、技术最新的和特别复杂的工程以外,我们也已经开始能够自己设计和建设一些大型的、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例如,年产一百五十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一百五十万吨的煤矿,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氮肥厂,设备容量一百万瓩左右的水电站,四十万瓩的火电站,多种类型的机器制造厂和年产十万吨的造纸厂,等等。这样,我国今后的基本建设也就能够进行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

第四,我国原有的工业基地大为加强,新的工业基地正在建设起来。在旧中国,不但工业很少,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分布很不合理。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国以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已经基本上建成;上海和其它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也已经大为加强;而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新的工业基地正在形成;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已开始了部分的工业建设。这样就可以在工业继续高涨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变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逐步地赶上比较先进的地区。

这些,就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基本内容。

建设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充分地估价它的巨大作用,才能够更有成效地运用它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却把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说得一无是处。他们的胡言乱语,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在全国人民面前,已经彻头彻尾地破产了。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证明:解放了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坚决地放手发动群众,紧密地依靠群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完全可以采取跃进的形式发展。谁不相信人民群众这种伟大的力量,谁想采取“爬行”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谁就会落后在群众要求的后面,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而不免沦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促退派。

上面,我说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成就和它的重大意义,谁要低估这些成就和意义,谁就会犯错误。

但是,仅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还是不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反动的资产阶级右派还要找寻各种机会向党和人民进攻。今年,我们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粉碎了资产阶级右派的这种进攻。但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熄灭,还将继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还必须继续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已经获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因此,我们必须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在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以便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此,就必须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经济战线上和政治战线上、思想战线上都取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同时,必须继续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为了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党中央最近提出了争取我国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力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任务。

我们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一任务呢?完全可能。除开我国有较资本主义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经过思想战线上和政治战线上的斗争发动起来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高涨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有比之英国丰富得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大的国内市场,有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物质技术方面的兄弟支援,有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领导等等这些十分重要的条件之外,从我国和英国过去工业发展速度的对比来看,也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

英国在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五六年的四十三年中,生铁从一千零四十二万四千吨增加到一千三百三十八万吨,增加百分之二十八点四;煤炭从二亿九千二百万吨下降到二亿二千五百五十六万吨,下降百分之二十二点八;钢从七百七十八万三千吨增加到二千零九十九万吨,增加百分之一百六十九点七。而我国在短短的五年中(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煤炭增加一倍多,生铁增加二倍多,钢增加近三倍。我国重要工业产品的增长速度,比英国是快得多的。

目前,就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水平来说,英国是大大地超过我国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提出口号要努力赶上并且超过它。但是,如果从工业的发展速度来观察,英国则是大大地落后于我国的,所以,我们又有充分的信心在十五年后赶上并且超过它。

根据初步估算,我国到一九七二年,钢的产量有可能达到四千万吨或者更多一些,即比一九五七年的产量增长六点六倍左右。英国的钢产量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六年的十五年中,由一千二百五十一万吨增长至二千零九十九万吨,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百分之三点五。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六年的五年中,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百分之五点七。最近五年中,英国钢产量所以增长较快,主要是受侵朝战争和军备竞赛的刺激,今后显然难以继续维持这一速度。这一点,即使英国人自己也看到了。英国钢铁局曾预计:一九六二年英国钢产量可能达到二千九百万吨,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五点零二(见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英国出版的“经济学人”,第三一九页)。但是,他们同时又承认这是一个无法再高的速度,因为超过这个速度就会带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不得不把出口扩大到不可能的高度,或者不得不增加国内投资而影响国内消费。据此,我们认为英国钢铁生产增长的速度,在介乎百分之三点五和百分之五之间,最大可能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会超过百分之四。同时,根据英国资源有限和市场难以扩大甚至日益缩小的情况,即使抛开它必然要发生的经济肖条和经济危机不说,它在一九七二年钢的产量,也不容易达到我国同年可能达到的产量(四千万吨)。而在煤炭、机床、水泥、化学肥料等工业品的产量方面,十五年后我国肯定能够超过英国的产量。

