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员应当积极地参加整风运动

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

一、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

过去在土地改革、民主改革、“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镇压反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各项革命运动中,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广大的党员、团员都是和非党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的。大部分党团员都是各项革命运动和劳动竞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们站在运动的前面,带领群众一起前进。

由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显露出来,为了正确的解决领导者与群众之间、党与非党群众之间的矛盾,党的中央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纠正我们工作的缺点和错误,提高党的马列主义水平,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便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本着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证明党中央的指示是十分英明的和及时的,已经开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湖北省委制定的整风方案,要求首先在省级机关和大专学校开展整风运动。指出了这次整风运动要采取党内与党外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要把学习文件、检查工作、解决问题三者结合进行。要开门整风不要关门整风。这就是说要发动党团员群众和非党人士、非党群众,针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进行批评。一个多月以来通过座谈会、代表会、群众会,以及人民来信来访,使我们听到了许多尖锐的批评,听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三个主义”的危害。各个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和非党群众,他们以热忱的帮助党整风的态度进行着积极的活动。但是我们有些党团员在这次运动中,则表现得比较消沉,有些非党群众质问他们:为什么沉默寡言?为什么袖手旁观?我也接到有一些党团员来信,他们批评党的领导机关没有给他们具体指示,他们不了解党团员是否可以和群众一起讨论领导干部和领导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他们不了解如何对待群众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对待各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言论。在解决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特别是和群众生活在一起的党员、团员)应当如何行动。这是新情况提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界限在那里

我们的党团员不仅是对阶级敌人斗争,对自然灾害斗争的积极分子,而且应当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以及为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偏向而斗争的积极分子。我们每个党员都应当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代表者,应当积极支持群众的真正合理要求,而不要为领导者的错误或上级的错误决定作辩护。这样,我们的党团员才能不脱离人民群众,才是人民的忠实的勤务员,才是为真理和正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好战士——一位名符其实的共产主义战士。

但是还必须懂得另一方面:我们的党是一个有组织的政党,每个党员必须遵守党章,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按照党的决议和指示去行动。人们知道,按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在党内是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的。党的代表和党的领导机关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党的会议上,党员可以批评党的任何领导人员,可以越级控告,可以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进行自由的讨论;在党组织通过决议之后,还允许个人保留意见,并且可以向上级申诉……。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扩大党的民主生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整风运动中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召开党、团员大会或代表会议,或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同时党组织要求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必须执行党的决议,不得泄露党的机密,不得在群众中发表反对党的决议的言论。未得党组织的允许,不得把党内的争论或斗争移到群众中去进行。只有如此我们的党才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成为有纪律的、巩固的坚强队伍——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任何借口群众意见、群众利益而违反党的原则和纪律的行为是决不能允许的。每个正式党员享有党内各项民主权利,又必须遵守党的各项原则和纪律。这就是党员和非党群众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上应当有所不同的界限。

我想:每个团员同样应当享受共青团团章上规定的民主权利,并且必须遵守共青团的各项原则和纪律。

应该说,在这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中,这个原则也是适用的。但是,党团员也不要因为有党纪团章的约束,不敢提任何意见,因而变得束手束脚。党团员应该在遵守党纪团章的原则下,善于鉴别是非,决定自己的言行,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就可以提出,自己认为不正确不合理的现象,就可以批评,即使有个别意见提错了,也不要紧,在争鸣中通过互相辩论,总会明辩是非,也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一步,这正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锻炼政治思想的好机会。应该通过这次运动改变过去那种某些党员不敢发表独立意见的情况。