从一九四一年到一九五六年,英国的主要工业品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电力百分之六点五,煤炭百分之零点五,生铁百分之三点九,钢百分之三点五,水泥百分之三点八,硫酸百分之四点三,硫氨百分之五点六,铝百分之一点三,载重汽车百分之五点一。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计算,到一九七二年,英国主要工业产品可能达到的数量如下:电力产量可达二千四百一十一亿六千万度,煤炭产量可达二亿四千四百万吨,生铁产量可达二千四百七十六万吨,钢产量可达三千六百四十五万吨,水泥产量可达二千三百三十八万吨,硫酸产量可达四百四十五万吨,硫氨产量可达三百六十二万一千吨,铝产量可达三万四千六百吨,载重汽车产量可达六十六万二千辆。而我国的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同一期间要达到英国这个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每年所需平均增长的速度是:电力百分之十八点二,煤炭百分之五点三,生铁百分之十点八,钢百分之十四,水泥百分之八点五,硫酸百分之十四点四,硫氨百分之十二点一,铝百分之三点二,载重汽车百分之四十五点五。而从我国过去几年这几种重要工业产品的增长情况来看,除了载重汽车而外,都是大大地超过了这个速度的。同时,正如前面所说,英国工业的发展,受着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并且不可避免地要被周期性的危机所袭击,因此并不能够经常保持上述的发展速度。所以,从我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也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为了争取我国在今后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必须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风运动就是为了给胜利地进行这一事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因此,我以为经济部门整风的主要任务就是:一方面,开展两条道路的大辩论,进行反右派斗争,打退资产阶级反动派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猖狂进攻,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的胜利。经济部门在这方面,同其他部门一样,都有进行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任务。另一方面,就是总结八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提高经济建设工作的政治思想水平,进一步明确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提高建设工作的质量,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更大的成就,这是经济部门整风的特殊任务。

下面我想着重地谈一谈经济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整风的问题。

大家知道,革命胜利后的我国,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穷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它自己的许多特点的,是会有很多困难的。

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人民的愿望,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大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我们做了许多好事情,但是,我们也在某个短时期内在某些个别问题上犯过或大或小的错误,做了一些同我国具体情况不完全相适合的事情。

当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是会经常存在着一些距离的,这必须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来不断地求得接近和一致。

在座的很多同志都曾经体验到,经过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整风运动,全党学会了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结果伟大的中国革命胜利了。同样,经过这一次的整风运动,全党也必须学会把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真理,苏联、社会主义各国建设的基本经验,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将获得光辉的胜利。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因为才进行七年,还需要积累经验。对于革命我们开始也没有经验,翻过斛斗,取得了经验,然后才有全国的胜利。我们要求在取得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比较取得革命经验的时间要缩短一些,同时不要花费那么高的代价。代价总是需要的,就是希望不要有革命时期所付的代价那么高。”

这里,毛主席谆谆告诫我们的意思,就是要求全党在取得经济建设的经验方面,用的时间短些,花的代价少些。我们大家,特别是做经济工作的同志们,都应该深刻地体会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全体同志,经验都不够,工作水平不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如何才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取得经济建设的经验呢?决定的关键,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经济建设部门中展开一个大规模的深刻的整风运动。

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更进一步地认识解放了的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要紧密地依靠群众来建设社会主义,要进一步地认识我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并且从这种具体情况出发,来实事求是地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部门整风,应该着重解决如何更好地从六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应该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此,我提出以下六点意见,和同志们共同研究。

(一)关于我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

这个问题,毛主席在去年春天谈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的时候,已经提出,今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作了进一步的指示。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前进,就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搞得快一点、好一点;而避免慢一点、差一点。也就是说可以时间短些,代价少些。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毛主席又说:“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的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领导农民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提出了著名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并且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样,即使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年份,农业生产也能够有所增加,从而避免了工业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相互脱节的危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增殖率很高,并且原来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因此,在迫切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也迫切要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农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农业不仅能为轻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同时,也是许多重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而且农业还是我国出口物资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那样,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不能提高,而且还有可能降低。如果发生了那种情况,国家同人民之间的矛盾就会扩大,社会主义建设也就难以顺利进行。

坚决执行毛主席所提出的在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前提之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就是为了求得工业和农业在发展中彼此衔接和相互推进,相互协调,既促进国家建设的不断扩大,也促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并且在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条件下,使国家的工业化进行得更快一些、好一些。

在贯彻执行这个方针的时候,我觉得应当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使重工业得到优先的发展,以便奠定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必须加以肯定。

第二,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即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必须充分地注意农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便给工业提供原料和开辟市场,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不能认为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或者认为有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可以不要工农业并举。恰恰相反,如同工业和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这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着的,并且是以重工业的发展为中心的。是对立物的统一,通过矛盾的斗争不断前进的。而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正是为了保证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

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所提出的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我们还应当正确地处理中央同地方的关系,沿海同内地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央除了统筹全局,管理一些重要的经济事业之外,应当把更多的经济事业交给地方举办。在继续积极地发展资源丰富的内地经济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关于这些问题,毛主席在去年春天的报告中,和刘少奇同志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已有详尽的指示,我就不再细说了。

(二)关于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关系的问题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就必须妥善地解决我国国民收入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家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仅取决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且也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即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对于国民收入的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就是要将集体的长远的利益,同个人的当前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之既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利于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我党“八大”的政治报告决议中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两个方面得到适当的结合,也就是使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得到正确的处理”。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国民收入总额粗略估算是四千二百一十四亿元(按现价计算),其中用于积累的资金大约是九百零九亿二千万元,占百分之二十一点六;其它是消费资金,占百分之七十八点五。这个比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体上是适当的,是跟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以及军政费用的节减等等,无疑地,积累所占的比例,将会继续有所增加,而消费所占的比例,则将继续下降。

在短短的五年中,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勤俭建国,节衣缩食,积累了资金九百零九亿二千万元(包括流动资金的积累),并且把它全部用到我国生产和建设事业中去,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是很大的成绩。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或者把它浪费掉,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就无从建立起来,我国的农业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发展。

这里,我所讲的积累不但包括了国家的积累,而且也包括了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积累。

当然,首先应当注意增加国家的积累。要从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增加国家的积累;也要从节减军政费用、降低建筑造价、节约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等方面增加国家的积累。但是,也必须看到,如果只注意国家的积累,而不注意合作社的积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是不能很快地和很好地建设成功的。特别是我国农业的发展,除了国家有计划地投资以外,应该更多地注意利用农业合作社自己的积累,尤其是农业合作社的劳力投资。这不仅是因为农业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它本身的积累;而且还因为农业合作社的积累有很大的潜在力。所以,除了注意国家的积累以外,还要很好地利用农业合作社的积累,并且,把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增加农业合作社的积累,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勤俭办社的方针。

也应当注意个人的积累,不要把所有的收入都花掉,这就要勤俭持家。

总之,为着增加积累,我们应当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生产,应当在一切方面都提倡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学校、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也应当提倡勤俭持家,使勤俭建国和勤俭持家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勤劳节俭的社会风气。奢侈浪费的作风,是同中国人民实现当前历史任务的要求相反的,是没有志气的一种表现,是鼠目寸光,没有远大理想的表现。毛主席在党的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示我们说:中国人民应当有志气,应当振作精神,坚持勤劳节俭的优良作风,以便在最近几十年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富强的国家。全国人民都应当以实际行动实现这个伟大的号召。毫无疑问,只要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努力争取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国民收入就将不断增加,我们就可以在人民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积累来建设社会主义。