三、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有些党员因害怕违犯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因而平时和非党群众相处的时候,往往表现拘束呆板。使人感到一副冷淡的政治面孔,难以接近、难以交流思想和情感。还有一些党员自以为高人一等,骄傲自满,看不起非党群众。这样就使党员和非党群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有的是隔着一层窗纱,有的则隔着沟或墙。我们知道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所喜欢的党员,才是一个好党员,才能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不难设想一个脱离群众的,不了解群众思想和要求的党员会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党员应当站在运动的前列,积极地、大胆地提出意见。因为,不但从原则上说来,党员应该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维护党的利益而斗争。并且,从实际上说来,党要依靠广大非党群众帮助自己整风,更要依靠广大党员群众帮助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整风。党员比起非党群众来,他们更加接近组织,更加了解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存在的“三害”作风,因此,党员大胆地积极地放和鸣,向党组织和领导提意见,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这对党更好地开展整风运动,是有极重要的意义的。

同时,党员在运动中还要站稳立场,分清是非,善于鉴别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意见,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自从整风运动开始以来,广大非党群众放和鸣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当然,这不是说目前非党群众的放鸣已经够了,不能说他们已经完全没有顾虑了,也不能说领导上“三大主义”的主要问题已经完全揭露出来了,因此,我们党、团员还应该大力支持和欢迎非党群众的放鸣。在已经放鸣出来的意见,应该说其中大部分人的意见和要求是正确和合理的。另外有部分人的意见是偏激的或片面的。只有少数人的言论和行动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显然我们的党团员应当积极参加和支持正确的意见与合理要求。对那些片面的意见,应当加以分析,支持其正确部分,对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解释。而对那些较明显的错误的言行也要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批评和驳斥。

我们党团员在整风运动中,采取这种积极的态度,和群众站在一起,带领群众前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各级党的组织和团的组织,应当积极支持和领导党团员的行动。例如,可召开党团员的会议,向他们说明党团员在整风运动中应起的作用,号召他们作整风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大胆地揭露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引导群众对准“三害”开火。这样就可以打破某些党团员束手束脚的现象,有利于整风运动的健康发展。

我们有些党团员在工作中犯过错误,引起群众不满,应当主动的向群众承认错误和坚决改正错误,这样就会得到群众的谅解和信任。

有人问应当如何分清是非?每个地方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三个主义”的错误程度和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因而必须对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具体的是非,没有抽象的是非。党的领导机关不可能在事先去预定一个单位在整风运动中会揭露出那些具体问题。更不可能在事先预定那些具体问题的是和非。因此就要求每个党团员,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找群众一道进行讨论,并且随时把自己的意见和群众的意见向党团负责人汇报,如果遇到一些重大问题,不知道怎样表示态度的时候,就应当随时向党的领导机关报告请示。

有人问应当如何对错误的言行进行批评?对于各种错误的言论和行为进行批评驳斥是必须的。我们每个党团员都应当坚持真理,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利益而斗争。要站稳立场,不要随风倒。同时必须采取说理的方法,而不是采取辱骂的方法去进行斗争。对于一些可以争取、团结的人,都要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不要感情用事,不要一棍子打死。为了使自己的意见有根据,有说服力,就应当阅读必要的文件、材料,分析对方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和周围的同志进行商量,然后用个人的名义,或集体的名义去发表文章,或演说,这样就会比较有说服力。进行批评或争论的方式,要力求多样化。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用概念化的标语口号似的东西进行斗争,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有人问错误的意见一时驳不倒怎末办?我们知道错误的意见总是站不住脚的,而真理总是驳不倒的。但确实有过这样的情况:某个地方、某个时候的错误意见占了上风,正确的意见反而被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同志仍然应当坚持真理,要下更多的苦工去分析错误的意见,要用很大的耐心和顽强精神去和错误的意见作斗争。我们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会在斗争中得到提高,真理会在斗争中为人们自觉的接受。对于那些坚持错误意见,甚至反动观点的人,应当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能免强他们放弃自己的见解,只要他们不进行反革命、违法犯罪的活动,我们党团员应当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多接触,采取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和他们进行辩论。我想一个人能经常和抱有错误观点或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才真正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一个党团员应当如何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在整风运动中站稳立场,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既要代表群众的正确意见与合理要求,又要不违反党的(团的)组织原则。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会碰到许多具体问题的。人们将会提出许多问题要求解答,我看还有许多文章可作,我算开个头,讲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中国青年》第十二期,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七年。