还应当看到:我国国国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用于人民消费的,这和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在积累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人民生活还在不断改善的主要原因。这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既要扩大社会主义的积累,又要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和社会主义按劳取酬的原则,我们认为,必须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所提出的,从六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为此,第一,职工工资水平提高的速度,不能超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的速度,应当照顾到工农业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这样,职工工资的提高,才有物质保证。第二,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各部门)劳动的具体情况不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也不同,在确定各部门职工的工资水平的时候,应该照顾到这种不同性,坚持按劳取酬的原则,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但是,也不能脱离前条所说的同一性,否则,一个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必将波及其他部门,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将是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而这是必须避免的。第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工人和农民的生活都应该有所改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以及生活条件,各不相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农民高得多,而农民的生活费用比城市工人又省得多,所以,工农的消费水平,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具体情况,工人和农民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则不宜再行扩大,而应该有步骤地适当地缩小,以减少城乡矛盾,巩固工农联盟。根据目前全国农村为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而奋斗的情况来看,完全可以肯定,农民的生活,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大大地改善。但是,我们仍然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三)关于合理使用国家建设资金的问题

前面说到了资金积累问题,把资金积累起来之后,如何运用得恰当,有很重要的意义。运用得好,建设的速度就会快一些。运用得不好,就会相反。这里,除了努力节约流动资金,合理使用事业费以外,主要是在基本建设工作方面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勤俭建国的方针。

许多事实证明:我们的基本建设事业,凡是对群众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和政治发动,提高了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凡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的,凡是根据勤俭建国的方针办事的,就可以用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就可以用同样的或者较差的生产设备,生产更多、更好的东西。许多事实也证明:勤俭建国的方针还远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基本建设中的节约潜在力还非常大。不切实际地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化,阻碍着我们去挖掘这些潜在力,阻碍着我们千方百计地节约国家建设资金。我们应当把这个问题作为整风运动中的一个专题,发动和组织群众,大鸣大放,大整大改,让群众增产节约、反浪费的烽火烧遍各个角落,把那种认为节约已经到头的右倾保守思想,以及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大规模、高标准和现代化的思想统统烧掉。

根据全国的经验,在基本建设方面,如果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就完全有可能节约投资百分之二十或者更多。

(1)新企业的建设同原有的企业和手工业的安排相结合。

(2)大型企业的建设同中、小型企业的建设相结合。

(3)机械化同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相结合。

(4)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降低设计标准和定额,特别是适当修改安全、卫生、防空、防火、防洪、防震等标准。

(5)尽量削减不必要的工程,尽可能削减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降低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民用和公共福利建筑,要力求节约。

(6)尽量自行设计并且使用本国制造的设备,自力更生。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建筑物和设备。

(7)尽量节约建设用地。占地多了,不仅浪费土地,浪费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延长厂内生产运输线,增加将来的生产费用。

(8)尽量组织企业之间的协作,避免重复建设辅助车间、修理工厂和试验室。

(9)在工业布局上,尽量注意到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区,减少不合理的运输。

(10)改善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依城设点,尽量利用原有的城市和建筑物,反对不切实际的大城市化和现代化。并且要控制城市人口的增加,动员城市人口下乡上山。

(11)加强基本建设的组织和计划工作。有的同志提出将土木建筑力量大部交地方管理,由中央有关部门保留一些专业的大的建筑企业,并且负责地区之间的平衡和调度,我认为是可以考虑的。

(四)关于发展工业生产的问题

要增加积累,扩大基本建设,并且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条件是大力发展生产。这里,我想讲一讲发展工业生产的问题。

首先,我讲一个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利用新建和改建企业,特别是“一五六”项企业的生产能力的问题。

目前,这类工厂由于产品设计力量不够,试验研究工作薄弱,以及原材料供应不足等原因,不少单位的生产能力现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当然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要我们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这个问题就完全有可能加以解决。

为了充分地发挥新建和改建企业的生产能力,除了在今后建设新企业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上面的情况以外,在生产的安排方面,这些新建和改建的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设计力量和试验研究工作,根据可能的条件尽可能地生产可能生产的社会急需的产品,特别是增加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品种。应当努力节约原材料,积极寻找和使用代用品。这样,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能力,增加产量,满足社会需要,而且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固执于原来设计的几项品种,是不现实的。例如,鞍山的无缝钢管厂,原来设计的产品品种较少,结果它们生产的管子销不出去,社会需要的管子又很缺。后来增加了品种,它的生产能力由原设计的年产六万吨,增加到年产十万吨,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他各厂也可以仿行。

另一方面,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供应这些新建和改建企业所必需的原料和材料,使它们有可能积极地安排生产。为此,原材料生产部门应当努力增产,国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扩大基本建设,以便及时地消除薄弱环节,使我国的生产力不断地向前跃进。

第二,重视老企业。目前不仅新建和改建企业很多,而且老企业也很多。老企业还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可以利用。嫌老、嫌旧,眼睛只看着新企业的观点是不对的,要加以改变。

第三,工业要适应并且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很明白的。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工业部门的任务,是所有各部门的任务,是全党的任务。在我国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发展农业,就要在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合作化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水利建设,增施肥料,改良土壤,实行机械化。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我们所有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部门,都担负着极为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五年看头年,头年看头季,必须预见到由于农业高潮而引起的对工业部门的要求,首先是化学肥料,排水灌溉机械等等,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予以满足,否则,就会变成农业发展的障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使农业的发展同工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而避免相互脱节。

第四,搞好协作。这个问题,提了很久,但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里有思想问题,也有工作的组织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思想工作做起。应当了解,协作首先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不协作、对协作采取消极态度,就是没有或者缺乏共产主义精神。协作是生产发展的一个客观的规律,违反这个规律是不行的。因为生产是社会的生产,特别是进到大工业时代,更是如此。那种“万事不求人”的观点,或者当别人向他要求协作的时候,嫌小、嫌麻烦的观点,都是本位主义的表现,应该坚决反对。其次,应该把协作的任务尽可能地纳入计划。在中央统一规划之下的地方平衡很必要。有的同志提出,中央各部的企业在报送计划的时候,应该抄送当地的计委,地方计委不仅要编地方的计划,而且要编包括当地国营企业在内的地区综合计划,并且对当地国营企业所编的计划提出具体的意见,特别是在组织协作和挖掘生产潜力方面,中央各部也应该不仅编制所属企业的计划,而且要编制各该专业的全国计划,并且对地方的有关计划提出意见。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可以考虑的。最后,把协作关系尽可能地固定化起来。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固定化,而是那些可以固定的、大宗的、通过国家分配的主要生产资枓的产销关系,应当力求固定化。

第五,加强对于生产工作的领导。必须把搞好工业生产提到比现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上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我们对于基本建设工作毫无经验,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任务又摆在面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个工业部门和有关方面,集中力量来加强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这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而且今后那些基本建设任务比较繁重的部门,仍然应当以很大的精力或者主要的精力去搞基本建设的工作。但是,如果只是重视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而不注意或者放松生产工作的领导,那就是不妥当的了。现在,一方面,我们对于基本建设工作,已经摸索到一些初步的经验,同时,大多数工业部门已经建立起比较强的管理基本建设工作的机构;而另一方面,在工业生产中,却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去认真研究解决。不但原有的企业,在生产中有不少问题,而且新建的企业,如前所说,在生产中有更多的问题,要求领导部门解决,可是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工业领导部门足够的注意。应当通过这次整风运动,在不削弱并且继续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领导的同时,适当地加强生产工作的领导。我认为我们的工业部门和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应当亲自来抓工业生产工作,要研究供、产、销三个方面的结合问题,要研究如何发挥设备能力,如何增加品种,如何节约原材料,如何找寻和使用代用品,如何改善劳动组织等等。也就是说,除了注意产品的产量而外,还应当注意品种、质量和规格,注意劳动、成本和财务工作。为此,适当地加强管理生产的机构是必要的。

(五)关于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在一九五五年冬季,党中央就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这个口号大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家知道,在我国实现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非常健康地完成的。大家也知道,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之下,一九五六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都有很大的发展。工业的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在农业方面,虽然遭受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由于合作化的胜利,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推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的鼓舞,粮食产量还比上一年增产一百五十四亿斤,增长百分之四点四;基本建设投资比上一年增加五十三亿六千万元,增长百分之六十二,这是解放以来投资额增长最多的一年,也是基本建设计划完成得最好的一年。这一年各部门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由此可见,党中央所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是多么地激动人心,多么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当一九五六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之后,一九五七年必须作某些调整的时候,特别是在基本建设方面必须作一些调整的时候,我们有些部门在反对冒进的口号之下,实际上把多快好省的口号收起来了。这种做法,给我国的经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我们主管工业和经济的部门应当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纠正这一方面的缺点和错误。

在发展生产方面,特别是在工业生产计划方面,一般的最容易犯保守主义的毛病。而这种毛病,对于国民经济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生产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才有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生产指标不积极,就不能鼓舞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就会相应地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地缩小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妨碍人民生活的改善。而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形,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但不能起促进的作用,而且还会起促退的作用。

无数的例子证明,根据原材料供应和销路的可能,把我们的工业生产计划定得更积极一些,是能够更好地发挥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而保守的计划就会束缚群众的手足,就不能够收到上述的效果。在这方面,象我们这些主管工业和经济的部门,更要特别注意。谁都知道,许多企业所定的计划常常超过国家计划机关和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而车间和职工群众所提出和完成的增产节约计划,又无一不是大大地超过企业所定的计划的。当然,这种逐级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精神是好的,是正常的,是合乎规律的,今后也应当是这样。但是,从我们这些主管工业和主管经济的部门来说,为什么不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以充分估计,为什么不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在国家计划之中,为什么不可以把企业可能动用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以制定一个比较积极的计划,在这样计划的基础上,经过群众的努力再加突破,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呢?这样做,不是更好一些吗?

为什么国家计划机关和某些主管部门常常不能够定出一个比较积极的计划呢?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是,对于“平衡”问题的不正确了解,害迫经济发展中产生新的不平衡,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的事业正在一日千里地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一方面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另一方面,也总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我们的事业就是处在这样不平衡和充满矛盾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处在这样充满矛盾的斗争中发展着。经济工作人员、计划工作人员,特别是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员、计划工作的领导人员的责任,就是要时刻注意发现先进的事物,认真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时刻注意抓先进事例推动全局,抓薄弱环节带动全局,切实地帮助落后赶上先进,使先进单位更加先进。这样做,必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每一个部门内部,不断地发生新的不平衡。这种由先进单位带头突破旧的平衡而形成的新的不平衡,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好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不但毫无可怕之处,而且应当衷心地表示欢迎。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教导我们说:“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事实上,每月每季都在局部地打破这种平衡和统一,需要作出局部的调整。”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平衡到平衡被突破,再到新的平衡,以至新的平衡又被突破,如此螺旋式地反复,不断前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我们经济工作人员,、计划工作人员所应当促成的。当旧的平衡被突破,出现新的不平衡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积极的方法,以满腔的热情对待这新生事物,努力促进它的成长,并且依靠群众的力量,及时地消除薄弱环节,使经济的发展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另一种是消极的方法,对新生事物熟视无睹,没有热情,对不平衡现象感到惶恐、忧虑,不是努力把落后推向先进,而是让先进迁就落后。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促进派和促退派的区别。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计划工作人员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派,而不要成为促退派,也不要成为现状维持派。

毛主席最近在党的三中全会上,再一次向全党强调了多快好省的口号,并且批评了我们工作中的右倾保守倾向,这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毛主席指示我们说:多快好省必须是实事求是和合乎实际的,不应当是主观主义和脱离实际的。那种主观主义的、脱离实际的多和快,是应当反对的;但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和快,就不应当反对,而应当积极地予以支持。目前所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还是本来经过努力可以争取做到的事情,而没有努力去争取做到。这应当是我们斗争的矛头所指的方向。一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一切先进分子和全体劳动人民,都应当站在促进事业发展的方面,采取积极态度,去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潜在力量。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正确地执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应该看到,我国有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有利条件。我国有着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合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着最广阔的国内市场;有着已经建立起来并且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着在合作化基础上生气蓬勃地发展着的农业;有着经过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政治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的千百万的干部,以及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有着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同时,我国还有着以伟大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兄弟支援。这一切,就使我国具有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充分可能性。

为着达到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一切建设中,仍然应当贯彻执行重点建设的方针,反对百废俱兴。

(六)关于学习苏联,下苦功夫学习的问题

当我们总结自己经验的时候,当我们强调建设要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时候,必须同时强调学习苏联的经验。因为苏联的经验是比较最全面的、最完全的、最充分的。毛主席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国革命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估计到这些特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论在革命事业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都充分地利用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丰富经验。中国人民感到幸运,因为有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使自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许多错误,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自己的事业”。所以我们必须很好地学习苏联的经验。这一点必须加以强调。当然,对于其它兄弟国家的建设经验,也应该同时注意吸取。我们学习的原则是:把苏联的和其它兄弟国家的经验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无论总结自己的经验,或者学习苏联的和其它兄弟国家的经验,都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下苦功夫学习。不下苦功夫学习,是不可能成为党和国家“又红又专”的人才的。

红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和政治,就是对群众的无限热情,充分的群众观点,专就是专门的业务和技术。我们既要下苦功夫提高思想,学习政治,也要下苦功夫学习业务,学习技术。我们的口号是“又红又专”。即政治和业务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对立的统一。所有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做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学习政治,因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业务和技术的保证。如果不注意政治学习,专门的业务和技术就会成为没有统帅的散兵游勇,就会成为迷失方向、只专不红的经济家、技术家。这样的经济家和技术家是有走到歧路上去的危险的。所有做政治工作的人员,也要学习业务、学习技术。如果政治工作人员不懂业务、不懂技术,也就会成为假红色的空头政治家。这样的政治家也有变为空谈家的危险。在我们经济工作人员的队伍中两种倾向都有,但我认为在目前主要的倾向则是埋头业务和技术而不问或者少问政治。在我们经济工作人员中有一种通病,这就是喜欢坐办公室,不肯到群众中去;只看到物,看不到人;只看到数字,而看不见群众的伟大力量。这是不问或者少问政治的主要表现,必须下决心克服。我们的工作人员,凡是有条件的都一定要学习一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学习一点历史学和法学,学习一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习一点文学和逻辑学。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亲自参加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的伟大斗争。在农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要搞试验田;在工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要搞先进典型,搞新技术和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人员,逐步地成为党和国家“又红又专”的有用人才。没有一个强大的“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就决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共产党人曾经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会了阶级斗争的本领,结果把强大的敌人打败了。现在,我们同样要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会向自然界作斗争的本领,学会搞经济、搞建设,学会各方面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由外行变成内行。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极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目前所面对着的一个严重的历史性的任务。

*       *       *

总之,经济部门的整风,也同其他部门一样,应该用摆事实、讲道理、出大字报、组织辩论会等方法,分析过去几年中哪些事情办得好,哪些事情办得不好。分析哪些事情是经过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照顾大局、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因而获得成功的。哪些是相反,犯了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本位主义的错误,因而使经济建设工作遭受损失的。这里,应该着重指出,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所产生的缺点和错误,有许多是同我们这些管理经济的综合部门的缺点和错误有关的。我们准备经过这次整风运动来纠正这些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志们经常给我们批评和帮助。

这样做,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成绩,而是要肯定过去的成绩;也不是对于已经做了的事情有什么后悔,而是要通过这种对于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方法,科学地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把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真理,苏联、社会主义各国建设的基本经验,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我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并且从这种情况出发,来实事求是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样,毛主席所提出的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勤俭建国和多快好省的方针,就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最后我还要说明: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提出上面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在过去几年的经济建设中学到了一些经验,是因为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如果没有过去几年中广大群众和干部的努力,没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伟大成就,上面所说的问题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整风,很好地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很好地利用已经建立的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获得更大的成就。

我的讲话完了。我只是提出问题跟同志们研究,如有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提出批评,指正。

(本文是按照薄一波同志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的一篇讲稿整理而成的,与讲稿比较,删去了一段,文字上也略有修改。——编者)

 来源:《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学习参考文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